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GCT考试《语言表达能力测试》专家预测试卷(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细胞的某些蛋白质与另外两种分子共同作用而产生特定的化学信号,触发细胞的自行死亡。
  • B.美国生物化学家对动植物细胞死亡问题的研究成果,成为治疗癌症、中风和帕金森氏综合症等疑难病症的关键。
  • C.细胞间的信号中断是人类癌症、自体免疫疾病、组织坏死、中风以及其他神经系统出现障碍的原因。
  • D.有规律的细胞死亡是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条件。
2

对美国生物化学专家“确认了导致动植物细胞死亡的分子间信号传导路径”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医学上消除肌体内不需要的或已破损的细胞提供了条件。
  • B.为解决细胞有规律的更新过程不受阻碍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 C.为医学上消除肌体中过多的细胞或保存不应过早死亡的细胞提供了保障。
  • D.为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保持应有的平衡提供了解决的可能性。
3

对“无疑将会帮助医务人员在其一系列相关环节中找到阻断细胞失常夭折的方法”中“其”的指代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动植物细胞
  • B.细胞的整个死亡过程
  • C.细胞失常夭折的过程
  • D.对细胞的整个死亡过程的深入了解过程
4

对文中画线的四个“细胞”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D.①②③④都不同。
5

(四)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生物化学专家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确认了导致动植物细胞死亡的分子间信号传导路径,其研究成果为科学家研制有效治疗癌症、中风和帕金森氏综合症等疑难病症的药物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

有规律的细胞死亡对于生命体消除不需要的或已破损的细胞非常重要,而一旦这一机制受到损害,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失去应有的平衡并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细胞的蛋白质,在另外两种分子的共同作用下,可产生特定的化学信号,触发细胞①的自行消亡以便为后续的细胞②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如果由于基因变异或其他原因而使信号的传导中断,细胞③有规律的更新过程便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过多的细胞④留在肌体中继续生长或大量的细胞过早死亡,前者将会使人患癌症和自体免疫疾病,而后者则是组织坏死、中风以及其他神经系统出现障碍的原因。

有关专家对于新发现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其潜在应用价值巨大,而人类对于细胞的整个死亡的深入了解,无疑将会帮助医务人员在其一系列相关环节中找到阻断细胞失常夭折的方法,以有效解除中风病人的痛苦,同时也为众多的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因为一旦科学家能够重新恢复细胞的自我更新,则肿瘤的恶性生长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选自《新华文摘》1998年第二期,有删改)

第二段中加点的“有规律的细胞死亡”对生命体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除生命体中不需要的细胞。
  • B.消除生命体中已破损的细胞。
  • C.保持生命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平衡。
  • D.可以产生特定的化学信号。
6

为这几段文字确定一个标题,较恰当的一项是:

  • 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
  • B.人乎其内,出乎其外
  • C.得一新生命,人一新世界
  • D.小议读书艺术
7

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是:

  • A.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
  • B.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
  • C.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
  • D.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
8

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益。
  • B.唤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
  • C.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方面往往能在“旧我”的躯壳里诞生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产生灵魂的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
  • D.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断更新,别开生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
9

下列句中加线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 B.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
  • C.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
  • D.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
10

从全文看,第一段中列举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的作用是:

  • A.证明文学名著的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表达思想。
  • B.为了说明它们具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
  • C.为了和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形成对比。
  • D.为了说明它们不像我国四大名著那样具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
1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

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

第二段开头加点的“基本规律”指的是:

  • A.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
  • B.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
  • C.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
  • D.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12

下面对第二段主要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人们已经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内容。
  • B.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王熙凤、贾探春在那个封建家庭中创造出了落实某种责任制的办法。
  • C.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是否能使用人才,直接影响到了事业的发展。
  • D.《三国演义》涉及到人才学的地方更多些,只是目前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
13

“对于这种研究,学术界有一点微词”一句中所说的“一点微词”的内容是什么?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这只能代表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
  • B.认为这四部著作中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
  • C.认为四部著作中的人才学内容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而作了时代的外加
  • D.认为这四部书中,可以称得上人才学的是《三国演义》
14

(二)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古今中外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不仅仅是艺术珍品,甚至主要目的不在于艺术,而是以艺术为手段表达某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或其他思想,还可能万象皆备。如状尔泰、狄德罗、萨特等人的一些著作,既是小说,又是哲学,而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就明确地说过是阐述其教育思想的。至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卡贝和反乌托邦主义者赫胥黎、奥威尔等人的小说,主要是表达其政治思想的。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所包含的思想极为丰富,又各具中心。其中有些是很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比如,近年来,人们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的内容:认为《红楼梦》中的王熙风、贾探春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她们推行的是从那个封建家庭内部实际出发的某种责任制;认为《西游记》提出了人才使用的问题,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是怀才不遇,因为他官封“弼马”,屈居下位,职到“齐天”,却又并无实权。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说是宋王朝不能用人,驱使天下的人才投奔梁山,而宋江善于用人,才使许多人才会聚到梁山。至于《三国演义》,涉及的就更多一些。“马谡失街亭”等著名篇章,已经是越嚼越出味儿了,只不过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

对于这种研究,学术界有一点微词,认为这只能代表一种信息,即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而作品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如此。也就是说,这四部著作中,并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只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作了时代的外加而已。问题应该怎样看呢?研究古代著作,“外加”是可能出现的,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

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
  • B.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
  • C.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
  • D.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
15

第三段“对于这种研究”一句中,“这种”指代的是:

  • A.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研究
  • B.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
  • C.人们从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中挖掘人才内容的做法
  • D.从人才学角度研究古典文学
17

从全文看,对“万年青”这种植物得名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怕冻、最耐久、四季不凋零
  • B.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
  • C.一年四季都不凋零
  • D.从养护它到鲁迅先生去世,这植物都没有死
18

下面对本文有关文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前面,作者说“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后面又接着说“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显然,这两个“第一次”是作者有意这么说的,有意将“万年青”和“鲁迅”视为一体。
  • B.文章直接写鲁迅,有一个抖掉烟灰的动作:“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那“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烟火(作者特意不写烟火的熄灭),正是鲁迅火红的生命的写照。
  • C.“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将花瓶和花一分为二,实际上是合二为一:家里鲁迅像下的万年青实指鲁迅,墓前的花瓶指的则是鲁迅这株万年青。
  • D.“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这里的“万年青”加上引号,除表示着重和引用外,还有双关的意思,即鲁迅依旧活着,鲁迅的精神永存。
19

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说万年青就是鲁迅先生,但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用意。以下哪项不含这一用意?

  • A.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 B.“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
  • C.“不怕的,最耐久!”
  • D.至于那花瓶呢?……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20

(一)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五题。

鲁迅先生记

(1)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子,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2)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3)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那楼下的卧室稍稍有一点暗,看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4)“这花,叫‘万年青’,永远这样尸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相距离着。

(5)“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在什么时候了。

(6)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播着。

(7)我还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8)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里,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9)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10)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11)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12)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了。

(13)我们在这边,只能写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文中第一次暗示鲁迅先生已经去世是哪句话?正确的一项是:

  • A.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
  • B.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 C.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
  • D.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
21

容易发生凌汛的地方,除了中国的黄河以外,还有:

  • A.伏尔加河
  • B.鄂毕河
  • C.多瑙河
  • D.密西西比河
22

导致非洲“肥年”与“瘦年”之别的原因主要是:

  • A.雨量之多寡
  • B.气温之高低
  • C.生长季之长短
  • D.土壤之肥沃度
23

下列机关中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是:

  • A.中共广东省委
  • B.重庆市政府
  • C.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
  • D.上海市静安区人民代表大会
28

著名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是采用________。

  • A.雷达制导系统
  • B.红外线制导系统
  • C.激光制导系统
  • D.机械制导系统
30

郭沫若赞誉文言小说________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A.《搜神记》
  • B.《唐人传奇》
  • C.《聊斋志异》
  • D.《封神演义》
31

苏轼曾赞誉大文豪________为“文起八代之衰”。

  • A.欧阳修
  • B.王安石
  • C.韩愈
  • D.柳宗元
32

“______”是王安石所作的诗句。

  •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C.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D.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3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从海湾那边返回。_________不由想起那唱着催眠曲的母亲,和她手里的摇篮。

  • A.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 B.皓月当空,风平浪静。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 C.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 D.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36

最早在经济学领域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是:

  • A.大卫·李嘉图
  • B.凯恩斯
  • C.亚当·斯密
  • D.配第
37

月球上阳光直接射不到的地方根本不可见,而地球上却可以,这是因为:

  • A.地球上空气分子和尘埃具有发散反射阳光的作用
  • B.地球上空气分子和尘埃具有吸收阳光辐射的作用
  • C.地球上大气中的水气分子具有吸收阳光辐射的作用
  • D.地球本身具有反射可见光的作用
38

下列不属于我同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是:

  • A.《女蜗补天》
  • B.《牛郎织女》
  • C.《梁山伯与祝英台》
  • D.《白蛇传》
39

关于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城内犯罪的,都适用我国刑法
  • B.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但是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停靠的国家不认为是犯罪的除外
  • C.我国刑法采用的是普遍管辖原则,即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只要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 D.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采用的是以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为辅的原则
40

下列人大代表的选举中实行间接选举的是:

  • A.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B.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C.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D.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人会代表
41

“开辟荆芥逐荷夷,千年始克复先基”,此诗记述的重大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 B.康熙帝统一台湾
  • C.刘铭传保卫台湾
  • D.刘永福坚守台湾
42

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把党中央的指示、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不能当“收发室”。    ——运用了借代手法,说明领导干部要考虑本单位实际情况,不能按上级指示简单地照抄照搬照转。
  • B.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明了美国对华友好政策的实质。
  • C.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取得胜利的感情。
  • D.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背肿,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人讲昏话。
43

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锚《途中早发》)
  •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44

下列有关文体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也称“叙”,文体的一种。跋,是书后的题词,体制有些像“后序”。
  • B.以言赠人的文章称为“赠序”,意在陈述作者为文的旨趣。
  • C.桃花潭诗并序、琵琶行并序中之序文,是为诗序。
  • D.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称呼并不统一,《春秋》是鲁国的史书。
45

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A.昨天我从你的车库里拿走的那件工具,没用,今天给你送回来了。
  • B.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在把稿酬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的仪式上说:“我以代表的身份在这里讲话,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已去世的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
  • C.诚然,家庭在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在对青少年正确对待“自我”的宣传教育上也负有重大责任。
  • D.记得我们认识她的时候,还只是七八岁的小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4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B.如此一批来自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人,在战乱之后来到弹丸之地香港,开始他们的白手起家的创业生涯。
  • C.凡是具有某种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利于生存斗争的个别特质的个体,都最有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D.张老先生家中藏书丰富,为了查找写论文的资料,我把他家中珍藏的古书几次借回家去详细翻阅。
4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记得,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过好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 B.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刻,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做好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 C.今天“十一”国庆节,我去北京旅游,竟与五年不见的小学同学在故宫萍水相逢,真是太让人欣喜了。
  • D.喜欢在洁白的墙上笔走龙蛇,写字题诗,竟成为我们中国入一种奇怪的积习和癖好,也不知此风起于何时,始作俑者为谁。
48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悲恸(极度悲哀) 整饬(整顿)文(文采)过饰非
  • B.疾(猛烈)风 自诩(夸耀) 言归于好(爱好)
  • C.罹(灾害)难挽(悼念)歌 功亏一篑(盛土的竹筐)
  • D.隽(言辞含蓄)永颀(长)长 放荡不羁(拘束)
49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李书记的一席话,使他改变了对青年人的片面看法,鼓起了工作的勇气。
  • B.就在离车站不远处,有一条小街,一个接一个摊子,摆出来的全是泊来品。
  • C.乐曲速度有如脉膊,忽快忽慢是不正常的,这是有病的表征。
  • D.来人不过五十多岁,但一脸的沧桑感,连眼角也明显松驰下来。
50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称(chèn)职 罢黜(chù)百家撷(xié)取 妍媸(cī)毕露
  • B.雌(cí)雄阖(hé)家欢乐蝙(biān)蝠 乳臭(chòu)未干
  • C.孺(rǔ)子澄(chéng)清问题 补给(jǐ) 杀一儆(jìng)百
  • D.谙(ān)习纤(xiān)维植物皱(zhòu)褶 扮演配角(j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