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27.5
- B.30
- C.50
- A.事故隐患
- B.重大危险源
- C.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
- A.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 B.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 C.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 A.迅速打开房门,快速冲出逃生
- B.尽量用衣物等封堵门缝,设法从窗户逃生或等待救援
- C.躲藏到壁橱中以避烟气
- A.属地为主
- B.公众动员
- C.分级响应
- A.气焊
- B.气割
- C.电焊
- A.“三同时”
- B.“四不放过”
- C.“五同时”
- A.就地卧倒,用手覆盖住脸部并翻滚压灭火焰
- B.跳入就近的水池
- C.奔跑
- A.闪点
- B.着火点
- C.燃点
- A.着火相反的方向
- B.人员多的方向
- C.安全出口的方向
- A.旋塞阀
- B.截止阀
- C.闸阀
- A.以人为中心
- B.以人为中心与以工作为中心相统一
- C.以完成任务的方式为中心
- A.电焊作业人员
- B.气焊作业的人员
- C.易燃易爆场所工作人员
- A.生产安全事故
- B.火灾、交通事故
- C.重大、特大事故
- A.自愿
- B.有义务
- C.没有义务
- A.锅炉作业
- B.金属焊接、切割
- C.锻造
- A.普通包扎法
- B.指压包扎法
- C.对破口处进行消毒
- A.劳动防护用品
- B.劳动防护用具
- C.安全防护工具
- A.易燃液体
- B.爆炸品
- C.剧毒化学品
- A.乙酸
- B.硼酸
- C.植物油
- A.二次爆炸
- B.爆炸感应
- C.气固两相流反应
- A.太阳镜
- B.头盔
- C.防护面罩
- A.潜藏着的祸患
- B.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 C.人、机、环境的危险性
- A.委托负责
- B.全面负责
- C.统一协调
- A.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 B.切断电源
- C.扑灭明火
- A.责令改正
- B.予以警告
- C.拒绝执行
- A.2000
- B.6000
- C.8000
- A.消除可燃物
- B.消除氧化剂
- C.消除着火源
- 29
-
发生火灾时()。
- A.不能随便开启门窗
- B.只能开门
- C.只能开窗
- A.安全生产程序
- B.安全生产人员
- C.安全生产条件
- A.专人保管
- B.一把手亲自负责
- C.双人收发、双人保管
- A.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
- B.主要负责人
- C.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 A.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 B.行政拘留
- C.警告并记过
- A.按安全警示标志操作
- B.7岁以下儿童可以独立使用电梯
- C.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得使用载人电梯运载货物
- A.中毒
- B.缺氧
- C.爆炸
- 36
-
发现燃气泄漏时不能()。
- A.触动电器开关或拨打电话
- B.关闭阀门
- C.打开门窗
- A.演练通报
- B.演练总结
- C.演练评价
- A.国家工作人员
- B.企业的主要领导
- C.企业的普通职工
- A.119、122、120
- B.119、120、122
- C.119、110、122
- A.心跳停止并有助骨骨折的
- B.触电后心跳停止的
- C.心肌梗塞病人
- A.遮挡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
- B.在安全出口处设置疏散标志
- C.当营业场所人数过多时,限制进入人数
- A.可以到加油站加油
- B.可以把车存在停车场
- C.不得随便停车
- A.半
- B.一
- C.两
- A.等于
- B.超过
- C.等于或者超过
- A.反应活性及其临界量
- B.爆炸性及其临界量
- C.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 A.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 B.用人单位
- C.工伤职工个人或其直系亲属自己负担
- A.危险废物
- B.工业废物
- C.污染防治
- 48
-
楼内失火第一时间应()。
- A.从疏散通道逃离
- B.乘坐电梯逃离
- C.在现场等待救援
- A.必要时
- B.定期
- C.不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