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考研《政治》考前预测试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一位山东“最美女孩”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的义举,以及车祸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因祸结缘”的故事,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这位名叫刁娜的24岁龙口姑娘,前不久与丈夫在下班途中,看到一位女子被撞倒在路中央。为了不让伤者被二次碾轧,“不让小悦悦悲剧重演”,刁娜与丈夫毫不犹豫地下车救人,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护在伤者身前疏导交通。天色较暗,车流中的刁娜不幸被撞倒,右腿骨折。刁娜的善举也感染了车祸中的肇事者、被救者,他们用友善、谅解和诚信,续写了一段关于良知、公德与责任的佳话……

这段时间,摔倒的老人无人扶、轧伤的孩子无人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原本天经地义的行为成为迟疑不决的纠结。在一个民族陷入集体的道德焦虑、道德追问之时,刁娜的善行义举,各方的人性善良,既是一抹亮色,也让我们深思……

“大义大勇”在生活中并不多见,更多的则是举手之劳的平凡善举。拥挤的公交车上,能否为白发老人让个座?有人问路,能否耐心回答甚至送上一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性的善良温暖就在这样的微小善举中,不断凝聚成“最美”的风景。

爱,是一次举手之劳,也应是长久温暖;是危难之下的“最美”,也是日复一日的“平常”。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唤着道德复苏,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从政府、媒体到每一个人,都合力凝聚真善美的力量,抑止假丑恶的泛起,从指责“路人”走向从我做起、走向道德践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2

以道修身,以德治国。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崇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007年7月,在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6周年暨第5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前夕,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发起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活动。当年金秋,首批53位“全国道德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隆重表彰。此后,每两年一届道德模范的评选。截止2011年,三届道德模范评选,162位全国道德模范。

这些普普通通的公民,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方面感动着世人,感动了中国。他们同样以平凡无私的举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人间温暖,传递着善行的力量。

2011年,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10周年。人们正欣喜地看到,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我国正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全民族素质得以提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初步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顺利推进。

——摘编自中国文明网

请回答:

(1)如何正确理解:指责“路人”不如践行“最美”?

(2)评选表彰道德模范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3)请谈谈如何锤炼个人品德。

2

中共二大宣言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其基本内容是

  • A.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 B.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 C.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D.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一些重要职能,包括

  • A.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
  • B.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 C.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 D.维护竞争秩序
4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 A.反对“西原借款”
  • B.反对“善后大借款”
  • C.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 D.反对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5

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因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必然也存在两个方面。其中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有

  • A.立足现实,坚守岗位
  • B.实现人生价值要自强不息
  • C.实现人生价值要在社会客观条件范围内进行
  • D.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6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 B.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 C.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 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7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主要表现为

  • A.共产党的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 B.许多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被捕、被杀
  • C.共产党内不少人在思想上、政治上陷入混乱状态,存在着严重的消极、悲观情绪
  • D.一些不坚定分子动摇,声明脱离共产党、共青团
8

以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包括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 C.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特征
  • D.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是

  •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C.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11

剩余价值是

  • A.雇佣工人创造的
  • B.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 C.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 D.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12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执行着不同的职能,这些职能有

  • A.货币资本的职能
  • B.固定资本的职能
  • C.生产资本的职能
  • D.商品资本的职能
13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 A.用暴力掠夺货币财富
  • B.用暴力略的商人的财富
  • C.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
  • D.用暴力掠夺小生产者的土地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的前提下,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理念提出的依据是

  • A.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B.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 C.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D.“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
15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争取中间势力需要的条件有

  • A.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 B.尊重他们的利益
  • C.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 D.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16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互关系是

  • A.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
  • B.人民民主专政是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治制度
  • C.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依据和前提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要求
17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动的突出表现是

  • A.地主阶级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 B.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 C.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
  • D.产生了中国工人阶级
18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是

  • A.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 B.拒签巴黎和约
  • C.“取消二十一条”
  • D.从根本上改造中国
19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维新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2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

  • A.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 B.把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D.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22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何确定,只能根据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进程
  • C.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 D.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
23

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 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 D.“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
24

被誉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 D.《新民主主义论》
26

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比其他特别行政区享有更特殊的权力是

  • A.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 B.立法权
  • C.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 D.行政管理权
27

中国共产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8

垄断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

  • A.平均利润
  • B.垄断利润
  • C.剩余价值
  • D.利润
29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是

  • A.人民法院
  • B.人民检察院
  • C.人民代表大会
  • D.国务院
30

党的十三大对我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系统阐述

  • A.社会主义本质论
  •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 C.完善社会主义论
  • D.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论
31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是

  • A.大陆范围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 B.大陆范围内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 C.大陆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 D.大陆范围内全体劳动者同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34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 B.同一劳动工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 C.同一劳动工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 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