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论述法律的特征。
- A.法律意识即指人们的法律心理
- B.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的心理基础
- C.从当代中国的语言实践看,法律意识通常指对法律的肯定的态度、心理、观点和思想
- D.根据意识主体的不同,法律意识可分为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 A.立法解释
- B.行政解释
- C.司法解释
- D.学理解释
- A.法的本质
- B.法的特征
- C.国家权力
- D.法的产生
- A.法律规定本身意义模糊
- B.出现法律空隙或漏洞
- C.同一位阶的法律规定之间存在抵触
- D.某些法律规定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
- A.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 B.法的唯一决定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 C.法不是统治阶级任性和专横的表现,而应遵循客观规律
- D.法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即人的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 A.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 B.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
- 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 D.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
- A.法学体系是由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或系统
- B.法学体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 C.法学体系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和边缘法学五大类
- D.法学功能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个层面:寻找社会规则,促进社会共识,树立社会正义
- A.立法者和自然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
- B.法律是纯客观的,不具有任何主观性
- C.法律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和总结,具有主观性
- D.法律体现了人的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这种主观能动性并不表示任意或者任性
- A.法的内容
- B.实施法律的主体
- C.履行义务的主体
- D.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
- 12
-
法律关系根源于( )。
- A.思想社会关系
- B.人与人的关系
- C.物质生活关系
- D.财产关系
- A.对违法者的道义责难
- B.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存在
- C.使违法者适应社会生活和再社会化
- D.行为的规范评价
- 14
-
“事实构成”是指( )。
- A.构成一个法律事实的相关要素
- B.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
- C.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结合
- D.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的结合
- A.《环境影响评价法》第37条规定: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的原则制定
- B.《保险法》第184条规定:海上保险适用海商法的有关规定;海商法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 C.《刑法》第109条第2款规定: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 D.《水法》第7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国际或者国境边界河流、湖泊有关的国际条约、协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 A.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
- B.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
- C.“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
- D.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
- A.权利性规则
- B.职权性规则
- C.命令性规则
- D.禁止性规则
- A.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普遍的效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具有效力
- B.规范性法律文件适用的对象是不特定的人,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则适用于特定的人
- C.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反复适用,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仅能适用一次
- D.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内容是一般的行为模式和标准,非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内容是特定的事项
- A.梅因
- B.韩非
- C.康德
- D.庞德
-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 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 B.法律的内容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
- C.法律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效力
- D.法律面临着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的法律要与国际接轨
- A.法律规则可分为公理性规则和政策性规则。公理性规则由法律原理构成,而政策性规则则是基于一定的政策考量制定
- B.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该规则属于命令性规则
- C.我国律师法规定:法律援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该规则属于委任性规则
- D.我国立法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该规则属于准用性规则
- A.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 B.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 C.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 D.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 A.“法学”这一用语的拉丁文jurisprudentia,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国时代就已经出现
- B.法学在我国先秦时期被称为“刑名之学”
- C.我国古代“法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但直到清末法制改革时,“法学”一词才大量出现,广为流传
- D.法学,又称法律学,简单地说法学就是研究法律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