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GCT考试《语言表达能力测试》专家预测试卷(五)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末段中“现在争论劫持卫星事件的真实性已经没有意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

  • A.卫星能被“劫持”是不可能的,争论这个问题没有实际意义。
  • B.卫星已经被劫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再争论它是没有意义的。
  • C.劫持卫星事件虽是真实的,但“挟持”它已没有实用意义了。
  • D.争论“挟持卫星”有什么意义,这种争论是不真实的,是新闻媒体“炒”起来的。
2

列举1999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的行为是为了证明:

  • A.“信息战争”已经开始。
  • B.美国已经有了打“信息战争”的条件。
  • C.黑客已经开始对军事设施展开攻击
  • D.“信息战争”已经不是一个“预言”。
3

文中提到“劫持卫星”,“劫持”的具体含义应是;

  • A.使卫星拒收信号,或者是反应迟钝。
  • B.一群电脑专家、密码专家和航空航天专家组成的团体,因急需经费资助而挟持了一颗“天网”卫星资料。
  • C.窃取卫星资料,并对卫星进行遥控,切断它与航空航天部的联系,并改变卫星的飞行轨道。
  • D.英国政府如果要收回卫星的控制权,必须要向黑客集团交出赎金。
4

能“劫持”别国卫星,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因为控制卫星的微波是开放的。
  • B.一套卫星发射系统只需两只手提箱就可以装下,且便于组装。
  • C.许多大学的卫星天线就可截取卫星信号。
  • D.单从技术上讲,“俘虏”卫星并非不可能。
5

不属于莎士比亚作品所体现的“对称”的一项是:

  • A.双重反光和双重折射
  • B.人世间遍存的冲突
  • C.永存不变的正反
  • D.普遍而永恒的矛盾
6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据《星期日商报》报道,2月4日,英国航空航天部在对包括通讯卫星在内的一切通讯情报设施进行检测中,忽然发现军用卫星“天网”系统的一颗卫星不是拒绝接受信号,就是反应迟钝。当天,英国航空航天部组织专家研讨,就在这时,忽然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声称他们劫持了“天网”卫星!

电子邮件称,一个黑客团体已经控制了“天网”卫星。他们是一群由电脑专家、密码专家和航空航天专家组成的团体。他们并不想搞破坏活动,由于经费不足,目前急需资助。他们成功地窃取了一颗“天网”卫星的资料,并对它进行遥控,切除了它和航天部的联系,改变卫星飞行的轨道。英国政府如果要收回卫星的控制权,必须交出赎金。否则他们就要把这颗卫星变成废铁。

由于英官方并没有公开澄清此事,所以一时间小道消息满天飞。虽然有人强调“天网”系统是封闭的系统,不可能由Internet入侵,但事实上,控制卫星的微波是开放的,截获卫星信号,夺取卫星控制权并非天方夜谭。一套信号发射系统只需要两只手提箱就可以装下,它们可以在任何地点被组装起来。而不间断地截获卫星信号,许多大学里的卫星天线就可以做到。所以单从技术上讲,“俘虏”卫星并非不可能。

“信息战争”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预言”,人们都相信它的可能性,但没有人知道它来得究竟有多快。据报道,1990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曾经利用藏在打印机里的病毒破坏伊拉克的防空系统。俄罗斯卫星专家伊万诺夫·塔里夫说:现在争论“劫持卫星”事件的真实性已经没有意义,这条消息可以提醒各国政府,黑客已经开始对军事设施展开攻击。

前两段的综合要义是:

  • A.英国航空航天部发现军用“天网”系统的一颗卫星不是拒收信号,就是反应迟钝。
  • B.一个黑客团体已经控制了英国“天网”系统中的一颗卫星,并想将它变成废铁。
  • C.一个黑客团体想获取经费,已挟持了“天网”系统中的一颗卫星。
  • D.英国政府如不交出赎金,“天网”系统中的一颗卫星将会变成废铁。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才的艺术家善于描写生活中的对称,并且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 B.在精神和物质领域,都有着彼此相同的对称现象。
  • C.埃斯库罗斯和尤维纳尔的第一行诗,集中体现了天才诗人自身在精神与物质领域的“双重反光”。
  • D.莎士比亚作品具有普遍的对称,这是由自然和社会生活本身所固有的对称性所决定的。
8

对“所有的天才都具有双重性”中的“双重性”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宝石的双重反光、双重折射现象。
  • B.充满在人的一切活动中的反义语的对称。
  • C.从正反面观察事物的至高无上的才能。
  • D.人世间普遍存在的冲突和永恒的矛盾。
9

作者称莎士比亚“无可争辩地应当获得‘酷似创造’这个赞语”,下列分析不能作为其理由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孜孜不倦地追求诗句的对偶。
  • B.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大自然的对称,而且真实地再现了充满永恒对称的人类社会生活。
  • C.人世间遍存的冲突、对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 D.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其本身的活动也体现了永恒的对称。
10

从文章最后一段看,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建筑美学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 B.建筑已有了它自己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
  • C.目前已经研究出建筑的美感组成因素和心理构成因素。
  • D.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是未来深入研究的课题。
1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天才与对称

天才与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天才都具有双重性,恰如意大利哲学家杰洛墨.卡尔当所说,红宝石与水晶玻璃之别,就在于红宝石具有双重折射。

天才与红宝石一样,都有着双重反光,双重折射。在精神与物质领域,此种现象彼此相同。

我不知红宝石这种钻石中的极品是否真的存在,这尚有待于论证。但古时的炼金术对此作了肯定,于是,化学家们便开始了艰难的寻求。但天才却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我们周围。只需读过埃斯库罗斯和尤维纳尔的第一行诗,我们便可以发现这种人类的“红宝石”。

天才身上的双重反光现象,把修辞学家所称做的对称法上升到了最高境界,这便是从正反面去观察事物的至高无上的才能。

莎士比亚便孜孜不倦于追求诗句的对偶。因此,只透过他的某一特点来评价他整个的人,而且是像他这样一个人,是不公正的。事实上,莎士比亚就像所有真正伟大的诗人一样,无可争辩地应当获得“酷似创造”这个赞语。而何谓创造呢?这便是善与恶、欢乐与忧伤、男人与女人、怒吼与歌唱、雏鹰与秃鹫、闪电与光辉、蜜蜂与黄蜂、高山与深谷、爱情与仇恨、勋章与耻辱、规矩与变形、星辰与庸俗、高尚与卑下。世界上永恒的对称就是大自然。从其中所产生的反义语的对称,充满在人的一切活动中——既存在于寓言与历史,也存在于哲学与语言。你成为复仇女神,人们便称你为欧墨尼德斯;你弑杀生父,人们便称’你为菲罗帕特尔,你成为一名功勋卓著的将军,人们便将你昵称为“小小的班长”。

莎士比亚的对称遍存于他的作品,无处不有,俯拾皆是。这种对称普遍存在:生与死、冷与热、公正与偏斜、天使与魔鬼;苍穹与大地、鲜花与雷电、音乐与和声,灵魂与肉体、伟大与渺小、宽广与狭隘、浪花与泡沫、风暴与口哨、灵魂与鬼影。正是基于这些人世间遍存的冲突,这种循环交替的反复,这种永存不变的正反,这种最为基本的对照,这种普遍而永恒的矛盾,画家伦伯朗才构成了他的明暗,雕塑家比拉内斯才创造了他的曲线。若要想将对称从艺术中除去,那你就先将它从大自然中剔除一尽吧。

([法]雨果)

对作者说明“红宝石”的特性的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引出对天才特性的分析
  • B.与天才的特性形成对比
  • C.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 D.与天才的特性形成类比
12

第二段画有曲线的“某些特定的内容”主要指的是:

  •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 D.建筑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主观因素。
1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有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人们对建筑感受是具体的。
  • B.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 C.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入手以研究建筑美学。
  •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14

对第二段中加点的句子“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的美感本身是矛盾的。
  • B.对同一建筑产生的美感有时是朦胧的,有时是明确的。
  • C.建筑的美感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会有不同的感受。
  • D.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筑的美感可以出现朦胧和明确的差别。
15

作者在本文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

  • A.不要捕捉枯叶蝶
  • B.国家不要不合适宜地下禁令
  • C.枯叶蝶应该张开它的翅膀
  • D.希望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16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他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现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选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人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涵了历史的审美因素。
17

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作者所肯定的生命方式的一项是:

  • A.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阉上它们。
  • B.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
  • C.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 D.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18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文章所言之“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人类不该因自身的利益而伤害美丽的事物。
  • B.不要把美丽和真理隐藏起来。
  • C.不要用歪曲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 D.要用美丽和真理来显示“生生不息”的生命。
19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枯叶蝴蝶

峨嵋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嵋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他一眼。

它______了它的花纹、图案,______了它的粉墨、彩色,______了繁华的花丛,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这样的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和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叫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地绝灭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文章第三段在描写枯叶蝶的伪装时,用了四个生动贴切的动词,依次填人横线处的恰当的一项是:

  • A.隐藏  收敛  停止  逸出
  • B.收敛  隐藏  逸出  停止
  • C.逸出  隐藏  停止  收敛
  • D.停止  收敛  逸出  隐藏
20

联系全文理解,枯叶蝶逃不脱被捕捉和绝灭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 A.它的伪装掩盖不了它的美丽。
  • B.装假作伪这种行径瞒不过人的。
  • C.国家的禁令更增加了枯叶蝶的身价。
  • D.用歪曲自己方式来求得生存从而造成生命的悲剧。
21

下列选项中,______不属于文化区范畴。

  • A.地中海气候区
  • B.东亚水稻种植业区
  • C.欧洲饮葡萄酒区
  • D.中华人民共和国
22

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重大,其中______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

  • A.解决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 B.改善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 C.提高西部人民生活水平
  • D.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23

______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 A.国际经济联盟
  • B.跨国公司
  • C.世界贸易组织
  • D.世界银行
25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______,丧失继承权。

  • A.遗弃被继承人的
  • B.虐待被继承人的
  • C.过失杀害被继承人的
  • D.为报复而故意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27

______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A.林则徐
  • B.魏源
  • C.姚莹
  • D.徐继畲
28

______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 A.竞争机制
  • B.供求机制
  • C.价格机制
  • D.风险机制
29

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______。

  • A.《国语》
  • B.《战国策》
  • C.《左传》
  • D.《史记》
31

______是杜牧的七言绝句《赤壁》中的名句。

  • A.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2

具有“含泪的微笑”风格的小说家是______。

  • A.莫泊桑
  • B.契诃夫
  • C.欧·亨利
  • D.屠格涅夫
3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是一组是:

______古代的一些作家,______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______他们______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思想中______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______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真理。

  • A.虽然  并  但是  如果  就  所以
  • B.尽管  并  但是  既然  也  因而
  • C.尽管  也  可是  即使  也  因而
  • D.虽然  也  可是  既然  就  所以
34

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 A.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 B.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 C.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 D.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38

关于我国国籍制度的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采取的是以血统主义为主,以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
  • B.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人,可以保留外国国籍
  • C.我国《国籍法》不适用于香港和澳门地区
  • D.外国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最后审批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39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无论犯了多么严重的罪行,最高可以判处:

  • A.死刑立即执行
  • B.有期徒刑
  • C.死刑缓期2年执行
  • D.无期徒刑
40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卓别林完成他的电影《独裁者》后,一出版商要求卓别林给他25000美元的转让费,理由是电影借用了他《独裁者》一书的书名。
  • B.有人断言,先生这样的天才,“在号称有四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才出现一个,恐怕能跟他伦比的一个也没有”。这话说得未免夸大。
  • C.牡丹、吊钟、水仙、大丽、梅花、菊花、山茶、兰花、芍药、桃花……等等,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一起挤到了广州的迎春花市上。
  • D.第一对敌人要狠,要压倒它,要消灭它;第二对自己人、对人民、对官长、对部下要和,要团结:这是我们军队一向的方针。
41

与“草枯鹰眼疾”对仗最好的一句是:

  • A.露草泣寒虫
  • B.白鹭惊复下
  • C.雪尽马蹄轻
  • D.山色有无中
42

北魏时期,均田制得以推行的必要条件是:

  • A.土地兼并停止
  • B.农业生产技术有进步
  • C.政府国库丰盈
  • D.政府掌握大量荒地
4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准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李双双小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受到广泛地欢迎。
  • B.德国格林兄弟创作的《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名篇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影响。
  • C.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文体改革运动,这个运动所号称的“古文”,实际上是新体散文。以后“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就成为我国长期流行的文体。
  • D.拜伦和雪莱都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分别是两人的代表作。
44

对下面诗句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方回《青玉案》一词的结尾:“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先设问,后以比喻作答,既形象的写出“闲愁”之多,又描绘出眼前景物,以景烘情。
  • B.宋时苏州羊肉贵而鱼虾贱,一小官写诗:“平江(县名,属苏州)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虾供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先用反问,后综合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幽默地写出终年只能吃鱼虾的苦恼。
  • C.黄庭坚写自己的小孩学说话和在窗上涂画,先写为“学语春莺啭,书窗春雁斜”,后改为“学语啭春莺,涂窗行暮鸦”。    ——原诗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改诗反不如原诗。
  • D.李绅《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用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写出了封建社会里农民的悲惨的命运。
4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形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保障。
  • B.临床试验证明,采用草药防治多种疾病的效果良好,这使那些对怀疑用草药防治疾病是否有效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 C.冷战之后,部分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距离为何难以逾越?这是当今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 D.求同和封闭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语文阅读教学依然是一种注经解经式的教学。
46

下列各句中,语义明确、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 A.会计未按经理的指示,将钱汇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 B.审计局的同志正在查阅新安化工厂基建部分账目。
  • C.有关部门对公交公司调整运行线路的要求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 D.上海申花、上海国际将分别迎战深圳健力宝和天津康师傅。
47

下列词语加点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形体)惨淡(苦费心思)经营  别无长物(多余的东西)
  • B.筚路(柴车)蓝缕  急于事功(事情成功)  暴虎冯河(徒步过河)
  • C.叱咤(怒喝声)风云暴殄(任意糟蹋)天物  价值连城(连成一片的城池)
  • D.孜孜(勤勉)以求  富丽堂皇(盛大雄伟)  从谏如流(像流水一样)
4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自负的他怎么也没想到,那年高考,期期艾艾盼来的竟然是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 B.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 C.旅居国外已三十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家乡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 D.领导十分关心新员工的生活,对家属的就业、小孩的入学等问题都无所不至地一一过问,这令他们很感动。
49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块表虽说款式陈旧,但走时还挺准的,你就凑和着用吧。
  • B.握手,寒暄,落座,一切如仪,但我总有一种娇揉造作的感觉。
  • C.据说灵官神有三只眼,能够洞察世情,明察秋毫,奖善罚恶格外分明。
  • D.入秋以后,工程速度明显加快,如材料能跟上,下月即可峻工。
50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驾驭翁妪熨贴誉满全球与会人员
  • B.把持对峙侍候  有恃无恐  严阵以待
  • C.落榜落枕落色落在家里落叶归根
  • D.账簿怅然涨潮张皇失措  为虎作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