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单招语文模拟押题试卷与答案(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4

对这则短文的意思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何易于千方百计阿谀逢迎,讨好上司
  • B.说明何易于体恤民情,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愿
  • C.说明崔朴深入下层,了解下情,不高高在上
  • D.说明崔朴能接受下属批评,能知错改过
6

对“尝乘春与宾客泛舟出益昌旁”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经在春季带领宾客与部属乘船从益昌出来
  • B.曾经在春季带领宾客与部属乘船路过益昌旁
  • C.尝试着在春季带领宾客与部属乘船从益昌出来
  • D.常常在春季和宾客从益昌旁出发
8

对文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所以进(2)易于身引舟

  • A.(1)进入官场的原因(2)易于亲自为崔朴拉船
  • B.(1)凭什么人引荐(2)易于亲自为崔朴找来船口
  • C.(1)凭什么人引荐(2)易于亲自为崔朴拉船
  • D.(1)进人官场的原因(2)易于亲自为崔朴找来船口
9

对上面语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语段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 B.这个语段极有层次地写出了路瓦栽夫妇心理活动的过程。
  • C.玛蒂尔德固然虚荣心严重,但路瓦栽先生的一再纵容也是悲剧造成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批判玛蒂尔德的同时也批判了他。
  • D.路瓦栽先生在小说中虽说是个次要人物,但作者对他的描写很生动,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同情他。
10

在画线句②中,“迟疑”一词说明什么?()

  • A.数目太大,她怕丈夫不答应。
  • B.她认定答话会“招致俭省的书记立刻的拒绝和惊骇的叫声”。
  • C.她相信一旦回答就会引起丈夫愤怒的反应。
  • D.“迟疑”反映了她希望丈夫答应,并认为有可能答应但又怕遭拒绝的心理。
11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然而,有一天傍晚,她丈夫()地回家来,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看呀,”他说,“这里有点东西给你。”

      她高髙兴兴地拆开信封,抽出一张请柬……

      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着:“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但是,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一定很喜欢的。你从来不出门,这是一个机会,这个,一个好机会!……”

      她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

      他没有料到这个,结结巴说:“你上戏园子穿的那件,我觉得很好,依我……”

      他住了口,惊惶失措,因为看见妻子哭起来了,两颗大大的泪珠慢慢地顺着眼角流到嘴角来了。他吃吃地说:“你怎么了?你怎么了?”

      她费了好大的力,才()住悲痛,擦干她那湿润的两眼,用平静的声音回答:①“没有什么。只是,没有件像样的衣服,我不能去参加这个舞会。你的同事,谁的妻子打扮得比我好,请把这请柬送给谁吧。”他难受了,接着说:

   “好吧,玛蒂尔德做一身合适的衣服,你在别的场合也能穿,很朴素的,得多少钱呢?”她想了几秒钟,合计出了一个数目,考虑到这个数目可以提出来,不会招致这个俭省的书记的立刻的拒绝和()的叫声。末了,她迟疑地答道:②“准数呢,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有四百法郎就可以办到。”

     他脸色有点发白了。……

     然而他说:“就这样吧,我给你四百法郎。不过你得把这件长衣裙做得好看些。”

     在上文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得意洋洋 咕哝 抑制 惊骇
  • B.高高兴兴 埋怨 抑制 不满
  • C.得意洋洋 埋怨 控制 不满
  • D.高高兴兴 咕峨 控制 惊骇
12

对画线句①中“平静”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平静”反映了玛蒂尔德对丈夫的绝望心情。
  • B.“平静”反映了玛蒂尔德对参加舞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 C.这“平静”是暴风雨的前奏。
  • D.“平静”是知道丈夫很俭省,不为她准备舞会服装,因而对参加舞会不抱什么希望的表现。
13

最符合本文特点的一项分析是()

  • A.本文以象征和拟人的手法,揭露杜鹃一类欺世盗名者的专横和残忍的本性。
  • B.引用典故,赋予新意,表达对莺一样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 C.本文以象征和拟人的手法,分别塑造了杜鹃和莺的形象,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
  • D.引用典故,赋予新意,揭露杜鹃之类的欺世盗名的专横和残忍,启发读者联想世事,催促世人警醒。
14

本文①、②、③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然而 ,而且 , 因此
  • B.而且, 因此, 然而
  • C.而且 , 然而 ,因此
  • D.因此, 然而 , 而且
17

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 A.塑造一个民族乃至东方传统文化观念的象征:杜鹃,点明全文的中心意思。
  • B.将杜鹃在中国乃至东方所引发的心理怙态作了概括性描述,与下文关于杜鹃的实际情况形成鲜明对照。
  • C.塑造一个民族乃至东方文化传统观念的象征:杜鹃,与下文关于杜騎的实际情况的说明形成鲜明对照。
  • D.将杜鹃在中国乃至东方所引发的心理情态作了概括性描述,点明全文的中心意思。
2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鹃

                                郭沫若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相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民族的感情。     

      ①,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②,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橫而残忍。

      杜鹃是不善于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把它认为佳人志士。人的智慧和莺也差不多,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③,过去和现在都有无面杜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第一自然段的写作特点及其在全文的作用是()(限10字以内)

23

选出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A.天上的云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 B.南广河迈着轻盈的步子,向长江走来;
  • C.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D.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4

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哪项用得不正确()

  • A.我家阳台上种的迎春、月季、石榴、木桃……等,花开不断。
  • B.于是,有关人员各就各位,研究航线,研究空投,向部队发出命令……一切都办得神速。
  • C.时隔不到一昼夜,这里又发生一次泥石流……不过这一次规模不大,只淤平了前一次形成的大坑和陡坎。
  • D.在拉法格的回忆录中写道“马克思……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权威人士的实证的。”
25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暂时zàn,单薄báo,奢侈chǐ
  • B.诧异chà,询问xún,曲直qǔ
  • C.娱乐yú,潜水qián,家畜chù
  • D.徘徊huái,鸟窠cháo,眸子mó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