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实验设计中,常用的成像模式有

  • A.区组设计
  • B.事件一相关设计
  • C.顺序设计
  • D.拉丁方设计
2

眼动的基本形式有

  • A.注视
  • B.跳动
  • C.追随运动
  • D.回归
3

一个理想的脑功能成像系统需要满足的要求有

  • A.无创性
  • B.高空间分辨率
  • C.高时间分辨率
  • D.低成本、易操作
4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要求被试附加追随耳程序,该类实验的结果倾向于支持注意的

  • A.过滤器模型
  • B.衰减模型
  • C.知觉选择模型
  • D.反应选择模型
5

记忆研究中的系列位置曲线是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正确回忆率为纵坐标获得的。该曲线可被区分为三个部分,最后几个项目回忆成绩最好;开头几个项目回忆较好;中间部分的项目回忆最差,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模式的结果的实验包括

  • A.立即自由回忆实验(系列项目中最后一项呈现完毕后立即进行回忆)
  • B.延缓自由回忆实验(系列项目中最后一项呈现完毕后进行一段时间的干扰)
  • C.连续干扰的自由回忆实验(系列中的每个项目间都有干扰)
  • D.非常短暂的自由回忆实验(在0.5秒之内完成的自由回忆)
6

在ERP的各种成分中,属于内源性成分的是

  • A.P<SUB>1</SUB>
  • B.P<SUB>2</SUB>
  • C.N<SUB>2</SUB>
  • D.P<SUB>3</SUB>
7

通常用于研究注意分配特性的仪器有

  • A.警戒仪
  • B.眼动仪
  • C.双手协调器
  • D.复合器
8

在利用眼动仪进行的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或参数有

  • A.眼动时间
  • B.眼跳方向的平均速度、时间和幅度
  • C.瞳孔大小
  • D.注视点轨迹图
9

注意研究的过滤范式的类型有

  • A.双耳分听技术
  • B.整体一局部范式
  • C.双侧任务范式
  • D.负启动范式
10

眼动的基本方式有

  • A.注视
  • B.眼跳
  • C.眨眼
  • D.追随运动
11

刺激-反应法是情绪研究中的有一种典型方法,该方法的研究范例主要包括

  • A.图片诱导技术
  • B.时间抽样技术
  • C.条件性情绪技术
  • D.双跑道程序
12

情绪的生理指标包括

  • A.脑电波
  • B.皮肤电反应
  • C.生化指标
  • D.呼吸状况
13

考察人们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的研究方式包括

  • A.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 B.联想研究范式
  • C.无意识知觉范式
  • D.KK范式
14

前瞻记忆包括

  • A.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
  • B.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
  • C.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
  • D.基于地点的前瞻记忆
15

联想研究范式包括

  • A.KK范式
  • B.类别联想研究范式
  • C.DRM范式
  • D.错误联接范式
16

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有

  • A.人工语法范式
  • B.序列学习范式
  • C.复杂系统控制范式
  • D.信号检测范式
17

巴德利和希契(Baddeley,Hitch)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认为,工作记忆包括的成分有

  • A.中央执行系统
  • B.语音回路
  • C.视空间模板
  • D.元成分
18

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包括

  • A.知觉辨认测验
  • B.残图辨认测验
  • C.物体决定任务
  • D.加工分离程序
19

可以证明工作记忆中存在语音回路的现象有

  • A.语音相似效应
  • B.无关言语效应
  • C.词长效应
  • D.发音抑制现象
20

证明表象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有

  • A.点探测实验
  • B.心理扫描实验
  • C.stroop实验
  • D.心理旋转实验
21

加工水平说的实验证据包括

  • A.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 B.产生效应研究
  • C.保持复述效果研究
  • D.系列位置效应的研究
22

在无觉察知觉的研究中,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有

  • A.通过注意分配控制意识
  • B.通过刺激条件控制意识
  • C.通过情绪调整控制意识
  • D.通过反应方式控制意识
23

下列选项中,支持知觉间接性观点的是

  • A.“视崖”知觉实验
  • B.三维图形知觉测验
  • C.不可能图形
  • D.知觉恒常性实验
24

色光混合的规律包括

  • A.互补律
  • B.间色律
  • C.替代律
  • D.对立律
25

无意识知觉研究的范式有

  • A.stroop效应范式
  • B.错误再认范式
  • C.排除测验范式
  • D.空间线索范式
26

影响语音知觉的因素包括

  • A.语音相似性
  • B.语音强度
  • C.语境
  • D.句法
27

语音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

  • A.音调
  • B.音强
  • C.音色
  • D.音长
28

下面关于听觉掩蔽效应的描述正确的有

  • A.对中等强度的纯音来说,最有效的掩蔽是出现在该频率附近的纯音
  • B.低频的纯音可以有效地掩蔽高频的纯音,高频的纯音对低频的纯音的掩蔽效应要弱一些
  • C.被掩蔽音和掩蔽音之间的绝对强度的高低会影响产生听觉掩蔽的被掩蔽音和掩蔽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差异
  • D.较听觉敏感的频率范围,在听觉不敏感的频率范围内,产生听觉掩蔽的被隐蔽音和掩蔽音之间的强度差异要大一些
29

人类的迷宫学习是人类动作学习的一部分,该类研究中一般需要被试利用

  • A.视觉和动觉信息
  • B.视觉和触觉信息
  • C.听觉和触觉信息
  • D.动觉和触觉信息
31

影响听觉方向定位的因素包括

  • A.听觉刺激达到双耳的时间差异
  • B.听觉刺激达到双耳的强度差异
  • C.连续听觉刺激条件下双耳相位差
  • D.视觉
32

面部活动编码系统(FACS)的提出者是

  • A.艾克曼
  • B.伊扎德
  • C.艾宾浩斯
  • D.达尔文
33

提取诱发遗忘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研究

  • A.启动效应现象
  • B.记忆过程的抑制现象
  • C.内隐记忆现象
  • D.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34

在测量图形识别阈限实验中,不属于减弱视觉刺激的方法是

  • A.使用光谱波长较短的颜色
  • B.减低照明强度
  • C.缩短刺激呈现的时间
  • D.使用边缘视觉
35

Posner在1980年使用的空间提示任务(spatial cueing task)是用来研究

  • A.注意的分配
  • B.注意的选择
  • C.注意的定向功能
  • D.执行控制功能
36

光谱感受性曲线表明人们

  • A.与明视觉相比,在暗视觉条件下对波长较长的光更敏感
  • B.与暗视觉相比,在明视觉条件下白光更敏感
  • C.与明视觉相比,在暗视觉条件下的感受阈限更低
  • D.与暗视觉相比,在明视觉条件下对红色的光更敏感
37

多重选择器通常用来研究

  • A.注意分配
  • B.情绪特性
  • C.思维特征
  • 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38

关于听觉掩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单耳掩蔽作用比双耳要显著
  • B.无论何种掩蔽,只要掩蔽声强度增加,就会产生掩蔽量的相应增加
  • C.同时掩蔽的最大掩蔽量出现在掩蔽声频率附近
  • D.掩蔽声和被掩蔽声相距时间很短时,后掩蔽作用大于前掩蔽作用
39

测量生理活动的变化或异常引起的血氧含量变化的技术是

  • A.事件相关电位
  • B.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 C.脑磁图
  • D.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
40

在ERP的各种成分中,通常被作为指标的成分是

  • A.P<SUB>1</SUB>
  • B.P<SUB>2</SUB>
  • C.N<SUB>2</SUB>
  • D.P<SUB>3</SUB>
41

双手调节器通常用来研究

  • A.注意分配
  • B.情绪特性
  • C.思维特征
  • 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47

可以操纵情绪状态以探讨情绪和其他心理变量间关系的情绪研究方法是

  • A.形容词检表法
  • B.时间抽样法
  • C.情绪诱导法
  • D.刺激-反应法
48

情绪的主观体验的测量方法主要是

  • A.量表法
  • B.生物反馈技术
  • C.情绪识别技术
  • D.情境模拟技术
49

华生的小艾尔伯特恐惧实验采用的情绪的研究方法属于

  • A.形容词检表法
  • B.时间抽样法
  • C.情绪诱导法
  • D.刺激一反应法
51

既可以考察对单词,也可以考察对图片、脸谱等材料的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是

  • A.错误联接范式
  • B.联想研究范式
  • C.KK范式
  • D.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52

提取诱发遗忘研究通常采用的实验范式是

  • A.单字方法
  • B.字表方法
  • C.提取练习范式
  • D.自由回忆实验
53

定向遗忘效应产生时

  • A.TBR的成绩显著高于TBF的成绩
  • B.RR的成绩显著高于CR的成绩
  • C.对Rp<SUP>-</SUP>样例的回忆率显著低于对Nrp样例的回忆率
  • D.对Rp<SUP>+</SUP>样例的回忆率显著低于对Nrp样例的回忆率
55

测量内隐记忆的加工分离程序试图分离

  • A.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
  • B.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
  • C.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 D.完全加工和部分加工
57

“物体决定任务”通常用来研究

  • A.前瞻记忆
  • B.内隐记忆
  • C.外显记忆
  • D.元记忆
58

巴德利(Baddeley,1966)考察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的转换策略的功能采用的范式是

  • A.双任务范式
  • B.点探测范式
  • C.线索提示范式
  • D.随机生成任务范式
59

采用双任务操作范式研究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说明中央执行系统具有

  • A.协调功能
  • B.转换策略的功能
  • C.选择性注意功能
  • D.操纵注意资源功能
61

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可证实

  • A.两种记忆说
  • B.加工水平说
  • C.多贮存模型
  • D.工作记忆理论
62

心理学家验证两种记忆说对系列位置曲线分析的方法是

  • A.记忆广度法
  • B.分散注意作业法
  • C.探测法
  • D.功能双重分离法
64

康拉德(Conrad,1963)研究短时记忆编码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视觉呈现刺激,第二阶段为在白噪音背景上,听觉呈现刺激。在这两个阶段中,实验材料即所用刺激均为6个字母组成的字母序列。研究发现

  • A.字形相似的字母容易混淆
  • B.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混淆
  • C.字形相似和发音相似的字母都容易混淆
  • D.字形相似和发音相似对混淆不产生影响
65

Peterson-Peterson法的实质是

  • A.记忆广度法
  • B.分散注意作业法
  • C.探测法
  • D.系列回忆法
66

斯腾伯格(S.Sternberg)采用加法反应时法揭示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是

  • A.平行扫描
  • B.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 C.完全系列扫描
  • D.直接通达
67

斯珀林(Sperling)研究图像记忆的时限的方法是

  • A.部分报告法
  • B.延迟部分报告法
  • C.全部报告法
  • D.顺序再现法
68

达尔文等(Darwin,et a1,1972)使用部分报告法进行声像记忆的研究与斯珀林(Sperlling)采用部分报告法进行图像记忆的研究表明

  • A.声像记忆的容量小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短于图像记忆
  • B.声像记忆的容量大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长于图像记忆
  • C.声像记忆的容量小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长于图像记忆
  • D.声像记忆的容量大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短于图像记忆
70

托尔曼认为,强化物不是引起学习的关键因素。他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来自于

  • A.顿悟学习实验
  • B.位置学习实验
  • C.系列学习实验
  • D.潜伏学习实验
71

镜画描图实验可用来考察

  • A.条件反射的形成
  • B.顿悟学习的过程
  • C.学习迁移现象
  • D.试误学习的过程
72

工具性条件反射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 B.巴甫洛夫
  • C.斯金纳
  • D.华生
73

下面的实验中属于认知性学习实验的是

  • A.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
  • B.桑代克的迷笼实验
  • C.斯金纳使用“斯金纳箱”做的实验
  • D.苛勒的大猩猩“取香蕉”实验
74

斯金纳通过实验证明,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

  • A.个体的自发行为后获得强化刺激
  • B.环境刺激与随后的反应形成联系
  • C.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形成联系
  • D.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形成联系
75

长度和面积估计器测定线段长度的感觉阈限和估计面积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平衡法
  • B.最小变化法
  • C.恒定刺激法
  • D.平均差误法
76

巴甫洛夫通过大量实验,提出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

  • A.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配对
  • B.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反复配对
  • C.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反复配对
  • D.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反复配对
77

大小常性测量器测定大小常性的原理是

  • A.比配法
  • B.最小变化法
  • C.恒定刺激法
  • D.平衡法
78

根据赫尔姆霍茨三针原理制成的仪器是

  • A.霍瓦一多尔曼(Haward-Dolman)仪
  • B.似动现象研究装置
  • C.动景器
  • D.长度和面积估计器
80

关于用色轮混合颜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混合色的亮度是各种混合成分亮度之和;遵循颜色混合的三条规律
  • B.混合色的亮度是各种混合成分亮度之和;不遵循颜色混合的三条规律
  • C.混合色的亮度介于混合成分亮度的中间;遵循颜色混合的三条规律
  • D.混合色的亮度介于混合成分亮度的中间;不遵循颜色混合的三条规律
81

实体镜通过用来考察深度知觉的

  • A.物理线索
  • B.肌肉线索
  • C.单眼线索
  • D.双眼视差
82

转盘闪烁方法用来考察

  • A.临界闪烁频率
  • B.联觉现象
  • C.似动现象
  • D.诱动现象
83

视力表用来测定

  • A.明适应
  • B.暗适应
  • C.视敏度
  • D.临界闪光频率
85

研究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的仪器是

  • A.语图仪
  • B.音笼
  • C.听力计
  • D.双通道耳机
86

关于噪音掩蔽对语音知觉的影响效果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当语音比掩蔽噪音的强度大100倍时,噪音对语音知觉没有显著影响
  • B.当语音比掩蔽噪音的强度大10倍时,噪音对语音知觉没有显著影响
  • C.当语音与噪音强度接近时,大约75%的语音能够被正确知觉
  • D.当语音与噪音强度接近时,大约25%的语音能够被正确知觉
87

通过双耳线索进行听觉定位时,关于时间差和强度差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当声音频率高于1400赫兹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400赫兹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
  • B.当声音频率高于1400赫兹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400赫兹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
  • C.当声音频率高于1400赫兹时,时间差和强度差起同样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400赫兹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
  • D.当声音频率高于1400赫兹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400赫兹时,时间差和强度差起同样作用
88

关于听觉方向和远近定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和远近的准确度都较高
  • B.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和远近的准确度都较差
  • C.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的准确度较高,人耳判断声源的远近的准确度较差
  • D.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的准确度较低,人耳判断声源的远近的准确度较高
90

随着年龄的提高,个体会逐渐表现出听力损伤的现象,其特点是

  • A.与低频声音相比,对高频声音的感受能力降低更快;且男性下降得更快
  • B.与高频声音相比,对低频声音的感受能力降低更快;且男性下降得更快
  • C.与低频声音相比,对高频声音的感受能力降低更快;且女性下降得更快
  • D.与高频声音相比,对低频声音的感受能力降低更快;且女性下降得更快
91

两个不同频率声音分别作用于两耳时会产生

  • A.频段掩蔽
  • B.异步掩蔽
  • C.中枢掩蔽效应
  • D.实时掩蔽
92

对呈现的较弱声音的听觉感受受到另一个较强的声音影响的现象是

  • A.多普勒效应
  • B.听觉疲劳现象
  • C.听觉适应现象
  • D.听觉掩蔽效应
94

响度决定于

  • A.声波波幅的大小
  • B.声波基频的高低
  • C.声波波形的谐波频谱
  • D.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