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可以含有多个染色体组
 - B.基因重组出现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 C.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
 -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变异
 
- A.此病基因是显性基因      
 - B.此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 C.I一1携带此病基因         
 - D.Ⅱ一5携带此病基因
 
- A.a和c的碱基序列相同
 - B.b和c的碱基序列相同
 - C.a链中(A+T)/(G+C)的比值与b链中同项比值相同
 - D.a链中(A+T)/(G+C)的比值与d链中同项比值不相同
 
- A.核膜消失     
 - B.出现纺锤体   
 - C.出现染色体    
 - D.细胞只分裂一次
 
- 10
 - 
									
21..可用2n表示的:
 
- A.含有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 B.某DNA分子复制n次后所产生的DNA分子数
 - C.含有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
 - D.含有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F2表现型的种类
 
- A.某村庄中所有的106个人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的所有汉族人
 - C.某城市的所有成年人
 - D.全世界的华人
 
- A . 50 %和 50 %
 - B . 25 %和 75 %
 - C . 55 %和 45 %              
 - D . 30 %和 70 %
 
- A.生命科学领域内最为宏大的研究计划
 - B.可能会引发个人隐私性、预先判断性,基因歧视等社会问题
 - C.为诊断和治疗人类遗传病开辟新的途径
 - D.该计划测定的是人体细胞内23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 A.AAaaBBbb,二倍体
 - B.AaBb,二倍体 
 - C.AAaaBBbb,四倍体
 - D.Aabb,二倍体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③→①→②→④
 - D.③→②→①→④
 
- A. 六倍体
 - B. 三倍体
 - C. 二倍体
 - D. 单倍体
 
- A.苯丙酮尿症
 - B.人类红绿色盲症
 - C.青少年型糖尿病
 - 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 A.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转录
 - B.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反转录
 - C.抑制艾滋病毒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 D.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自我复制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TGG
 - B.UCG
 - C.UGG
 - D.UGC
 
- A.20
 - B.40
 - C.60
 - D.120
 
- A.蛋白质相同,DNA不同
 - B.DNA相同,蛋白质不同
 - C.都相同
 - D.都不同
 
- A.600个 
 - B.900个 
 - C.1200个 
 - D.1800个
 
- A.24% 
 - B.22% 
 - C.28%  
 - D.48%
 
- 25
 - 
									
6.下图表示用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DNA和蛋白质,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后产生的子噬菌体与母噬菌体形态完全相同,而子代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外壳应含有标记元素是 ( )

 
- A.基因A、a依次控制显隐性性状 
 - B.A对a起显性作用
 - C.两者的碱基序列不同 
 - D.在减数分裂时基因A与a分离
 
- A.甲是次级精母细胞,将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内含有两条非同源染色体
 - B.乙的分裂将产生体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           
 - C.乙是体细胞的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但不含同源染色体      
 - D.丙是次级精母细胞,将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每个子细胞  含有2条非同源染色体
 
- A、杂交、杂交
 - B、杂交、测交
 - C、自交、自交  
 - D、自交、测交
 
- 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 B.孟德尔的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C.孟德尔的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D.细胞的全能性实验
 
- A.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 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C.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