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区组设计
- B.事件一相关设计
- C.顺序设计
- D.拉丁方设计
- 2
-
眼动的基本形式有
- A.注视
- B.跳动
- C.追随运动
- D.回归
- A.无创性
- B.高空间分辨率
- C.高时间分辨率
- D.低成本、易操作
- A.过滤器模型
- B.衰减模型
- C.知觉选择模型
- D.反应选择模型
- A.立即自由回忆实验(系列项目中最后一项呈现完毕后立即进行回忆)
- B.延缓自由回忆实验(系列项目中最后一项呈现完毕后进行一段时间的干扰)
- C.连续干扰的自由回忆实验(系列中的每个项目间都有干扰)
- D.非常短暂的自由回忆实验(在0.5秒之内完成的自由回忆)
- A.P<SUB>1</SUB>
- B.P<SUB>2</SUB>
- C.N<SUB>2</SUB>
- D.P<SUB>3</SUB>
- A.警戒仪
- B.眼动仪
- C.双手协调器
- D.复合器
- A.眼动时间
- B.眼跳方向的平均速度、时间和幅度
- C.瞳孔大小
- D.注视点轨迹图
- A.双耳分听技术
- B.整体一局部范式
- C.双侧任务范式
- D.负启动范式
- 10
-
眼动的基本方式有
- A.注视
- B.眼跳
- C.眨眼
- D.追随运动
- A.图片诱导技术
- B.时间抽样技术
- C.条件性情绪技术
- D.双跑道程序
- 12
-
情绪的生理指标包括
- A.脑电波
- B.皮肤电反应
- C.生化指标
- D.呼吸状况
- A.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 B.联想研究范式
- C.无意识知觉范式
- D.KK范式
- 14
-
前瞻记忆包括
- A.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
- B.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
- C.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
- D.基于地点的前瞻记忆
- 15
-
联想研究范式包括
- A.KK范式
- B.类别联想研究范式
- C.DRM范式
- D.错误联接范式
- 16
-
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有
- A.人工语法范式
- B.序列学习范式
- C.复杂系统控制范式
- D.信号检测范式
- A.中央执行系统
- B.语音回路
- C.视空间模板
- D.元成分
- 18
-
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包括
- A.知觉辨认测验
- B.残图辨认测验
- C.物体决定任务
- D.加工分离程序
- A.语音相似效应
- B.无关言语效应
- C.词长效应
- D.发音抑制现象
- A.点探测实验
- B.心理扫描实验
- C.stroop实验
- D.心理旋转实验
- 21
-
加工水平说的实验证据包括
- A.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 B.产生效应研究
- C.保持复述效果研究
- D.系列位置效应的研究
- A.通过注意分配控制意识
- B.通过刺激条件控制意识
- C.通过情绪调整控制意识
- D.通过反应方式控制意识
- A.“视崖”知觉实验
- B.三维图形知觉测验
- C.不可能图形
- D.知觉恒常性实验
- 24
-
色光混合的规律包括
- A.互补律
- B.间色律
- C.替代律
- D.对立律
- 25
-
无意识知觉研究的范式有
- A.stroop效应范式
- B.错误再认范式
- C.排除测验范式
- D.空间线索范式
- 26
-
影响语音知觉的因素包括
- A.语音相似性
- B.语音强度
- C.语境
- D.句法
- 27
-
语音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
- A.音调
- B.音强
- C.音色
- D.音长
- A.对中等强度的纯音来说,最有效的掩蔽是出现在该频率附近的纯音
- B.低频的纯音可以有效地掩蔽高频的纯音,高频的纯音对低频的纯音的掩蔽效应要弱一些
- C.被掩蔽音和掩蔽音之间的绝对强度的高低会影响产生听觉掩蔽的被掩蔽音和掩蔽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差异
- D.较听觉敏感的频率范围,在听觉不敏感的频率范围内,产生听觉掩蔽的被隐蔽音和掩蔽音之间的强度差异要大一些
- A.视觉和动觉信息
- B.视觉和触觉信息
- C.听觉和触觉信息
- D.动觉和触觉信息
- A.注视
- B.跳动
- C.回视
- D.回归
- A.听觉刺激达到双耳的时间差异
- B.听觉刺激达到双耳的强度差异
- C.连续听觉刺激条件下双耳相位差
- D.视觉
- A.艾克曼
- B.伊扎德
- C.艾宾浩斯
- D.达尔文
- A.启动效应现象
- B.记忆过程的抑制现象
- C.内隐记忆现象
- D.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 A.使用光谱波长较短的颜色
- B.减低照明强度
- C.缩短刺激呈现的时间
- D.使用边缘视觉
- A.注意的分配
- B.注意的选择
- C.注意的定向功能
- D.执行控制功能
- 36
-
光谱感受性曲线表明人们
- A.与明视觉相比,在暗视觉条件下对波长较长的光更敏感
- B.与暗视觉相比,在明视觉条件下白光更敏感
- C.与明视觉相比,在暗视觉条件下的感受阈限更低
- D.与暗视觉相比,在明视觉条件下对红色的光更敏感
- 37
-
多重选择器通常用来研究
- A.注意分配
- B.情绪特性
- C.思维特征
- 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 A.单耳掩蔽作用比双耳要显著
- B.无论何种掩蔽,只要掩蔽声强度增加,就会产生掩蔽量的相应增加
- C.同时掩蔽的最大掩蔽量出现在掩蔽声频率附近
- D.掩蔽声和被掩蔽声相距时间很短时,后掩蔽作用大于前掩蔽作用
- A.事件相关电位
- B.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 C.脑磁图
- D.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
- A.P<SUB>1</SUB>
- B.P<SUB>2</SUB>
- C.N<SUB>2</SUB>
- D.P<SUB>3</SUB>
- 41
-
双手调节器通常用来研究
- A.注意分配
- B.情绪特性
- C.思维特征
- 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 A.注意瞬脱
- B.注意分散
- C.返回抑制
- D.负启动
- A.整体一局部范式
- B.双任务范式
- C.双侧任务范式
- D.提示范式
- A.搜索范式
- B.双任务范式
- C.过滤范式
- D.提示范式
- A.注意瞬脱
- B.注意分散
- C.返回抑制
- D.非注意盲视
- A.衰减理论
- B.晚期选择理论
- C.资源有限理论
- D.过滤器理论
- A.形容词检表法
- B.时间抽样法
- C.情绪诱导法
- D.刺激-反应法
- A.量表法
- B.生物反馈技术
- C.情绪识别技术
- D.情境模拟技术
- A.形容词检表法
- B.时间抽样法
- C.情绪诱导法
- D.刺激一反应法
- A.系列回忆法
- B.再认法
- C.自由回忆法
- D.对偶联合法
- A.错误联接范式
- B.联想研究范式
- C.KK范式
- D.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 A.单字方法
- B.字表方法
- C.提取练习范式
- D.自由回忆实验
- 53
-
定向遗忘效应产生时
- A.TBR的成绩显著高于TBF的成绩
- B.RR的成绩显著高于CR的成绩
- C.对Rp<SUP>-</SUP>样例的回忆率显著低于对Nrp样例的回忆率
- D.对Rp<SUP>+</SUP>样例的回忆率显著低于对Nrp样例的回忆率
- A.TAP效应
- B.情境依存性效应
- C.状态依存性效应
- D.编码特异性效应
- A.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
- B.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
- C.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 D.完全加工和部分加工
- A.自然法
- B.实验法
- C.情境模拟法
- D.访谈法
- A.前瞻记忆
- B.内隐记忆
- C.外显记忆
- D.元记忆
- A.双任务范式
- B.点探测范式
- C.线索提示范式
- D.随机生成任务范式
- A.协调功能
- B.转换策略的功能
- C.选择性注意功能
- D.操纵注意资源功能
- A.衰退说
- B.动机说
- C.干扰说
- D.提取失败说
- 61
-
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可证实
- A.两种记忆说
- B.加工水平说
- C.多贮存模型
- D.工作记忆理论
- A.记忆广度法
- B.分散注意作业法
- C.探测法
- D.功能双重分离法
- A.记忆广度法
- B.分散注意作业法
- C.探测法
- D.功能双重分离法
- A.字形相似的字母容易混淆
- B.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混淆
- C.字形相似和发音相似的字母都容易混淆
- D.字形相似和发音相似对混淆不产生影响
- A.记忆广度法
- B.分散注意作业法
- C.探测法
- D.系列回忆法
- A.平行扫描
- B.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 C.完全系列扫描
- D.直接通达
- A.部分报告法
- B.延迟部分报告法
- C.全部报告法
- D.顺序再现法
- A.声像记忆的容量小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短于图像记忆
- B.声像记忆的容量大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长于图像记忆
- C.声像记忆的容量小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长于图像记忆
- D.声像记忆的容量大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短于图像记忆
- A.部分报告法
- B.延迟部分报告法
- C.全部报告法
- D.顺序再现法
- A.顿悟学习实验
- B.位置学习实验
- C.系列学习实验
- D.潜伏学习实验
- 71
-
镜画描图实验可用来考察
- A.条件反射的形成
- B.顿悟学习的过程
- C.学习迁移现象
- D.试误学习的过程
- 72
-
工具性条件反射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 B.巴甫洛夫
- C.斯金纳
- D.华生
- A.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
- B.桑代克的迷笼实验
- C.斯金纳使用“斯金纳箱”做的实验
- D.苛勒的大猩猩“取香蕉”实验
- A.个体的自发行为后获得强化刺激
- B.环境刺激与随后的反应形成联系
- C.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形成联系
- D.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形成联系
- A.平衡法
- B.最小变化法
- C.恒定刺激法
- D.平均差误法
- A.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配对
- B.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反复配对
- C.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反复配对
- D.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反复配对
- A.比配法
- B.最小变化法
- C.恒定刺激法
- D.平衡法
- A.霍瓦一多尔曼(Haward-Dolman)仪
- B.似动现象研究装置
- C.动景器
- D.长度和面积估计器
- A.“盲视”现象
- B.错觉
- C.注意瞬脱
- D.幻觉
- A.混合色的亮度是各种混合成分亮度之和;遵循颜色混合的三条规律
- B.混合色的亮度是各种混合成分亮度之和;不遵循颜色混合的三条规律
- C.混合色的亮度介于混合成分亮度的中间;遵循颜色混合的三条规律
- D.混合色的亮度介于混合成分亮度的中间;不遵循颜色混合的三条规律
- A.物理线索
- B.肌肉线索
- C.单眼线索
- D.双眼视差
- 82
-
转盘闪烁方法用来考察
- A.临界闪烁频率
- B.联觉现象
- C.似动现象
- D.诱动现象
- 83
-
视力表用来测定
- A.明适应
- B.暗适应
- C.视敏度
- D.临界闪光频率
- A.100万倍
- B.10万倍
- C.1万倍
- D.1000倍
- A.语图仪
- B.音笼
- C.听力计
- D.双通道耳机
- A.当语音比掩蔽噪音的强度大100倍时,噪音对语音知觉没有显著影响
- B.当语音比掩蔽噪音的强度大10倍时,噪音对语音知觉没有显著影响
- C.当语音与噪音强度接近时,大约75%的语音能够被正确知觉
- D.当语音与噪音强度接近时,大约25%的语音能够被正确知觉
- A.当声音频率高于1400赫兹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400赫兹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
- B.当声音频率高于1400赫兹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400赫兹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
- C.当声音频率高于1400赫兹时,时间差和强度差起同样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400赫兹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
- D.当声音频率高于1400赫兹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400赫兹时,时间差和强度差起同样作用
- A.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和远近的准确度都较高
- B.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和远近的准确度都较差
- C.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的准确度较高,人耳判断声源的远近的准确度较差
- D.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的准确度较低,人耳判断声源的远近的准确度较高
- A.哈斯效应
- B.多普勒效应
- C.掩蔽效应
- D.人耳听觉的非线性
- A.与低频声音相比,对高频声音的感受能力降低更快;且男性下降得更快
- B.与高频声音相比,对低频声音的感受能力降低更快;且男性下降得更快
- C.与低频声音相比,对高频声音的感受能力降低更快;且女性下降得更快
- D.与高频声音相比,对低频声音的感受能力降低更快;且女性下降得更快
- A.频段掩蔽
- B.异步掩蔽
- C.中枢掩蔽效应
- D.实时掩蔽
- A.多普勒效应
- B.听觉疲劳现象
- C.听觉适应现象
- D.听觉掩蔽效应
- A.多普勒效应
- B.听觉疲劳现象
- C.听觉适应现象
- D.听觉掩蔽效应
- 94
-
响度决定于
- A.声波波幅的大小
- B.声波基频的高低
- C.声波波形的谐波频谱
- D.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