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政治》专家命题预测试卷(10)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6

第 32 题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在反映和依赖社会存在的基础有相对独立性即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有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 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性
  •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性
7

第 31 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

  •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B.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
  • C.以工业化促进产业化
  • D.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8

第 33 题 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提出的著名论断有

  • A.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
  • B.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
  • C.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 D.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
9

第 29 题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它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 B.它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 C.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D.它在我国所有制经济结构中占有主体地位
10

第 30 题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 B.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
  •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11

第 26 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今大学生在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的爱国主义观念是

  • A.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 B.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 C.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 D.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12

第 27 题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在实践过程中

  • A.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
  • B.主体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
  • C.主体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 D.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13

第 24 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途径有

  • A.把货币转化为资本
  • B.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 C.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 D.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15

第 21 题 下列属于法律义务的是

  • A.依法纳税
  • B.维护国家安全
  • C.不得挪用公共财产
  • D.帮助他人
16

第 22 题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为总结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进行拔乱反正所写的重要文章有

  •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 B.《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C.《实践论》
  • D.《矛盾论》
17

第 23 题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有

  • A.民族危机加深
  • B.清末新政的破产
  • C.社会矛盾激化
  • D.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8

第 19 题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
  •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D.构成事物的诸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19

第 20 题 下列命题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王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 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C.谋事在人,成事在人
  • D.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1

第 16 题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 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22

第 17 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 A.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 B.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 C.联系概念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
  • D.人们不能改变任何事物的联系
25

第 11 题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  )

  • A.无产阶级专政
  • B.政治协商制度
  • C.人民当家作主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6

第 12 题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

  • A.社会公德
  • B.职业道德
  • C.家庭美德
  • D.个人品德
27

第 13 题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哲学依据是

  • A.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 B.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们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 C.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28

第 9 题 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

  • A.封建阶级的思想家
  • 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 C.德国古典哲学家
  • D.马克思和恩格斯
31

第 7 题 “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33

第 6 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是确立

  • A.科学的物质观
  • B.科学的实践观
  • C.科学的矛盾观
  • D.科学的历史观
34

第 5 题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相交换的比例

  • A.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 B.是由政府部门规定的
  • C.是由生产者之间的协商决定的
  • D.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自发地确定的
36

第 2 题 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B.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 C.一般价值形式
  • D.货币形式
37

第 1 题 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 A.垄断消除了竞争
  • B.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剧烈
  • C.垄断削弱了竞争
  • D.垄断消除了竞争的资本主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