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甲有追认权
- B.丙有催告权
- C.丙有撤销权
- D.构成表见代理
- A.当事人行使形成权的行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
- B.债权人撤销权属形成权
- C.形成权不受除斥期间的限制
- D.效力待定合同中相对人的催告权并非形成权
- A.王某出版小说所得的收入归夫妻共有
- B.王某继承的房产归夫妻共有
- C.赵某获得的6万元赔偿金归赵某个人所有
- D.赵某接受的礼品归赵某个人所有
- A.乙有权行使撤销权
- B.甲的行为构成预期违约
- C.乙可以行使不安抗辩权
- D.甲可以以自己生活状况严重恶化为由撤销赠与行为
- A.产生公示公信力
- B.房屋买卖合同正式生效
- C.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
- D.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由此转移
- A.公示是公信的补充
- B.公信是让社会知晓物权变动的事实
- C.公示产生公信力
- D.公示方式构成合同的生效要件
- A.社团法人
- B.社会团体法人
- C.私法人
- D.企业法人
- A.甲、乙的油混在一起
- B.甲为乙装修门市房
- C.甲将乙的石料加工成水墨砚
- D.甲将乙的纪实作品加工成自传作品
- A.原始取得
- B.继受取得
- C.善意取得
- D.传来取得
- A.运输合同
- B.加工承揽合同
- C.技术合同
- D.委托合同
- A.甲公司有权主张抵销
- B.甲公司主张抵销,须经乙商场同意
- C.双方债务性质不同,不得抵销
- D.乙商场债务已过诉讼时效,不得抵销
- A.过错责任原则
- B.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 C.公平责任原则
- D.无过错责任原则
- A.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
- B.与配偶的夫妻关系中止
- C.为其指定财产代管人
- D.其民事行为能力终止
- A.甲、乙合谋殴打乙
- B.甲指使乙打丙
- C.甲家的狗因乙的挑逗将丙咬伤
- D.甲、乙各持一块石头向丙扔去,其中一块正中丙之面门
- A.给付债的标的
- B.无因管理
- C.侵权行为
- D.宣告死亡
- 21
-
商标权续展期限是( )。
- A.5年
- B.10年
- C.15年
- D. 20年
- A.使用权
- B.获得报酬权
- C.发表权
- D.保护作品完整权
- A.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 B.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 C.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约定专利权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 D.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发明创造
- A.丧偶儿媳
- B.继子女
- C.养父母
- D.兄弟姐妹
- A.养老金
- B.人寿保险
- C.财产保险
- D.人身伤害损害赔偿请求权
- A.虐待家庭成员的
- B.有吸毒恶习导致倾家荡产的
- C.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的
- D.有过错方债务沉重的
- A.姓名权
- B.名称权
- C.肖像权
- D.隐私权
- A.特定之债
- B.单一之债
- C.选择之债
- D.法定之债
- A.开垦的农田
- B.果树上已成熟的果实
- C.动物腹中的胎儿
- D.彩票中奖所得奖金
- A.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
- B.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
- C.附延缓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 D.该民事法律行为已经成立但未生效
- A.某洗衣店老板翁某谎称某市工商局干部厉某受贿所得2万元为入股分红所得,隐瞒其性质与来源
- B.某市中国银行外汇业务处处长江某答应贩毒分子李某请托,将李某贩毒所得50万元兑换成美元汇往李某在瑞士某银行开立的账户
- C.某进出口公司经理陈某为其妻弟古某提供本公司账户,接收走私所得货款
- D.某房地产公司经理钱某,伪造销售记录谎称低价出售别墅十幢,钱某将别墅原价卖出后,称差价部分为海外生意所得
- 36
-
教唆犯的特点及成立要件。
- A.实施盗窃犯罪后,为掩盖盗窃罪行或者报复等,故意破坏公私财物构成犯罪的
- B.拐卖妇女又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
- C.因为受贿而挪用公款,或者挪用公款后又使用挪用的公款犯其他罪的
- D.司法工作人员贪赃枉法,有徇私枉法、枉法裁判行为,同时又构成受贿罪的
- A.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 B.行为人在建筑工地装运渣土时,发生重大事故,轧死3人的
- C.行为人在某居民小区内驾驶小汽车高速行驶,撞倒2名行人的
- D.某解放军战士驾驶军车在军事演习中,违章驾驶,撞毁另一军车,致3人死亡的
- A.共同犯罪主观故意的意志因素既可以表现为共同直接故意,也可以表现为共同间接故意,还可以表现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结合
- B.共同犯罪的客观行为既可以表现为共同的作为,也可以表现为共同的不作为,还可以表现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 C.共谋实行犯罪,在现场没有直接实行犯罪行为,但在一旁呐喊助威的,也认定为是共同犯罪
- D.事后的帮助行为,如果事先有通谋的,以共犯论处
- A.积极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
- B.故意杀人罪
- C.绑架罪
-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A.自动性是中止犯与未遂犯、预备犯区别的根本标志
- B.自动性不以具有悔过之心为必要条件
- C.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D.中止犯也是法定量刑情节之一
- A.受贿罪
- B.诈骗罪
- C.敲诈勒索罪
- D.受贿罪与敲诈勒索罪
- A.管制的最高刑期比拘役的最高刑期长
- B.管制和拘役都由公安机关执行
- C.管制与拘役都是限制犯罪分子自由的刑罚
- D.被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适量发给报酬,被拘役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 A.遗弃罪
- B.拐卖儿童罪
- C.诈骗罪
- D.拐骗儿童罪
- A.构成非法拘禁罪
- B.构成绑架罪
- C.构成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的想象竞合犯
- D.构成敲诈勒索罪
- A.侵占罪
- B.盗窃罪
- C.诈骗罪
- D.金融凭证诈骗罪
- A.盗窃罪
- B.诈骗罪
- C.销售赃物罪
- D.盗窃罪和诈骗罪的牵连犯
- A.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 B.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 C.张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 D.张某和甲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 A.紧急避险
- B.正当防卫
- C.防卫过当
- D.对象错误
- A.不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交通肇事罪处罚
- B.不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累犯从重处罚
- C.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前罪与后罪数罪并罚
- D.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惯犯从重处罚
- A.某村村长甲威信颇高,对本村村民的违法乱纪行为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关押24小时,从而使违法乱纪现象减少,村民也拍手称快,甲也从未认为自己的行为违法,由于甲的行为稳定了村子的社会秩序,不具有危害性,所以不构成非法拘禁罪
- B.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但是以为只要征得幼女同意后就可以与之发生性交,于是在征得乙女同意后与幼女发生了性关系,甲男没有违背妇女意志,所以不构成强奸罪
- C.甲于1987年3月自费出国(出国前曾有嫖娼行为),在国外期间染上严重性病,并于1999年9月8日回国。甲不知道国家已经规定了传播性病罪,于1999年10月10日嫖娼时被公安人员抓获,甲主观上没有罪过所以不构成传播性病罪
- D.甲化妆拦路强奸妇女,黑夜中将提前下班的妻子当做其他妇女,并对其实施了“强奸”行为,甲的行为构成强奸罪
- A.直接故意
- B.间接故意
- C.疏忽大意的过失
- D.过于自信的过失
- A.对于法条竞合犯,适用的基本规则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 B.对于想象竞合犯,一律从一重罪处断
- C.对于牵连犯,一律从一重罪处断
- D.对于吸收犯,仅按吸收之罪处断,不数罪并罚
- A.假想的防卫,应按意外事件处理
- B.过失致人重伤
- C.正当防卫
- D.假想的防卫,应按过失致人重伤论处
- A.武装掩护走私的
- B.非法拘禁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
- C.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
- D.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作伪证的
- 56
-
以下属于减刑的是( )。
- A.甲被判处无期徒刑,在执行期确有悔改,减为有期徒刑20年
- B.乙被判处罚金5 000元,因其经济困难,法院将其罚金减为2 000元
- C.因丙的主刑由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20年,法院将剥夺其政治权利的期限减为 10年
- D.丁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 A.不犯罪
- B.从犯
- C.教唆犯
- D.主犯
- 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 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
- 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
- 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
- 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
- A.以诈骗罪论处
- B.以保险诈骗罪论处
- C.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 D.属于民事欺诈,不以犯罪论处
- A.犯罪中止
- B.犯罪既遂
- C.犯罪未遂
- D.犯罪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