江西省赣中南五校2017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真题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3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著作,_______________,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物不能起”却早有所闻。

  • A.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 B.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 C.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 D.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4

阅读下列一则新闻,用一句话(要求:第一则新闻10字以内进行概括;第二则新闻15字以内进行概括)分别概括两则新闻所传递的主要内容。新闻一北京青年报讯(记者刘艾林)北京时间2016年8月12日凌晨,中国选手宁泽涛在里约奥运会男子50米自由泳预赛中,以22秒38的成绩位列该项目所有参赛选手的第30位,未能进入半决赛而被淘汰出局。宁泽涛赛后表示,“我没怎么练50米这个项目,现在的状态就是这样。” 这已经是这位明星选手在里约赛场上第三次中途遭到淘汰,前两次分别是在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预赛以及男子100米自由泳半决赛中,是没能游进决赛,这次干脆连半决赛也没有晋级。50米自由泳是纯爆发力的拼争,并非宁泽涛最为擅长的项目,去年在喀山世锦赛上,他也是在预赛中就被淘汰。昨天的比赛结束后,宁泽涛在接受现场中国记者采访时说,“50米不是我的强项,我也没怎么重点练习,现在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对这个成绩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与宁泽涛同在预赛第八小组出战的广东名将余贺新以22秒20的成绩位列小组第一,但仍以总成绩第20名被淘汰出局。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二8月12日,由省工信委、新余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省光伏产业配套协作对接会在新余举行,副省长李贻煌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贻煌说,当前光伏产业已从爆发增长期进入深度整合期,增长速度放缓,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江西光伏产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成当务之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这次对接会为新的起点,围绕强化配套对接、鼓励协同创新、加快聚集发展、促进产品应用、注重绿色发展等重心,继续完善产业协作配套,不断巩固和扩大产业整体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会议期间,赛维、晶科能源等企业对配套协作经验及项目供求信息作了交流发布,与会人员参观了赛维公司、瑞晶公司硅片厂,并参加了光伏产业联盟研讨会。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马龙以4:0的悬殊比分战胜,赢了自己最好的兄弟。从输球的那一刹那到颁奖再到混合采访区再到新闻发布会,整个过程中张继科几乎垂着头,没有任何多余的话和面部表情。
  • B.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能否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将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与成功。对此,必须培育青少年理性、健康、绿色的科学消费观念。
  • C.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需求侧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驱动取得的,今后的经济增长必须转向供给侧的“三大发动机”——改革、转型、创新来驱动。
  • D.《我的少女时代》是由陈玉珊执导,宋芸桦、王大陆、李玉玺、简廷芮主演的青春校园爱情电影。该片以90年代的台湾高中为背景,讲述了平凡少女林真心和校园老大徐太宇的初恋。
10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 B.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 C.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 D.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12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欲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
  • B.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奇怪
  • C.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素:向来
  • D.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特:特别
13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 B.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 C.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 D.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1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写意识形成之后,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但人们仍十分关注汉字由具象转向抽象的构形之美。
  • B.魏晋时期造纸技术渐趋进步,书写才得以纵横驰骋、自由洒脱,晋人的行草书得以札传世,并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
  • C.魏晋文人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和稍纵即逝,认为书写和绘画诗歌一样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
  • D.如果一个书法家把因袭为能事,书法只是过去的艺术、死亡的艺术,同时这也否定了书法是最为“现代”的艺术的观点。
1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抽象化才有可能第一次让书写具有了写“意”的功能,摆脱了汉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和审美的特征。
  • B.从马王推汉墓出土的帛书可以看出,在帛上书写文字常常要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使书写收到了很大约束。
  • C.魏晋作品大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因为当时文人已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
  • D.书法没有古今之分,只要致力于书法艺术表现的理念和实践,重视以书法直抒胸臆,就达到了真正的书法艺术的境地。
16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自源文字(指由记录本民族语言而创制的文字系统)。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 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纸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契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书写”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文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书写”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书写”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真正价值。 书法其实没有“古、今”,书法即为最“现代”的艺术;反之,以因袭为能事,书法只是过去的艺术、死亡的艺术。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 (节选自《书法:写意抒情方称美》,任平)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至今使用的汉字是记录本民族语言而创制的自源文字,经历了一个从从线条式的图绘到笔划式的书写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 B.商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的审美标准是整齐、均衡、图案化,其文字图绘线条构形都与文字所表示的实物形态相关联。
  • C.由线条走向笔划的最早汉字是隶书,此时,人们留意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感受书写过程中带来的节奏动态之美。
  • D.从具有严谨构形和图案化的篆书向相对简化、解放和“放纵”的隶书的转变,已开始孕育具有抒情审美功能的中国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