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4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8分)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4分)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 D.农业用地有所减少
- 8
-
表1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平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表1
时期(年)
1985—190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 B.先减后增
- C.不断增加
- D.逐渐减少
- A.昼夜温差大
- B.秋雨绵绵
- C.气候湿热
- D.台风频繁
- A.东北方向
- B.东南方向
- C.西北方向
- D.西南方向
- A.棉花纺织
- B.甘蔗制糖
- C.葡萄酿酒
- D.大豆加工
- A.256米
- B.178米
- C.220米
- D.255米
- A.鞍部
- B.山谷
- C.山脊
- D.山顶
- 14
-
R河段
- A.流量季节变化大
- B.春汛明显
- C.河流堆积作用强
- D.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A.滑坡
- B.沙尘暴
- C.森林火险
- D.土壤盐碱化
- A.西北风
- B.西南风
- C.东北风
- D.东南风
- A.陕、桂、湘
- B.滇、黔、蜀
- C.滇、黔、湘
- D.陕、蜀、桂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 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 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 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实行“币制改革”
-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27
-
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A B C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解析】D,此题意中“从汶川…….那…..”,没有体现①,更没有涉及②。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顺应激流 共担责任
- B.亲仁善邻 合作共赢
- C.共克时艰 开放包容
- D.求同存异 增进互信
- A.调节货币供应,释放通货膨胀压力
- B.引导利率下行,激发企业投资需求
- C.宽松货币供应,预防经济增速下滑
- D.稳定利率水平,保障居民储蓄收益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