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学位入学考试专业综合课模拟试卷六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4

被告人徐某,1972年生。曾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1996年5月刑满释放。

被告人赵某,1983年6月生。

2000年7月某日晚,徐某和赵某在街上闲逛,徐某对赵某说,今晚没有事干,找个妞玩玩去。二人走到电影院门口时,见一姑娘站在那里,便上前找姑娘搭话,没被理睬。徐某乘机在姑娘脸上摸了一把,立即遭到了姑娘的痛斥。徐某不仅未知趣地走开,反而与姑娘对吵,赵某亦从旁帮忙。后来在围观群众的劝解下,二人才悻悻离去。二人行至不远处,又遇到一女学生刘某,徐某提出要与刘某交个朋友,刘某说自己还是个初中一年级学生,还小不想交朋友,徐某说,不交朋友,玩玩也行,随即扭住了刘某的胳膊,架着刘某朝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走去,赵某见状,也跟在后边。到建筑工地后,徐某将刘某按倒,图谋奸淫,刘某不从。徐某对站在旁边的赵某说,还站着干什么,帮个忙。赵某过来帮着将刘某按住,徐某将刘某奸淫,奸淫完毕后,叫赵某对刘某奸淫,赵某说,算了吧,但遭到徐某的嘲笑。赵某觉得丢面子,于是也就上去将刘某奸淫,事后查明,刘某当时的年龄为13岁零9个月。

根据上述案情,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徐、赵二人在电影院门口实施的行为如何认定?并请说明理由?

(2)徐、赵二人对刘某实施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3)本案中刑罚适用上如何处理?

5

被告人:汪某,男40岁,曾因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1994年8月刑满释放。

被告人:韩某,男30岁,因犯盗窃罪于1997年11月25日被第二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3年,1997年12月10日,送回其原户籍所在乡镇考察。

被告人:高某,男,32岁。

1999年4月的一天,被告人汪某在街上闲逛之际认识来该市找临时工的一农村青年妇女卢某。汪某以介绍工作为名将卢某骗至一无人处将其强行奸淫后,以3000元价格卖给了被告人韩某。韩某得手后觉得自己目前正在被有关机关监督考察,心想还是规矩点好,但又不甘心人财两空,于是又将卢某偷偷送给邻村的单身汉高某做老婆,并向其索要了“酬金”4000元。卢某坚决不愿做高某的老婆,高某便将其锁在一间阴暗潮湿的房子里,不给吃喝。一日,卢某伺机逃跑,被高某抓回来并当着村里一些乡邻的面强行剥光上衣威胁说如果胆敢再逃,将剥光其下身衣服,让其无脸见人。事后高某觉得仍不解气,又将卢某暴打一顿致其小腿骨折。某日晚,高某趁卢某熟睡之机,悄悄溜进房屋,强行与卢某发生了性关系。当地公安机关接到群众举报后迅速侦破此案,并立即前往高某所在村庄来解救卢某。高某听到消息,马上叫来其堂兄堂弟和朋友高甲、高乙、高丙、高丁、赵某、陈某等八人各拿锄头、铁棍把持高某的大门,阻挠前来解救的公安人员,在公安机关增派人力和周围群众的积极努力下,卢某终于被救出,送往当地医院进行治疗,不久顺利返回家乡。

根据上述案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汪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2)汪某是否构成累犯?在量刑时依法应考虑哪些情节?

(3)韩某盗窃罪的刑罚执行期应当如何计算?

(4)韩某的行为构成何罪?对韩某如何处罚?

(5)高某的行为构成何罪?如何处罚?

(6)在上述汪某、韩某、高某所犯之罪中法定最高刑是什么?对高某能否适用这一刑罚?为什么?

(7)给高某帮忙的高甲等人是否构成犯罪,若构成犯罪,如何定性?若不构成犯罪,为什么?

8

刑事违法性是指违反(   )的规定。

  • A.刑法典
  • B.单行刑法
  • C.附属刑法
  • D.刑法修正案
9

下列属于犯罪未遂的行为包括(   )。

  • A.某甲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正在撬保险柜,忽听门外有人走动,以为被发现,跳窗逃走
  • B.某乙用猎枪瞄准正在骑马的张某,欲将其打死,枪响后即逃走,结果将马打死而张某负轻伤
  • C.某丙煽动群众抗拒国家法律的实施,被群众送到公安机关
  • D.某丁在旅馆内偷了同室王某的存物牌,欲冒领王某所存的物品,后遇到王某正在寻找存物牌,丁恐事情败露遂说自己刚拾到一个存物牌,随即从口袋里取出交给王某
11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

  • A.禁止不确定的刑罚
  • B.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 C.禁止行为后的重法
  • D.禁止采用习惯法
12

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有(   )。

  • A.医生
  • B.护士
  • C.医剂人员
  • D.未取得行医资格的人
13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实行行为包括(   )。

  • A.为了出卖目的而收买妇女、儿童的
  • B.为了出卖目的而拐骗妇女、儿童的
  • C.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绑架妇女、儿童的
  • D.贩卖妇女、儿童的
14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人员中不得假释的为(   )。

  • A.累犯
  • B.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
  • C.因犯抢劫罪被判处9年有期徒刑的
  • D.触犯任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的
16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下列不适用数罪并罚的情况有(   )。

  • A.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
  • B.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
  • C.基于数个同一的故意,多次实施犯罪行为,且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
  • D.以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且刑法无特别规定的犯罪
17

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得享有以下哪些权利?(   )

  • A.担任行政机关的领导人
  • B.担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 C.担任各级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领导人
  • D.担任私营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
18

某甲被宣告死亡,后又重新出现,法院撤销了死亡宣告,则(   )。

  • A.如甲妻尚未结婚,夫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
  • B.如甲妻再婚,则夫妻关系已不存在
  • C.如甲妻再婚后又离婚,夫妻关系可自行恢复
  • D.如甲妻再婚后配偶又死亡,夫妻关系不可自行恢复
20

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死亡的情况包括(   )。

  • A.下落不明满2年的
  • B.下落不明满4年的
  • C.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自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的
  • D.战争期间下落不明,自其无音信起满2年的
21

杜某和钟某1997年合伙开饭店,因经营有方,饭店生意兴隆,1998年5月,钟某的妻弟李某要求入伙,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 A.若杜某不同意李某入伙而钟某同意,则李某不能入伙
  • B.若杜某和钟某都同意李某入伙,但在入伙协议中约定李某不执行合伙事务并不能自营饭店
  • C.若李某入伙后,饭店经营不善致合伙散伙,对于1998年5月以前合伙债务李某不负偿还之责
  • D.若李某入伙后,饭店经营不善致合伙散伙,对入伙之前债务李某与杜某、钟某负连带责任,但有权就其承担的超过自己应当承担的数额向杜某、钟某追偿。
22

如未成年人甲父母双亡,祖父母去世。外祖父母年老体衰,甲又无兄弟姐妹,可担任他的监护人包括(   )。

  • A.民政部门
  • B.甲的父亲所在单位
  • C.甲的母亲所在单位
  • D.甲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
23

下列人员不能立遗嘱处分其遗产(   )。

  • A.又聋又哑的人 
  • B.盲人
  • C.无行为能力人 
  • D.限制行为能力人
24

下列关于产品责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产品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
  • B.消费者只能向产品制造者要求赔偿损失
  • C.受害人的过错可以成为产品制造者的抗辩理由
  • D.不合格的产品的认定必须依据法定的标准
25

无权代理包括( )。

  • A.未经授权的代理
  • B.代理权消灭后的代理
  • C.滥用代理权的代理
  • D.超越代理权限的代理
26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包括(   )。

  • A.间接代理行为
  • B.无权代理行为
  • C.限制行为能力人进行的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的行为
  • D.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
27

西周时期的司法官有(   )。

  • A.小司寇
  • B.大理寺卿
  • C.大理
  • D.司寇
28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 B.《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过渡性法典为《大清现行刑律》
  • C.《大清新刑律》结构分总则和分则两篇,后附《暂行章程》
  • D.清末刑法典修订的成果是《大清律例》和《大清新刑律》
29

公民甲于1981年12月31日出生,1999年12月20日甲在户外玩耍,将公民乙的一条价值2万元的名贵品种的狗打死,公民乙于2000年1月30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   )。

  • A.公民甲应承担赔偿责任
  • B.公民甲的父母应当承担责任
  • C.公民甲如有经济能力,应该由公民甲承担赔偿责任
  • D.公民甲如没有经济能力,应该由公民甲的父母承担清偿责任
30

属于秦朝死刑刑种的是(   )。

  • A.腰斩
  • B.定杀
  • C.具五刑
  • D.夷三族
31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由(   )组成。

  • A.基本法典
  • B.解释例
  • C.关系法规
  • D.判例
32

下列关于宪法监督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属于事先监督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 C.我国的宪法监督体制以附带性审查为主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撤销属于事后监督
33

(   )附属于劳动权,是劳动权的必要补充。

  • A.退休权
  • B.休息权
  • C.物质帮助权
  • D.受教育权
34

下列关于宪法修正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明确了国家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的公共目的和补偿义务
  • B.明令禁止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 C.确认了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支配权力
  • D.明确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35

专门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是宪法实施保障体制的重要形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最早提出设立宪法法院的是奥地利规范法学派代表人物汉斯·凯尔森
  • B.我国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专门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C.宪法法院和宪法委员会是专门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体制的两种主要形式
  • D.专门机关负责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1799年法国宪法设立的护法元老院
36

能够体现宪法在配置国家权力方面的发展趋势的有(   )。

  • A.地方自治
  • B.议会主权
  • C.中央权力扩大 
  • D.行政权力扩大
37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由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免
  • B.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 C.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由省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 D.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由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免
38

全国人大的最高监督权包括(   )

  • A.听取国务院的工作报告
  • B.审议国务院的工作报告
  • C.听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 D.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39

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有关法律和法规所作的解释属于(   )。

  • A.有权解释
  • B.行政解释
  • C.法定解释
  • D.正式解释
40

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有(   )。

  • A.法律事实
  • B.法律本身
  • C.法律废除
  • D.海啸
4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法律意识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它在法律的演进、创制和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B.法律意识相对独立于法律制度,它是法律文化最内在的深层次因素
  • C.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法的传统之所以可以延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意识强有力的传承作用
  • D.从当代中国的语言环境来看,法律意识通常指对法律的肯定的态度、心理、观点和思想
4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
  • B.对法的类型划分,西方法学家往往根据某种外部联系进行划分,而马克思主义法学家则透过表象正确把握法的本质及其共性,将法划分为剥削阶级的法和社会主义的法
  • C.中国法律是氏族习惯的直接延续和发展,古罗马法律是对氏族习惯的根本变革
  • D.中西法律均是在古代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过程中形成的
43

下列选项中的表述不属于对狭义的法的适用的理解的有(   )。

  • A.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在具体案件中应用法律的活动
  • B.法的适用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在具体案件中应用的法律的活动
  • C.法的适用是国家审判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 D.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44

在我国,专门行政监督包括(   )。

  • A.行政监察
  • B.行政复议
  • C.审计监督
  • D.国务院有权撤销各部委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
45

在我国,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指(   )。

  • A.其他社会组织(除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外)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 B.司法判决
  • C.国家行政机关发布的法律文件
  • D.国家权力机关发布的个别性法律文件
4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法律对在不同空间活动的人所规定的效力有一定的差异
  • B.中国法律中有关于“保护主义”原则的规定
  • C.法律在对人的效力上采取“保护主义”原则,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人权
  • D.各国法律对作为人权主体的人和作为公民权主体的人在效力规定上是相同的
47

下列有关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中国实行成文法,没有不成文法
  • B.不成文法从来就不构成国家的正式法源
  • C.判例法尽管以文字形式表述,但不能视为成文法
  • D.不成文法大多是习惯法
48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之一是(   )。

  • A.犯罪的主体不同
  • B.犯罪未果的原因不同
  • C.犯罪的结果不同
  • D.犯罪行为不同
49

下列情况不属于结果加重犯的有(   )。

  • A.侮辱他人导致他人自杀死亡
  • B.故意伤害致使被害人死亡
  • C.强奸妇女致使被害妇女死亡
  • D.抢劫他人财物致使被害人死亡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   )。

  • A.如果犯罪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或军人的,五条件地适用刑法
  • B.如果犯罪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公民,五条件地适用刑法
  • C.如果犯罪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作人员的,无条件地适用刑法
  • D.如果犯罪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的,有条件地适用刑法
51

不是决定犯罪社会危害性轻重大小的因素有(   )。

  • A.犯罪人的罪过形式,犯罪目的、犯罪动机
  • B.犯罪人的受教育程度
  • C.犯罪的手段、时间、地点
  • D.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客体
55

下列哪个单位可以担任保证人?(   )

  • A.学校、幼儿园
  • B.医院
  • C.未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机关
  • D.经法人书面授权的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
56

根据合同法规定,交付动产履行地点不明确的,履行地应为(   )。

  • A.供货方所在地
  • B.需货方所在地
  • C.供货方或需货方所在地
  • D.供货方和需货方之间的中间地
58

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   )。

  • A.自物权
  • B.典权
  • C.地役权
  • D.地上权
59

依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可以质押的是(   )。

  • A.存款单
  • B.股份
  • C.商标专用权
  • D.土地使用权
60

相邻权的性质属于(   )。

  • A.他物权
  • B.地役权
  • C.独立物权
  • D.不动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扩张
62

宋朝(   )是国家确认土地所有权的凭证。

  • A.傅别
  • B.质剂
  • C.私契
  • D.红契
63

委托授权行为和代理合同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

  • A.委托授权行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出具委托书,而代理合同既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
  • B.委托授权行为可以事后追认的方式实施,而代理合同只能事前订立
  • C.委托授权行为是单方法律行为,而代理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
  • D.委托授权行为是诺成性法律行为,而代理合同是实践性法律行为
64

“具五刑”是(   )时期残酷的死刑执行方法。

  • A.宋朝
  • B.五代十国
  • C.明清时期
  • D.秦朝
65

唐高宗时期的立法活动,主要是制定了(   )。

  • A.武德律
  • B.永徽律疏
  • C.唐六典
  • D.开元律疏
67

我国现行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的第一项宪法权利是(   )。

  • A.宗教信仰自由 
  • B.人身自由
  • C.平等权
  • D.言论自由
68

马克思称(   )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 A.英国《自由大宪章》
  • B.美国《独立宣言》
  • C.法国《人权宣言》
  • D.英国《人身保护法》
69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不包括(   )。

  • A.自治区
  • B.自治州
  • C.自治县
  • D.民族乡
71

法对人们的行为可以反复适用,这体现了法的什么特征?(   )

  • A.法的强制性
  • B.法的国家意志性 
  • C.法的规范性
  • D.法的普遍性
7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以分为(   )。

  • A.宪法、行政法、民法、劳动法、经济法、诉讼法、环境法等
  • B.宪法、行政法、环境法、劳动法、诉讼法、海商法等
  • C.宪法、行政法、民法、诉讼法、劳动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
  • D.宪法、特别行政区法、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和单行法规等
73

无权解释即非正式解释,下列属于无权解释的有(   )。

  • A.立法解释
  • B.行政解释
  • C.任意解释
  • D.司法解释
74

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必要条件是(   )。

  • A.权利和义务
  • B.物和行为
  • C.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 D.法人和自然人
75

世界上迄今为止基本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成文法典是(   )。

  • A.《十二铜表法》 
  • B.《古希腊法》
  • C.《汉谟拉比法典》 
  • D.《国法大全》
76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达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关系?(   )

  •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 C.权利和义务中一方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