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大清商律草案》于1910年公布施行
- B.沈家本参与起草了《钦定大清商律》
- C.《改订大清商律草案》又称为《志田案》
- D.修订法律馆主持了清末第二阶段的商事立法活动
- A.盗法、贼盗律和盗贼重法都是宋朝有关惩治盗贼的法律
- B.差遣制的实行造成宋朝冗官的弊端
- C.磨勘制和历纸制为宋朝官员考课之法
- D.制勘院和审刑院为宋朝负责审理皇帝交办案件的临时性司法机构
- A.刑部
- B.法部
- C.司法部
- D.都察院
- A.恶逆
- B.不道
- C.不孝
- D.不睦
- A.自治州、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 B.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
- C.代表候选人的近亲属不得担任监票人、计票人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基层代表,特别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代表
- A.纳税平等权
- B.宗教信仰平等权
- C.男女就业平等权
- D.选举平等权
- A.出版自由
- B.结社自由
- C.科学研究自由
- D.文艺创作自由
- A.人权是人生来就有且普遍享有的权利
- B.公民基本权利是由一个国家法律确认并予以保障的权利
- C.人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公民基本权利是人权的政治法律体现
- D.人权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 A.山岭
- B.草原
- C.荒地
- D.滩涂
- A.社会保险
- B.社会救济
- C.医疗卫生事业
- D.社会保障
- A.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 B.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 C.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
- D.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 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 23
-
法律责任的特点是( )。
- A.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力
- B.法律责任具有普遍约束力
- C.法律责任只能由司法机关确认
- D.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
- A.各级政府、法院、检察院及其组成人员
- B.有关国家权力机关及其组成人员
- C.国家武装力量、各政党
- D.企事业组织、公民个人
- A.法系是根据英国普通法(判例法)和欧洲大陆法典法的历史传统而对法所作的分类
- B.法律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构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 C.法系是具有同一历史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法的总称
- D.法律体系是一国之内的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其他国家的法或完整意义的国际法
- A.它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 B.它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 C.它是法学的方法论
- D.它是法学的分支学科
- A.法的稳定性与社会变动性之间存在的矛盾
- B.有些社会关系不适宜由法律调整
- C.有些事实在法律上不能确定
- D.法不是社会调整的唯一手段
- A.规范性
- B.强制性
- C.阶级性
- D.国家强制性
- A.司法处
- B.边区政府审判委员会
- C.边区参议会
- D.最高法院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华民国约法》
-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 D.“天坛宪草”
- A.清末
- B.南京临时政府
- C.南京国民政府
- D.北洋政府
- A.清末修律改变了“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的差别
- B.清末修律过程中,无论是商事法律的修订,还是民事法律的修订,都有日本法学家参与
- C.清末司法改革使得大理院成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 D.清末制定的《律师法草案》承认了律师地位的合法性
- A.商法总则和商行为编人民法债编
- B.实行民商分立的民事立法体例
- C.商业登记实行单行立法
- D.采取“国家本位”的立法原则
- A.《风宪宏纲》
- B.《至元新格》
- C.《条画五章》
- D.《大元通制》
- A.通政使司
- B.六科给事中
- C.詹事
- D.都察院
- A.依服制定罪
- B.官当入律
- C.改革刑制
- D.增加篇目
- 37
-
廷杖制盛行于( )。
- A.宋朝
- B.元朝
- C.明朝
- D.清朝
- A.《唐六典5)
- B.《大明会典》
- C.《大清会典》
- D.《大清律例》
- A.服制定罪
- B.秋冬行刑
- C.亲亲相隐
- D.春秋决狱
- A.徒刑4年半
- B.徒刑3年
- C.流刑2000里
- D.绞刑
- A.《法经》
- B.《九章律》
- C.《北齐律》
- D.《唐律疏议》
- A.上计律
- B.三护法
- C.换推制
- D.告缗令
-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
- B.地方自治与民族文化自治
- C.民族自治与地方自治
- D.区域自治与民族文化自治
- A.公安部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国务院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2年
- B.3年
- C.4年
- D.5年
- A.仍然保留中国国籍
- B.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 C.具有中国居留权
- D.具有外国居留权
- A.1949年《共同纲领》
-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 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 D.《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 A.国家
- B.集体
- C.农户
- D.村民委员会
- A.苏联
- B.美国
- C.英国
- D.法国
- A.5年后
- B.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
- C.第六年
- D.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 A.澳大利
- B.法国
- C.俄罗斯
- D.日本
- A.1954年《宪法》
- 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 C.《共同纲领》
- D.《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 A.原选区选民20人以上联名
- B.原选区选民30人以上联名
- C.原选区选民10人以上联名
- D.原选区选民50人以上联名
-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 B.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
- D.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国务院
- D.民政部
- A.2人
- B.3人
- C.4人
- D.5人
- A.宪法关系的一方通常总是国家或者国家机关
- B.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宪法关系调整的核心
- C.宪法关系是以法律上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 D.宪法关系均属于宏观的或者原则性方面的社会关系
- A.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造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因此,法律文化就是现行法、法律实践以及法律意识的总和
- B.法律学说、法律心理、法律习惯都属于法律文化的范围,但法律制度、法律规范不包含在法律文化之中
- C.法律文化并不体现在脱离现实的法律规则中,而是体现于在实际生活中起着作用、指导人们的法律活动的实际规则中
- D.法律文化具有多样性、阶级性、民族性,其中法律文化的多样性成为法律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大障碍
- A.联邦
- B.邦联
- C.君合国
- D.政合国
- A.法律责任的种类由法律加以明确规定
- B.法律责任的认定必须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前提
- C.法律责任具有惩罚、救济和预防等功能
- D.法律责任可以通过责任主体自觉履行而实现
- A.法律形式直接受国家形式的影响
- B.国家的存在以法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 C.法律规定国家的性质及组成,国家的性质决定法律的性质
- D.国家机构必须依靠法律组织、建立和发展
- A.要实施法律,必然要进行法律解释
- B.法律解释必然要与具体案件相关
- C.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因此应当具有客观性,不能具有价值判断等主观因素,否则就会改变法律规定
- D.法律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对一项对应于一个待裁判或处理的事实的法律规定加以解释
- A.刘某因赌博欠吴某1万元
- B.甲区警方查处存在火灾隐患的企业,有关人员或被拘留或被处以重罚
- C.何某着急赶回家,将已过有效期限的身份证涂改,机场安检站不予放行登机
- D.任某在医院进行肾移植手术
- A.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产生法律规范
- B.赋予已存在的一些习惯、经验、道德、宗教、习俗等一般社会规则以法律效力
- C.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承认或签订国际条约等方式,赋予某些国际法规范以法律效力
- D.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具体案件的裁决作出概括产生规则或原则,并赋予其法律效力
- A.该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主要属于行政法部门
- B.该法规属于我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时可直接适用
- C.该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应由该省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
- D.该法规虽仅在该省范围适用,但从效力上看具有普遍性
- A.该行为为民事法律行为
- B.甲继承其父的财产是合法行为
- C.甲杀害其父以获得财产的事实属于法律事实中的行为
- D.甲父被杀害导致甲继承其父之遗产是自然事件
- A.规范性法律文件是表现法的内容的形式
- B.规范性法律文件是表现部门法的载体
- C.部门法由规范性法律文件构成
- D.部门法不等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 A.资本主义法都是在资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后产生的
- B.民法的出现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的产生的标志之一
- C.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法律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法
- D.与以往私有制法律更替的继承方式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否定旧法体系效力的基础上创制产生的
- A.义务性规范
- B.确定性规范
- C.委任性规范
- D.准用性规范
- A.法的渊源是指法的真正来源、根源和发源,是指法的产生的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物质生活条件
- B.这里的法的渊源指的是形式意义上的渊源,是指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即法的效力渊源
- C.法的渊源实际上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不同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是法的种形式
- D.一个行为规则之所以被认为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就是因为它是以特定方式创制出来的,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因此,不同种类的法律规范因其渊源(创制主体、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 A.确定的指引作用
- B.有选择的指引作用
- C.评价作用
- D.强制作用
- A.法的遵守的范围是由一定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
- B.法的遵守的内容是指人们按照法的要求做出或不做出一定的行为
- C.主观因素,如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在法的遵守中有重要的意义
- D.守法首先必须遵守宪法,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 A.以法定的强制措施和制裁措施为依据
- B.具有间接性
- C.具有潜在性
- D.是法律实施的唯一保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