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医考研模拟试题2(中医诊断学)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任脉和督脉都可以治疗

  • A.神志病
  • B.脏腑病
  • C.妇科病
  • D.咽喉病
2

手少阳三焦经可以主治

  • A.神志病
  • B.热病
  • C.侧头病
  • D.胁肋病
3

手三阳经可以共同主治

  • A.神志病
  • B.热病
  • C.眼病
  • D.咽喉病
4

足三阳经可以共同主治

  • A.神志病
  • B.热病
  • C.眼病
  • D.脾胃病
5

足少阳胆经可以治疗

  • A.侧头痛
  • B.耳病
  • C.热病
  • D.胁肋病
6

足阳明胃经可以治疗

  • A.前头痛
  • B.口齿
  • C.咽喉病
  • D.胃肠病
7

督脉可以治疗

  • A.中风
  • B.昏迷
  • C.热病
  • D.头面病
8

下列皆为9寸的是

  • A.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 B.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
  • C.骨上窝(天突)至胸剑结合中点(歧骨)
  • D.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9

下列皆为8寸的是

  • A.胸剑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 B.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 C.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 D.两乳头之间
10

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是

  • A.骨度分寸法
  • B.解剖标志法
  • C.简便取穴法
  • D.经验取穴法
11

下列皆为3寸的是

  • A.眉问(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 B.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
  • C.内踝尖至足底
  • D.髌底至髌尖
12

痰饮的病机主要涉及

  • A.肺
  • B.脾
  • C.肾
  • D.心
13

足少阴肾经主治病症是

  • A.肾病
  • B.肺病
  • C.咽喉病
  • D.前阴病
14

治疗虚热肺痿,可选用

  • A.麦门冬汤
  • B.生姜甘草汤
  • C.甘草干姜汤
  • D.清燥救肺汤
15

哮与喘的主要鉴别点有

  • A.哮必兼喘
  • B.哮有宿根
  • C.哮有声响
  • D.哮频发频止
16

肺胀后期可出现的危候有

  • A.咯血、吐血、便血
  • B.昏迷、抽搐
  • C.腹胀、脘痞
  • D.汗出肢冷、脉微欲绝
17

肺痈发生的有关因素是

  • A.正气内虚
  • B.痰热素盛
  • C.感受风热病毒
  • D.情志所伤
18

治疗气虚感冒的方剂有

  • A.参苏饮
  • B.荆防败毒散
  • C.葱白七味饮
  • D.玉屏风散
19

下列病证可转化为肺胀的有

  • A.咳嗽
  • B.喘证
  • C.哮病
  • D.肺痈
20

治疗久哮肺肾两虚证,可选用的方剂有

  • A.金水六君煎
  • B.补肺汤
  • C.麦门冬汤
  • D.生脉地黄汤
21

下列可以用于虚体感冒的方剂有

  • A.参苏饮
  • B.再造散
  • C.加减葳蕤汤
  • D.玉屏风散
22

下列各项中,属于内伤咳嗽治法的有

  • A.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 B.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 C.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 D.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3

对于“配伍的作用”描述恰当的是

  • A.增加药味
  • B.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药力
  • C.控制药物毒副作用
  • D.控制多功用单味药的作用发挥方向
24

下列属于“十剂”的是

  • A.补、泄
  • B.轻、重
  • C.滑、涩
  • D.宣、通
25

可以改变方剂的功用、主治的因素是

  • A.药味(药物)
  • B.配伍
  • C.药量
  • D.剂型
26

可以内服的剂型有

  • A.丹剂
  • B.丸剂
  • C.散剂
  • D.膏剂
27

关于“君药”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 A.任何方剂的组成中,君药都是必不可少的
  • B.一般来说,君药的药味较少
  • C.一般来说,无论何药作为君药时,其用量都要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大
  • D.方剂中用量最大的那味药一定是“君药”
28

下列各项中,属于“使药”功用范畴的是

  • A.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
  • B.消除或减低君、臣药的毒性
  • C.防止药病格拒
  • D.调和方中诸药
29

下列关于“八阵”的语句中,正确的是

  • A.补方之制,补其虚也
  • B.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
  • C.攻方之制,攻其固也
  • D.散方之制,散其实也
30

适用于和法的证型

  • A.邪犯少阳
  • B.肝脾不和
  • C.肠胃寒热
  • D.气血营卫失和
31

下列选项可以用汗法的是

  • A.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 B.腠理疏松,虽有汗出但寒热不解之证
  • C.腠理闭塞的寒热无汗之证
  • D.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之证
32

瘀血、停水可以考虑选用下列哪种治法

  • A.汗法
  • B.下法
  • C.消法
  • D.和法
33

方剂与治法之间的关系,体现为

  • A.以法组方
  • B.以法遣方
  • C.以法类方
  • D.以法释方
34

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的“八法”为

  • A.汗、下
  • B.消、吐
  • C.清、温
  • D.补、攻
35

属于清代方论性专著的是

  • A.《医方考》
  • B.《古今名医方论》
  • C.《删补名医方论》
  • D.《绛雪园古方选注》
36

以下哪个方剂是“宋金元时期”留下的

  • A.六味地黄丸
  • B.左金丸
  • C.补中益气汤
  • D.防风通胜散
37

辨证应当明确的内容有

  • A.证候名称
  • B.全程规律
  • C.病因病性
  • D.当前病位
38

下列著作属于“两汉时期”的是

  • A.《五十二病方》
  • B.《黄帝内经》
  • C.《肘后备急方》
  • D.《伤寒杂病论》
39

“以常衡变”的意思包括

  • A.审证求因
  • B.比较正常与反常
  • C.生理与病理
  • D.揆度奇恒
40

孙思邈的著作有

  • A.《备急千金要方》
  • B.《察病指南》
  • C.《伤寒金镜录》
  • D.《备急千金翼方》
41

以下属于“症”的有

  • A.恶寒发热
  • B.烦躁易怒
  • C.肝阳上亢
  • D.心脉痹阻
42

以下属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的是

  • A.诊法合参
  • B.病证结合
  • C.辨证求本
  • D.整体审查
43

中医诊断学学科特点是

  • A.理论性
  • B.实践性
  • C.科学性
  • D.突破性
44

以下著作专论麻疹的有

  • A.《麻科活人全书》
  • B.《郁谢麻科合璧》
  • C.《麻证新书》
  • D.《麻症集成》
45

下列著作属于唐代医家所著的是

  • A.《千金要方》
  • B.《千金翼方》
  • C.《外台秘要》
  • D.《诸病源候论》
46

以下不属于中医学基本特点的是

  • A.扶正于祛邪
  • B.治标与治本
  • C.未病先防
  • D.辨证论治
47

下列体现中医治疗学的辩证观点是

  • A.缓则治其本
  • B.寒者热之
  • C.治病必求其本
  • D.同病异治
48

下列属于症状的是

  • A.头身痛
  • B.恶寒
  • C.舌淡
  • D.苔白腻
49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是

  • A.医药知识的积累
  • B.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 C.早期解剖知识
  • D.古代哲学的影响
50

刘完素提出的理论有

  • A.六气皆从火化
  • B.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 C.邪去则正安
  • D.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5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在

  • A.形神一体观
  • B.五脏一体观
  •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 D.病在上者下取之
52

下列体现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影响的是

  • A.春善病鼽衄
  • B.仲夏善病胸胁
  • C.冬善病痹厥
  • D.旦慧昼安
53

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 A.李中梓
  • B.赵献可
  • C.张介宾
  • D.吴又可
54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为

  • A.8寸
  • B.9寸
  • C.10寸
  • D.12寸
55

下列能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内涵的是

  • A.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B.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
  • C.人与自然界保持统一
  • D.形神合一的统一观
56

中医的“证”包括

  • A.病变的过程
  • B.病变的原因
  • C.病变的部位
  • D.病变的性质
57

手阳明大肠经入于

  • A.下齿
  • B.上齿
  • C.舌本
  • D.目
59

足阳明胃经入于

  • A.下齿
  • B.上齿
  • C.舌本
  • D.目
60

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为

  • A.18寸
  • B.19寸
  • C.15寸
  • D.16寸
61

胭横纹至外踝尖为

  • A.18寸
  • B.19寸
  • C.15寸
  • D.16寸
62

胸剑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为

  • A.8寸
  • B.9寸
  • C.12寸
  • D.16寸
63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为

  • A.8寸
  • B.9寸
  • C.12寸
  • D.16寸
64

足少阳胆经可以治疗

  • A.前头痛
  • B.后头痛
  • C.侧头痛
  • D.颠顶痛
65

足厥阴肝经可以治疗

  • A.前头痛
  • B.后头痛
  • C.侧头痛
  • D.颠顶痛
66

足太阳膀胱经可以治疗

  • A.前头痛
  • B.后头痛
  • C.侧头痛
  • D.颠顶痛
67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

  • A.18寸
  • B.12寸
  • C.14寸
  • D.16寸
68

足阳明胃经可以治疗

  • A.前头痛
  • B.后头痛
  • C.侧头痛
  • D.颠顶痛
69

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18寸
  • B.12寸
  • C.14寸
  • D.16寸
70

喘证之痰热郁肺证,治宜当选

  • A.五磨饮子
  • B.六磨汤
  • C.桑白皮汤
  • D.麻杏甘石汤
71

喘证之肺气郁痹证,治宜当选

  • A.五磨饮子
  • B.六磨汤
  • C.桑白皮汤
  • D.麻杏甘石汤
72

虚热型肺痿,治宜选用

  • A.麦门冬汤
  • B.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 C.生姜甘草汤
  • D.清燥救肺汤
73

虚寒型肺痿,治宜选用

  • A.麦门冬汤
  • B.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 C.生姜甘草汤
  • D.清燥救肺汤
74

治疗肺阴虚型虚劳的主方为

  • A.清燥救肺汤
  • B.月华丸
  • C.百合固金汤
  • D.沙参麦冬汤
75

治疗肺阴亏损型肺痨,宜选用

  • A.清燥救肺汤
  • B.月华丸
  • C.百合固金汤
  • D.沙参麦冬汤
76

咳嗽之肺阴亏耗证,治宜当选

  • A.百合固金汤
  • B.月华丸
  • C.桑白皮汤
  • D.沙参麦冬汤
77

肺痨之肺阴亏损证,治宜当选

  • A.百合固金汤
  • B.月华丸
  • C.桑白皮汤
  • D.沙参麦冬汤
78

肺胀之痰热郁肺证的治法是

  • A.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 B.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 C.涤痰开窍,熄风止痉
  • D.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80

肺胀之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

  • A.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 B.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 C.涤痰开窍,熄风止痉
  • D.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84

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者,适宜于

  • A.汗法
  • B.下法
  • C.和法
  • D.清法
85

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者,适宜于

  • A.汗法
  • B.下法
  • C.和法
  • D.清法
86

“八阵”论述于

  • A.《伤寒明理论》
  • B.《景岳全书》
  • C.《医学心悟》
  • D.《医学入门》
87

“八法”论述于

  • A.《伤寒明理论》
  • B.《景岳全书》
  • C.《医学心悟》
  • D.《医学入门》
88

“七方”名称明确于

  • A.《黄帝内经》
  • B.《神农本草经》
  • C.《伤寒杂病论》
  • D.《伤寒明理论》
89

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 A.《五十二病方》
  • B.《医方考》
  • C.《伤寒杂病论》
  • D.《刘洲子鬼遗方》
90

“七方”理论源于

  • A.《黄帝内经》
  • B.《神农本草经》
  • C.《伤寒杂病论》
  • D.《伤寒明理论》
91

第一部方论专著是

  • A.《五十二病方》
  • B.《医方考》
  • C.《伤寒杂病论》
  • D.《刘洲子鬼遗方》
92

以上属于体征的是

  • A.恶寒发热
  • B.腰膝酸软
  • C.膀胱湿热
  • D.面色苍白
93

以上属于症状的是

  • A.恶寒发热
  • B.腰膝酸软
  • C.膀胱湿热
  • D.面色苍白
94

以上属于病名的是

  • A.妊娠恶阻
  • B.腰膝酸软
  • C.膀胱湿热
  • D.面色苍白
95

我国最早的外科专著是

  • A.《备急千金要方》
  • B.《肘后备急方》
  • C.《刘涓子鬼遗方》
  • D.《备急千金翼方》
96

以上属于证名的是

  • A.妊娠恶阻
  • B.腰膝酸软
  • C.膀胱湿热
  • D.面色苍白
97

能够初步诊断天花和麻疹等传染病,并有对黄疸病人做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的书是

  • A.《备急千金要方》
  • B.《肘后备急方》
  • C.《刘涓子鬼遗方》
  • D.《备急千金翼方》
98

《濒湖脉学》载脉数是

  • A.载脉27利
  • B.载脉21种
  • C.载脉24利
  • D.载脉29种
99

南方阳热潮湿之地易生挛痹是因

  • A.其民乐野处而乳
  • B.其民嗜酸而食腐
  • C.民食鱼而嗜咸
  • D.民华食而脂肥
100

《诊家枢要》载脉数是

  • A.载脉27利
  • B.载脉21种
  • C.载脉24利
  • D.载脉29种
102

东方之人易得痈疡是因

  • A.其民乐野处而乳
  • B.其民嗜酸而食腐
  • C.民食鱼而嗜咸
  • D.民华食而脂肥
103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提出者是

  • A.刘完素
  • B.朱震亨
  • C.张景岳
  • D.张锡纯
104

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提出者是

  • A.刘完素
  • B.朱震亨
  • C.张景岳
  • D.张锡纯
105

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是

  • A.刘完素
  • B.朱震亨
  • C.张景岳
  • D.张锡纯
106

明确了“治寒以热药”的是

  • A.《难经》
  • B.《黄帝内经》
  • C.《本经》
  • D.《伤寒杂病论》
107

提出“四气五味”药性理论是

  • A.《难经》
  • B.《黄帝内经》
  • C.《本经》
  • D.《伤寒杂病论》
108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富后贫”可致

  • A.“脱卫”病
  • B.“脱营”病
  • C.“失精”病
  • D.“气郁”病
110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

  • A.“脱卫”病
  • B.“脱营”病
  • C.“失精”病
  • D.“气郁”病
111

手三阴经可以共同主治

  • A.神志病
  • B.热病
  • C.眼病
  • D.胸部病
113

胫骨内侧髁至内髁尖为

  • A.12寸
  • B.13寸
  • C.14寸
  • D.15寸
114

髌底至髌尖的骨度分寸为

  • A.1寸
  • B.1.5寸
  • C.2寸
  • D.3寸
115

手阳明大肠经一般不治疗

  • A.前头病
  • B.口鼻病
  • C.齿病
  • D.胸部病
116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心经可以共同主治

  • A.神志病
  • B.热病
  • C.目病
  • D.耳病
117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可以共同主治

  • A.神志病
  • B.热病
  • C.目病
  • D.脾胃病
118

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

  • A.心中
  • B.胸腹
  • C.肺中
  • D.腹中
119

十二经脉是结合哪些内容来命名的

  • A.脏腑、阴阳、五行
  • B.脏腑、手足、阴阳
  • C.脏腑、手足、五行
  • D.手足、五行、阴阳
120

手三阴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

  • A.腹部病
  • B.胸部病
  • C.神志病
  • D.肺病
121

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9寸
  • B.12寸
  • C.14寸
  • D.16寸
122

全身经穴数目是

  • A.359
  • B.365
  • C.349
  • D.361
123

骨度分寸为6寸的是

  • A.两乳之间
  • B.两肩胛内缘之间
  • C.两肩胛冈之间
  • D.两肩胛下角之间
124

任督二脉腧穴都可以治疗

  • A.热病
  • B.头面病
  • C.前阴病
  • D.妇科病
125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9寸
  • B.12寸
  • C.8寸
  • D.16寸
126

《证治汇补》强调肺胀的辨证首当区分

  • A.阴阳
  • B.气血
  • C.寒热
  • D.虚实
127

经外奇穴是指

  • A.经脉以外的穴位
  • B.经穴以外的穴位
  • C.经穴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 D.十二经脉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128

肺痈之名首见于

  • A.《黄帝内经素问》
  • B.《备急千金要方》
  • C.《杂病源流犀烛》
  • D.《金匮要略》
129

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

  • A.恶寒的轻与重
  • B.发热的轻与重
  • C.咽喉肿痛与否
  • D.有无流行性
130

肺胀之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

  • A.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 B.宣肺化痰,止咳定喘
  • C.宣肺定喘,健脾益气
  • D.健脾化痰,宣肺定喘
132

下列哪项不属于肺痈成痈期的症状表现

  • A.身热转甚,时时振寒
  • B.咳吐浊痰,呈黄绿色
  • C.有时咳血,痰血相兼
  • D.舌苔黄腻,脉滑数
133

患者身热甚,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咳吐浊痰,呈黄绿色,喉间有腥味,苔黄腻,脉滑数。其治法是

  • A.清热化痰,宣肺理气
  • B.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 C.清热解毒,排脓解毒
  • D.清热化痰,解毒排脓
134

哪位医家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

  • A.刘河问
  • B.朱丹溪
  • C.叶天士
  • D.张景岳
136

冷哮证发作期,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 A.射干麻黄汤
  • B.厚朴麻黄汤
  • C.越婢加半夏汤
  • D.定喘汤
139

咳嗽的辨证要点是

  • A.邪实与正虚
  • B.外感与内伤
  • C.新感与久病
  • D.风热与风寒
140

首次提出将咳嗽分为外感、伤寒两大类的医家是

  • A.张介宾
  • B.喻嘉言
  • C.徐灵胎
  • D.叶天士
142

感冒病名出自哪本医学著作

  • A.《仁斋直指方》
  • B.《时病论》
  • C.《温热经纬》
  • D.《类证治裁》
143

不属于“八法”的是

  • A.汗、下
  • B.消、叶
  • C.清、温
  • D.补、攻
144

关于方剂配伍的目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 A.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
  • B.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 C.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 D.控制多功用单昧药的发挥方向
145

“左归丸”出自于

  • A.刘完素《宣明论方》
  • B.张景岳《景岳全书》
  • C.李东垣《脾胃论》
  • D.朱丹溪《丹溪心法》
146

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著作是

  • A.《伤寒明理论》
  • B.《景岳全书》
  • C.《伤寒杂病论》
  • D.《黄帝内经》
147

以下不属于“下法”的是

  • A.逐水
  • B.润下
  • C.温下
  • D.分消上下
148

记载了用青蒿一握取汁服,以治疟疾,为现代青蒿素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的著作是

  • A.《外台秘要》
  • B.《肘后备急方》
  • C.《伤寒明理论》
  • D.《证治准绳》
149

有“方书之祖”之称的是

  • A.《千金方》
  • B.《五十二病方》
  • C.《伤寒杂病论》
  • D.《黄帝内经》
150

不属于“佐药”作用的是

  • A.调和方中诸药作用
  • B.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 C.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 D.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151

《伤寒明理论》的作者是

  • A.唐慎微
  • B.王肯堂
  • C.王焘
  • D.成戊己
152

慢性病不适合运用的剂型是

  • A.茶剂
  • B.丸剂
  • C.汤剂
  • D.膏剂
153

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不包括

  • A.药味加减的变化
  • B.立法的变化
  • C.药量增减的变化
  • D.剂型更换的变化
154

下列关于“八阵”内容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寒方之制,为除热也
  • B.固方之制,固其泄也
  • C.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
  • D.用散者,散其实也
155

水肿,且腰以上肿甚者,宜选用的治法是

  • A.汗法
  • B.和法
  • C.托法
  • D.消法
156

下列方剂不是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是

  • A.六味地黄丸
  • B.泻白散
  • C.导赤散
  • D.防风通胜散
157

“十剂”这个名称始见于

  • A.《黄帝内经》
  • B.《伤寒杂病论》
  • C.《伤寒明理论》
  • D.《景岳全书》
158

一般而言,丸剂最显著的优点是

  • A.药效持久
  • B.药效发挥迅速
  • C.服用量小
  • D.节省药材
159

“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理论,最早见于

  • A.《伤寒杂病论》
  • B.《千金方》
  • C.《五十二病方》
  • D.《黄帝内经》
160

“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一语出自

  • A.《医学心悟》
  • B.《医学源流论》
  • C.《伤寒论》
  • D.《黄帝内经》
161

下列属于“八阵”内容的是

  • A.寒热
  • B.表里
  • C.温凉
  • D.补泻
162

我国目前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 A.《刘涓子鬼遗方》
  •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C.《五十二病方》
  • D.《普济方》
164

记录了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的是

  • A.《黄帝内经》
  • B.《诊籍》
  • C.《诸病源候论》
  • D.《寓意草》
165

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的是

  • A.《黄帝内经》
  • B.《濒湖脉学》
  • C.《脉经》
  • D.《难经》
166

奠定了辩证学的理论基础,全书贯穿了诊病和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的是

  • A.《难经》
  • B.《黄帝内经》
  • C.《脉经》
  • D.《望诊遵经》
167

以“十问”来总结概括问诊的医学家是

  • A.张仲景
  • B.李时珍
  • C.张景岳
  • D.叶天士
169

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的医家是

  • A.李东垣
  • B.危亦林
  • C.吴鞠通
  • D.汪宏
170

《脉经》的作者是

  • A.张仲景
  • B.叶天士
  • C.王叔和
  • D.巢元方
171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医家是

  • A.叶天士
  • B.张仲景
  • C.吴鞠通
  • D.汪宏
172

首先讨论阴阳与六变的是

  • A.《内经》
  • B.《景岳全书.传忠录》
  • C.《难经》
  • D.《伤寒杂病论》
173

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

  • A.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 B.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脉症合参
  • C.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
  • D.证候真假证候错杂四诊合参
174

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

  • A.望色
  • B.诊舌
  • C.切脉
  • D.触诊
175

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是

  • A.《伤寒舌鉴》
  • B.《观舌心法》
  • C.《彩图辨舌指南》
  • D.《察舌辨证新法》
176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成书于

  • A.汉代
  • B.隋代
  • C.宋代
  • D.元代
177

下列哪项关于刘完素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 A.河间学派创始人
  • B.倡导火热论
  • C.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 D.后人称其为“火热派”
179

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的经典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 B.《黄帝内经》
  • C.《医宗金鉴》
  • D.《景辱全书》
180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

  • A.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 B.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 C.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 D.以治病求本为诊治特点
181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 A.整体观念
  • B.辨证论治
  • C.知常达变
  • D.阴平阳秘
182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

  • A.脱营
  • B.失精
  • C.失神
  • D.痴呆
184

“有诸内,必形诸外”反映了“整体观念”中的

  • A.五脏一体观
  • B.形神一体观
  • C.病理上的整体性
  • D.诊治上的整体性
185

下列关于“整体观念”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B.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
  • C.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 D.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
187

下列关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 B.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 C.重于病源的研究,如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
  • D.首次提出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
188

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的著作是

  • A.《千金方》
  • B.《伤寒杂病论》
  • C.《黄帝内经》
  • D.《难经》
189

创“戾气”说的温病学家是

  • A.吴鞠通
  • B.叶香岩
  • C.薛雪
  • D.吴有性
191

下列哪一位不是“金元四大家”

  • A.刘守真
  • B.张戴人
  • C.李明之
  • D.张洁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