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医考研模拟试题1(中医诊断学)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六一散证的临床表现可以见到

  • A.热
  • B.渴
  • C.泄
  • D.淋
2

下列选项,属于“祛暑剂”分类内容的是

  • A.祛暑利湿
  • B.祛暑解表
  • C.祛暑清热
  • D.清暑益气
3

下列选项中,主治“暑湿证”的是

  • A.香薷散
  • B.六一散
  • C.桂苓甘露散
  • D.清暑益气汤
4

清络饮的君药是

  • A.鲜扁豆花
  • B.鲜银花
  • C.鲜竹叶心
  • D.丝瓜皮
5

下列选项中,属于清络饮药物组成的是

  • A.鲜扁豆花
  • B.鲜银花
  • C.鲜竹叶心
  • D.丝瓜皮
6

下列祛暑剂中,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的是

  • A.清络饮
  • B.六一散
  • C.清暑益气汤
  • D.桂苓甘露散
7

清暑益气汤中君药是

  • A.西瓜翠衣
  • B.麦门冬
  • C.荷梗
  • D.西洋参
8

新加香薷散与香薷散共同含有的药物是

  • A.香薷
  • B.连翘
  • C.厚朴
  • D.白扁豆
9

脘腹的分区正确的是

  • A.膈以下统称腹部
  • B.剑突的下方,称为心下
  • C.脐以上,称为大腹
  • D.脐周围为脐腹
10

下列属于按诊手法的有

  • A.触
  • B.摸
  • C.按
  • D.叩
11

按肌肤润燥滑涩的临床意义包括

  • A.了解汗出与否
  • B.了解气血津液盈亏情况
  • C.了解疾病虚实
  • D.了解宗气的强弱
12

下列关于尺肤说法正确的是

  • A.尺肤: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之间的肌肤
  • B.若尺肤部热甚,多为热证
  • C.尺肤部凉,多为泄泻,少气
  • D.按尺肤官而不起者,多为风水
1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乳痨:乳房有大小不一的肿块,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伴有疼痛
  • B.乳癌:乳房有形如鸡卵的硬结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而不痛
  • C.乳癖:乳房有结节如梅李,边缘不清,皮肉相连,病变发展缓慢,日久破溃,流稀脓夹有豆渣样物。
  • D.乳核:乳房块肿质硬,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边界不清,腋窝多可扪及肿块
14

以下关于运用按诊鉴别水鼓与气鼓的方法正确的是

  • A.一手轻叩拍腹壁,另一手则有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为水鼓
  • B.一手轻叩拍腹壁,另一手则有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为气鼓
  • C.一手轻轻即拍腹壁,另一手则无波动感,以一手叩击如击鼓瞬嘟然者,为气鼓
  • D.一手轻轻即拍腹壁,另一手则无波动感,以一手叩击如击鼓瞬嘟然者,为水鼓
15

通过腹部按诊可确定腹满为实满的体征包括

  • A.手下饱满
  • B.腹部充实而有弹性
  • C.有压痛
  • D.无压痛
16

下列哪些是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 A.湿雾瘴气
  • B.食物污染
  • C.疫毒痢
  • D.社会动荡不安
17

狭义痰饮证的临床表现有

  • A.呕吐清稀涎水
  • B.胸膈胀闷,气喘息涌,不能平卧
  • C.胃中振水音
  • D.肠鸣漉漉
18

痰饮的,病理属性是

  • A.本虚标实
  • B.标实致虚
  • C.阳虚及阴
  • D.阳虚阴盛
19

下列哪项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A.病情危重
  • B.季节性
  • C.传染性
  • D.相兼性
20

下列属于属与热共见的表现为

  • A.耗气
  • B.热象
  • C.疮疡
  • D.伤津
21

下列属于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 A.为阳邪,其性升散
  • B.耗气伤津
  • C.为阳邪,善行而数变
  • D.为阳邪,易生风动血
22

下列病因中,能致汗出的病邪为

  • A.风
  • B.寒
  • C.暑
  • D.燥
23

下列属于燥邪致病的临床表现的是

  • A.面色苍白
  • B.口鼻干涩
  • C.痰多不易咳出
  • D.痰中带血
24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 A.为阳邪,其性燔灼趋
  • B.易扰心神
  • C.易伤津耗气
  • D.易生风动血致疮痈
25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 A.湿性重浊
  • B.湿性凝滞
  • C.湿性黏滞
  • D.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6

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有

  • A.头痛汗出
  • B.皮肤瘙痒
  • C.身重而痛
  • D.肢体麻木
27

下列属于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 A.为阴邪,易伤阳气
  • B.为阴邪,其性凝滞
  • C.为阴邪,其性收引
  • D.为阴邪,其性重浊
28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 A.为阳邪,其性炎热
  • B.风为百病之长
  • C.为阳邪,伤经耗气
  • D.为阳邪,易袭阳位
29

火与热的主要区别是

  • A.火为热之极,热极能化火
  • B.火为内生,热为外受
  • C.火多脏腑郁发或邪郁化火,其性炎上,热多泛及全身
  • D.火易耗血动血,热易耗伤阴液
30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下列正确的是

  • A.外感性
  • B.季节性
  • C.传染性
  • D.相兼性
31

祛暑清热的代表方剂是

  • A.清络饮
  • B.新加香薷散
  • C.六一散
  • D.清暑益气汤
32

下列属于疫病发生的原因是

  • A.四时不正之气
  • B.情志因素
  • C.社会混乱
  • D.湿雾瘴气
33

祛暑利湿的代表方剂是

  • A.清络饮
  • B.新加香薷散
  • C.六一散
  • D.清暑益气汤
34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的方剂是

  • A.六一散
  • B.香薷散
  • C.清络饮
  • D.新加香薷散
35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方剂是

  • A.六一散
  • B.香薷散
  • C.清络饮
  • D.新加香薷散
36

常用以诊断小肠病的腧穴是

  • A.中极
  • B.关元
  • C.气海
  • D.天枢
37

常用以诊断大肠病的腧穴是

  • A.中极
  • B.关元
  • C.气海
  • D.天枢
38

常用以诊断肾病的腧是

  • A.膻中
  • B.气海
  • C.期门
  • D.章门
39

常用以诊断脾病的腧穴是

  • A.膻中
  • B.气海
  • C.期门
  • D.章门
40

按小儿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者为

  • A.内伤发热
  • B.外感发热
  • C.表热
  • D.里热
41

按诊时,疮疡未成脓者,表现为

  • A.根盘收束而隆起
  • B.肿处硬板而不热
  • C.按之边顶均坚硬
  • D.按之边硬而顶软
42

按小儿手心热甚于额上热者为

  • A.内伤发热
  • B.外感发热
  • C.表热
  • D.里热
44

按诊时,疮疡已成脓者,表现为

  • A.根盘收束而隆起
  • B.肿处硬板而不热
  • C.按之边顶均坚硬
  • D.按之边硬而顶软
47

常兼他邪合而伤人的是邪

  • A.热
  • B.寒
  • C.风
  • D.火
48

首次提出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是

  • A.医和
  • B.葛洪
  • C.巢元方
  • D.陈无择
52

使用祛暑剂时,最常配伍

  • A.清热之品
  • B.化痰之品
  • C.祛湿之品
  • D.益气之品
53

清暑利湿的著名方剂是

  • A.香薷散
  • B.新加香薷散
  • C.清络饮
  • D.六一散
54

清络饮的功用是

  • A.祛暑清热
  • B.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 C.祛暑解表,化湿和叶
  • D.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55

六一散中,生甘草与滑石的用量比例为

  • A.6:1
  • B.1:6
  • C.1:1
  • D.1:2
58

六一散出自

  • A.《温病条辨》
  • B.《温热经纬》
  •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D.《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59

新加香薷散出自

  • A.《温病条辨》
  • B.《温热经纬》
  •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D.《黄帝内经》
60

香薷散出自

  • A.《温病条辨》
  • B.《温热经纬》
  •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D.《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61

清络饮出自

  • A.《温病条辨》
  • B.《温热经纬》
  •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D.《黄帝内经》
62

清暑益气汤出自

  • A.《温病条辨》
  • B.《温热经纬》
  •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D.《黄帝内经》
65

按压腹部,腹痛隐隐喜按,多属

  • A.寒证
  • B.虚证
  • C.热证
  • D.实证
66

以“辛温复辛凉法”为其配伍特点的方剂是

  • A.清络饮
  • B.六一散
  • C.新加香薷散
  • D.香薷散
67

按压腹部,腹痛剧烈拒按,多属

  • A.寒证
  • B.虚证
  • C.热证
  • D.实证
68

按虚里穴,其搏动微弱,为

  • A.宗气内虚
  • B.宗气外泄
  • C.中气不守
  • D.心气已竭
69

上述哪项多见胸部青紫肿胀,压痛拒按

  • A.肺胀气阻
  • B.水停胸胁
  • C.胸部外伤
  • D.腹内肿瘤
70

按小儿手足背热甚于手足心者为

  • A.内伤发热
  • B.外感发热
  • C.表热
  • D.里热
71

常用以诊断膀胱病的腧穴是

  • A.中极
  • B.关元
  • C.气海
  • D.天枢
72

常用以诊断肝病的腧穴是

  • A.膻中
  • B.巨阙
  • C.期门
  • D.章门
73

表证的发热特点是

  • A.壮热不退
  • B.寒热往来
  • C.手足心热
  • D.恶寒发热
74

属实证的疮疡,触按局部时表现为

  • A.肿而硬板不热
  • B.肿处烙手而压痛
  • C.根盘平塌漫中
  • D.根盘收束隆起
75

气滞的病人不表现为下列哪项

  • A.肿胀而按之无凹陷
  • B.肿胀发生于低下处
  • C.鼓胀而叩之如鼓
  • D.胀满常随气行觉舒
76

水停的病人不表现为下列哪项

  • A.肿而按之凹陷不起
  • B.肿胀处因体位而变
  • C.鼓胀而叩之声音浊
  • D.得嗳气肠鸣而减轻
77

属虚证的疮疡,触按局部时表现为

  • A.肿而硬板不热
  • B.肿处烙手而压痛
  • C.根盘平塌漫肿
  • D.根盘收束隆起
78

不属于按脘腹的部位

  • A.胃脘
  • B.脐腹
  • C.小腹
  • D.虚里
80

下列哪项常在上巨虚穴有显著压痛

  • A.肺痈
  • B.肠痈
  • C.胃脘痛
  • D.虫积
81

《内经》中阴阳分类法,生于阳

  • A.得之风雨寒暑
  • B.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 C.得之七情
  • D.得之阴阳喜怒
83

提出病因阴阳分类法及三部分类法的是

  • A.张仲景
  • B.《黄帝内经》
  • C.巢元方
  • D.陈无择
84

张仲景的发病途径分类法为

  • A.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 B.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 C.(1)外所因——六淫,(2)内所因——七情,(3)不内外因——劳倦、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 D.以上均不是
86

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中,“不内外因”为

  • A.六淫
  • B.七情
  • C.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 D.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87

过度忧伤,精神萎靡,气短乏力,属于

  • A.怒则气上
  • B.惊则气乱
  • C.悲则气消
  • D.恐则气下
88

惊惧过度,使肾气不固,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昏厥,属于

  • A.怒则气上
  • B.惊则气乱
  • C.思则气结
  • D.恐则气下
89

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属于

  • A.喜则气缓
  • B.惊则气乱
  • C.悲则气消
  • D.恐则气下
90

“惊则气乱”,则

  • A.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 B.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 C.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 D.心悸,惊恐不安
91

心神耗伤,脘腹胀满,纳呆便溏,属于

  • A.喜则气缓
  • B.惊则气乱
  • C.思则气结
  • D.恐则气下
92

七情首先影响

  • A.肝气
  • B.心神
  • C.脾气
  • D.肺津
93

下列哪项不是暑邪的致病特点

  •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B.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C.暑多夹湿
  • D.暑热易生风动血
94

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属于

  • A.怒则气上
  • B.惊则气乱
  • C.悲则气消
  • D.恐则气下
95

下列关于湿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 B.阴胜则阳病,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 C.湿为阴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
  • D.气机升降失常,则导致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96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 A.正气不足
  • B.正邪斗争
  • C.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 D.阴阳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