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周
- B.月
- C.半年
- A.短板效应
- B.蝴蝶效应
- C.海因里希法则
- A.绝缘手套
- B.绝缘靴
- C.绝缘手套、绝缘靴、绝缘工具和器材等
- A.安全员
- B.爆破工作领导人
- C.爆破技术人员
- A.10
- B.20
- C.30
- A.车站
- B.停车场
- C.排土线
- A.双人作业制
- B.单人作业制
- C.技术负责制
- A.尾矿湿式输送
- B.尾矿干式输送
- C.尾矿联合输送
- A.通行道路
- B.间隔
- C.安全距离
- A.矿体倾角5至30°
- B.矿体倾角30至55°
- C.矿体倾角大于55°
- A.200m
- B.300m
- C.400m
- A.本单位负责人
- B.安全生产监管人员
- C.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 A.15
- B.10
- C.5
- A.山谷型尾矿库
- B.傍山型尾矿库
- C.安全型尾矿库
- A.21,1
- B.20,0.5
- C.20,1
- A.4
- B.3
- C.2
- A.斜井、斜坡道与各中段连接处
- B.竖井与各中段的连接处
- C.天井、溜井、漏斗口
- A.10
- B.8
- C.5
- A.5至6
- B.8至10
- C.6至8
- A.在50年内
- B.在规定的期限内
- C.在矿井开采期间
- A.罐内人员
- B.掘进人员
- C.提升工
- A.处置方案
- B.临时方案
- C.专项预案
- A.空场
- B.充填
- C.崩落
- A.6
- B.3
- C.2
- A.应按规定考核合格方准上岗
- B.上岗应穿戴和使用防护用品、用具进行操作
- C.不需要熟练掌握触电急救方法
- A.创面不宜露,不宜包扎
- B.创面宜露,宜包扎
- C.创面宜露,不宜包扎
- A.企业主要负责人
- B.事故现场当事人
- C.事故现场指挥部
- A.0.6
- B.0.8
- C.1
- A.作业场所设备设施检测结果
- B.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 C.从业人员的工作经历
- A.爆炸物品购买证
- B.爆破方案许可
- C.爆炸物品运输证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节能环保、综合治理
-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低耗高效、综合治理
- A.调车时
- B.处理事故时
- C.正常生产时
- A.送电
- B.设置警戒线
- C.悬挂警告牌
- A.设计
- B.标准
- C.管理者要求
- A.横撑支柱法
- B.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 C.留矿法
- A.铲装作业
- B.爆破作业
- C.穿孔作业
- A.变化
- B.增大
- C.减低
- A.小
- B.相等
- C.大
- A.干式
- B.湿式
- C.高温
- A.1000至1500m,500至600m
- B.500至600m,500至600m
- C.500至800m,500至600m
- A.二
- B.一
- C.五
- A.应打开动力电源
- B.应切断水、气阀门
- C.设备未停稳,人员不应上下设备
- A.24小时
- B.3天
- C.7天
- A.劳动组织不合理
- B.照明不良
- C.劳动制度不合理
- A.事故发生的概率很大,每次后果不严重,风险也可能会很大
- B.事故发生的概率很小,风险一定就小
- C.单位时间内伤亡的人数是判断风险大小的唯一依据
- A.停止
- B.探水
- C.快速
- A.硫化热补法
- B.黑胶带
- C.黄胶带
- A.采空区的位置、数量、处理进度、方式
- B.人员行走的方向
- C.风流方向及人员安全撤离的路线和安全出口
- A.0.75
- B.0.5
- C.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