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清末政府
- B.南京临时政府
- C.北洋政府
- D.南京国民政府
- A.《永徽律疏》不仅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
- B.《宋刑统》不仅是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 C.自首、类推、化外人、区分公罪与私罪等原则都是唐律中重要的刑法原则
- D.唐代和宋代在中央司法机构的设置上是一致的,即在皇帝以下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分掌中央司法审判职权
- A.凌迟刑
- B.廷杖制
- C.奸党罪
- D.内阁制
- A.《北齐律》共12篇,首先将《刑名律》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
- B.《魏律》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 C.《北周律》首次规定了“重罪十条”
- D.《北魏律》与《陈律》正式确立了“官当”制度
- A.民主集中制原则
- B.责任制原则
- C.法治原则
- D.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 A.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 B.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 C.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
- D.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
- A.立法机关解释体制
- B.司法机关解释体制
- C.行政机关解释体制
- D.专门机关解释体制
- A.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
- B.各政党
- C.各人民团体
- D.选民或代表小组
- A.征收或者征用必须为公共利益之需
- B.征收或征用必须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 C.征收或征用应当遵循正当程序
- D.征收或征用财产应予以公平补偿
- A.人民检察院
- B.人民法院
- C.公安机关
- D.选举委员会
- A.建筑业
- B.运输业
- C.商业
- D.服务业
- A.执法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守法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和自然人
- B.行政机关的执法具有主动性,公民的守法具有被动性
- C.执法是执法主体将法律实施于其他机关、团体或个人的活动,守法是一切机关、团体或个人实施法律的活动
- D.执法须遵循程序性要求,守法无须遵循程序性要求
- A.两者所属领域不同,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属于现实性领域,则内容的权利义务属于可能性领域下列表述正确而作为法律规
- B.针对的主体不同,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针对的主体是特定的,而法律上规定的权利义务所针对的是一国之内所有不特定的主体
- C.法律效力不同,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属于个别化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而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属于一般化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 D.属性不同,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未必都由法律所规定,并不必然具有法律属性,而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必然具有法律属性
- A.属人主义原则
- B.属地主义原则
- C.保护主义原则
- D.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之折中原则
- A.《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 B.《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 C.《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
- D.《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 A.法律规则并不都由法律条文来表述,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文都规定法律规则
- B.法律原则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 C.法律概念是解决法律问题的重要工具,但是法律概念不能单独适用
- D.法律原则可以克服法律规则的僵硬性缺陷,弥补法律漏洞
- A.违法行为并非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唯一根源
- B.该法律责任属于民事责任
- C.法院认定法律责任所依据的归责原则是因果联系原则
- D.如果张某不起诉,则司机李某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 B.《中国土地法大纲》
- C.“五四指示”
- D.《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 A.“天坛宪草”
- B.“袁记约法”
- C.“贿选宪法”
- D.“五五宪草”
- A.立法院
- B.司法院
- C.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 D.国民大会
- A.大理寺
- B.刑部
- C.理藩院
- D.都察院
- A.《大清律例》
- B.《大清现行刑律》
- C.《大清新刑律》
- D.《暂行新刑律》
- A.中书省
- B.审刑院
- C.大理寺
- D.刑部
- A.唐朝法定流刑皆劳役1年
- B.唐朝首次出现了凌迟刑
- C.唐朝适用赎刑的范围限于流罪以下及疑罪
- D.唐朝对辜限期内被害人死亡的,对加害人以杀人罪论处
- A.宋朝
- B.元朝
- C.明朝
- D.清朝
- A.曹魏
- B.北魏
- C.东魏
- D.西魏
- A.《法院编制法》
- B.《大理院审判编制法》
- C.《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 D.《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
- A.斗杀
- B.戏杀
- C.过失杀
- D.误杀
- A.吕刑
- B.法经
- C.刑书
- D.九章律
- 36
-
汉朝的基本法典是( )。
- A.《九章律》
- B.《傍章律》
- C.《越宫律》
- D.《朝律》
- A.本级人民政府
- B.上一级审计机关
- C.国务院审计署
- D.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
- A.惟内
- B.惟官
- C.惟反
- D.惟来
- A.律政司
- B.区域法院
- C.行政法院
- D.检察机关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国务院
- D.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
- A.人大主席团
- B.人大常委会
- C.人民政府
- D.人大常委会主任
- A.集体负责制
- B.集体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相结合
- C.个人负责制
- D.工作责任制
- A.出版自由
- B.受教育权
- C.劳动权
- D.国家赔偿请求权
- A.各该级人大主席团
- B.各该级人大常委会
- C.选举委员会
- D.专门委员会
- A.全体组成人员的二分之一以上
- B.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
- C.到会人员的二分之一以上
- D.到会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 B.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D.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
- D.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 A.通过逐步限制内阁权力和扩大议会权力的途径实现的
- B.通过逐步限制王权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途径实现的
- C.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的双重方式取得的
- D.通过逐步限制上议院权力和扩大下议院权力的途径实现的
- A.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 B.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
- C.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
-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
- 51
-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美国《独立宣言》明确宣布: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 B.孟德斯鸠指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担心这个国王或者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 C.法国《人权宣言》明确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D.美国托马斯.杰弗逊认为:只有国民才能成为制宪权的主体
- A.法治以民主政治为基础,而人治则往往与君主专制相联系,君主的权力高于法律
- B.法治追求稳定的、可预期的秩序状态,而人治很容易导致因人施政,因人设事,国家制度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 C.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人治容易导致特权和等级制度
- D.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和实施的,法治并不否定领导者的作用,因此,法治与人治可以并存
- A.自治条例
- B.单行条例
- C.地方性法规
- D.地方政府规章
- A.没有法律事实,就不可能产生法律关系
- B.法律事实的确认与法律规范是否存在没有直接关系
- C.人们的合法行为一般不得作为法律事实看待
- D.法律事实的产生均要体现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
- A.法律从应然状态进入实然状态,法律就得到了实施
- B.法律实施的方式包括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
- C.法律实施就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
- D.刑事案件的破案率及对犯罪分子的制裁情况是评价法律实施状况的重要指标
- A.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
- B.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
- C.对法律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 D.指引法律推理、法律解释,补充法律漏洞,对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有重要作用
- A.法院已生效同类判决具有普遍约束力
- B.甲法官在该案调解时适用了判例法
- C.甲法官提供的指导性案例具有说服力
- D.民事调解书经乙签署后即具有行政强制执行力
- A.法律体系一般是指法的渊源体系
- B.立法体系只能是一国国内法构成的体系
- C.法律体系只能是一国国内法构成的体系
- D.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 A.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重性”,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一面性”
- B.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
- C.法与道德冲突时,不总是法的规范性优先
- 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
- A.社会法律意识
- B.法律思想体系
- C.立法者的法律意识
- D.执政党的法律意识
- A.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 B.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 C.法律责任目的是保障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权力得以生效,在它们受到阻碍,从而使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受到侵害时,通过适当的救济,使对侵害发生有责任的人承担责任,消除侵害并尽量减少未来发生侵害的可能性
- D.从实现途径上看,法律责任的目的是通过其惩罚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
- A.实质意义上的法的渊源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形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指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不同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
- B.一个法律规则的效力取决于其创制主体、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
- C.判例法在大陆法系国家中不是法律渊源
- D.研究法律渊源的目的是明确不同的法律渊源有不同的效力等级,从而确定具体法律的效力
- A.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
- B.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
- C.“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
- D.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
- A.法总是先有一个又一个的个别裁决,即先有司法,再有后来的具有一般意义的和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即后有立法
- B.法总是先表现为不成文形式,然后才出现成文(制定)形式。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因素(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成熟状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C.法律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日益脱离习惯、道德和宗教规范而成为独立的社会规范体系的过程。因此,法与习惯、道德和宗教规范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不同的
- D.法律在其独立的过程中也受到来自习惯、道德和宗教规范、精神和观念的影响,早期国家的法律甚至还多带有原始氏族习惯、道德、宗教的痕迹
- A.目前人体器官克隆问题在法律上尚未规定,这正是法律滞后性的体现
- B.克隆人体器官所引发的法律问题,是科技、伦理与法律紧张关系的表现
- C.由此项研究引发的民事纠纷,法院可以依据道德、习惯或正义标准等裁决
- D.如该国民众对此问题在道德上无法形成共识,则应立法禁止这项研究
- A.法学在我国先秦时期被称为“律学”
- B.所有法律现象都在法学研究范围之内
- C.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法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 D.法学随着法的出现而出现,因此有了法就有了法学
- A.该规定没有体现法的普遍性特征
- B.该规定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 C.该规定说明:法律内容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
- D.该规定说明:政治对法律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