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4.3%
- B.7.4%
- C.11.75%
- D.13.81%
- A.同业拆借市场
- B.回购协议市场
- C.商业票据市场
- D.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 A.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
- B.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
- C.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进政府债券
- D.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 A.2.3
- B.2.4
- C.2.5
- D.2.6
- A.传统理论
- B.净利理论
- C.营业净利理论
- D.融资偏好次序理论
- A.SDRs不具内在价值,是IMF人为创造的、纯粹账面上的资产
- B.SDRs的价值波动较大
- C.SDRs是无偿分配给各会员国的
- D.SDRs只能在IMF及各国政府之间发挥作用
- A.投资分散化导致因素风险平均化
- B.投资分散化大大减少了非因素风险
- C.无风险借贷的有效集就是对资本市场收益与风险关系的反映
- D.对于处于良好投资分散化的证券组合,非因素风险将毫无意义
- A.凯恩斯学派
- B.新古典综合派
- C.理性预期学派
- D.货币主义学派
- A.直接发行通货
- B.变动黄金、外汇储备
- C.变动本币汇率
- D.公开市场业务
- A.仅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 B.仅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 C.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 D.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 A.该国货币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 B.该国实现经常账户下的货币自由兑换
- C.该国实现资本账户下的货币自由兑换
- D.该国不存在关税壁垒
- A.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 B.一国的开放程度
- C.本国经济的相对增长速度
- D.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 A.在交易量或手续费增加时,最适度现金存货余额将增加
- B.当利率上升时,最适度现金余额将会上升
- C.最适度现金存货与交易量、手续费以及利率的变化不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 D.在最适度现金余额的决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的作用
- A.本国国民收入上升
- B.外国国民收入上升
- C.本国利率上升
- D.外国利率上升
- A.平行本位制
- B.双本位制
- C.跛行本位制
- D.金币本位制
- A.相等
- B.前者大于后者
- C.后者大于前者
- D.取决于标的资产价格与利率的相关性
- A.126元
- B.144元
- C.114元
- D.120元
- A.行使期权的时间
- B.交易的内容
- C.交易的场所
- D.协定价格和现汇汇率的差异
- A.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是从基本的资产或某种基础性的利率或指数上衍生出来的
- B.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即一方的损失正是另一方的收益
- C.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明显的财务杠杆效应
- D.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成本一般较高
- A.9.3%
- B.10%
- C.12.7%
- D.15.1%
- A.利率和价格水平
- B.预期通货膨胀率和价格水平
- C.收入和预期通货膨胀率
- D.收入和价格水平
- A.累进税率制
- B.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的政府开支
- C.社会保障支出
- D.农业支持力量
- A.解决内部均衡用何种经济政策取决于国际收支状况
- B.货币政策用来解决内部均衡最有效
- C.政策工具应与其最能发挥作用的目标相匹配
- D.实现内部和外部均衡问题的关键是维持汇率稳定与实现国内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目标之间相互矛盾
- 33
-
凯恩斯主义认为()。
- A.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达到潜在产量水平之前是水平的,而当超出潜在产量水平时,总供给曲线就变得很陡
- B.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达到潜在产量水平之前很陡,而当超出潜在产量水平时,总供给曲线呈水平
- C.短期总供给曲线始终是一条水平线,与潜在产量水平无关
- D.短期总供给曲线始终是一条垂线,与潜在产量水平无关
- A.投资需求的增长
- B.储蓄需求的增长
- C.税率的降低
- D.净出口额的增加
- A.市场A的价格大于市场B
- B.市场B的价格大于市场A
- C.两个市场的价格要一致
- D.无法得出准确结论
- 36
-
在生产者均衡点上,()。
- A.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
- B.边际收益等于价格
- C.价格高于最低平均成本
- D.需求有完全价格弹性
- A.完全无弹性
- B.有单元弹性
- C.缺乏弹性
- D.富有弹性
- A.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已达饱和
- B.消费者对商品Y的消费已达饱和
- C.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消费均已达饱和
- D.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消费均未达饱和 <IMG border=0 alt=""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63/1d721cf19c4bf2ff0f766b02073b9f.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