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考研《政治》考前预测试卷(二)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

下面是一组关于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有关材料:

材料1

“立三同志既然对于中国经济性质有了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当然无从正确地认识中国革命的动力。他始终把富农看成是小资产阶级,以为富农可以革命,也可以反革命;他把小资产阶级看成整个的阶层,他不知道小资产阶级这一阶层中包括有剥削他人劳动的‘上层’和不剥削他人劳动或受人剥削的‘下层’,上层小资产阶级在武汉时代后已转入反动的资产阶级营垒,现在有革命作用的只是小资产阶级的下层。他不了解资产阶级的大中阶级及一切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别……,都是反动营垒的一翼,而且把他们看成是站在革命与反革命的之间的所谓‘第三派’或‘中间营垒’。他把学生看成整个范畴,认为学生是‘城市贫民’,看不见学生中的阶级分化过程,认为现在还有‘夺取整个学生群众’到革命营垒来的可能。……他不能正确了解中国现在革命阶级的革命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雇农和贫农,中农是巩固的同盟者,加上城乡的广大半无产阶级成分和小资产阶级的下层。”

——摘自陈绍禹:《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而斗争》

材料2

陈独秀说:“中国的经济现状,军阀阶级已与资产阶级显然分开,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分化尚未到截然分离之程度。”“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级的政治争斗之需要与可能,而且连一般的政治斗争之需要甚至于连自己阶级的经济争斗之需要都不曾感觉的工人(如手工业工人),也并不是少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民革命的意义,就是对外要求民族之经济的、政治的独立,对内要求一般国民在政治上的自由。这种一般国民之政治自由,如集会结社罢工的自由,正是中国工人阶级目前至急的需要。”

——摘自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

材料3

“将来革命事业完全成功时,社会阶级分化究竟至何程度,那时对于革命的性质究竟如何解释,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现在也没有求其知道的必要;可是观察过去及现在的革命运动,确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我们也应该希望他能成功一实实在在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无产阶级也明明知道此种民主革命的成功诚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然而幼稚的无产阶级目前只有在此胜利之奋斗中才有获得若干自由及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所以和革命的资产阶级的合作,也是中国无产阶级目前之必由之路。”“总括起来说:在每个革命运动中,浪漫的“左”倾观念和妥协的右倾观念都能妨碍革命的进行;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摘自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

材料4

中国现时确实还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中国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的纲领,包括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肃清买办阶级的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

 ——摘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5

“中国革命的现时阶段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这是十分明显的。”“革命的动力,基本上依然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现在则可能增加一个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转交,那是将来的事。在将来,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6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是新民主主义。”“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的社会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陈绍禹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的阶级分析是否正确。

(2)结合材料2和3分析陈独秀在中国革命性质和领导阶级问题上的错误。

(3)结合材料3分析材料4和5中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和性质的观点。

(4)结合材料3分析材料5和6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观点。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

  • A.扩大就业
  • B.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C.理顺分配关系
  • D.发展社会事业
5

协调发展主要是指

  • A.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
  • B.人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 C.人与社会及社会各阶层的协调发展
  • D.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
6

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依据是

  • A.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的原理
  • B.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原理
  • C.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原理
  • D.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原理
7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必须突出加强的两大建设是

  • A.党的作风建设
  • B.党的制度建设
  • C.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 D.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 A.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和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
  • B.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
  •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 D.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9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是

  • 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统一
  • D.两者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10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的土改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

  • A.保存富农经济
  • B.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
  • C.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 D.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11

20世纪50年代中期,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

  • A.《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 B.中共八大
  •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 D.中共十三大
13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足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4

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有

  • A.地租
  • B.商业利润
  • C.借贷利息
  • D.银行利润
15

由垄断自身所产生的竞争,包括:

  • A.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 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 C.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 D.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16

剩余价值分割为利润、地租、利息等形式,说明

  • A.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
  • B.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C.价值由工人创造,但各种生产要素是劳动创造价值不可或缺的条件
  • D.各个资本家集团、资本家和地主之间存在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17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围的有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18

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 B.“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 C.“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 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9

下列成语和常用语说明意识能动作用的是

  • A.胸有成竹
  • B.守株待兔
  • C.料事如神
  • D.运筹帷幄
20

下列哲学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 A.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C.心外无物
  • D.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2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体经济是

  • A.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劳动者的小私有经济
  • B.社会主义性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C.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私营经济
  • D.仍旧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必然联系的经济形式
22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B.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 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3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B.实现政企分开
  • C.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 D.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
2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 A.收入分配起基础作用
  • B.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 C.价格形成起基础作用
  • D.经济布局起基础作用
25

下列哪篇著作,实际上确立了“要以农村为中心”的观念

  • A.《井冈山的斗争》
  • B.《反对本本主义》
  • C.《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 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27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是

  • A.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建设的成就及对中国的支援
  • B.帝国主义阵营的四分五裂
  • C.第三世界的崛起
  • D.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运动高涨
28

我党内最早使用统一战线这一概念的人是

  • A.毛泽东
  • B.陈独秀
  • C.邓中夏
  • D.瞿秋白
29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的是因为

  • A.预付资本的数量增加了
  • B.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 C.流通对生产的作用加强了
  • D.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30

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等于:

  • A.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 C.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之和
  • D.劳动时间和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时间之和
31

理解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点在于

  • A.发现劳动力商品的独特性
  • B.把握流通领域中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 C.研究社会中总价值的实现过程
  • D.把握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
33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

  • A.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 B.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 C.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 D.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34

揭示了事物发展形式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 B.质量互变规律
  • C.否定之否定规律
  •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
35

时空会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以及物质形态的改变而改变,这表明

  • A.时空的客观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 B.具体事物的时空特性是可以变化的
  • C.人们的主观感觉也会影响时空的特性
  • D.时空和物质运动都是可以变化的,没有确定性
3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 B.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 C.运动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