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扒、蹬、跳运行中的矿车(人车)、胶带
- B.行车时行人
- C.超员乘坐人车
- D.不带电放车
- E.没有跟车人行车
- A.入井前严禁喝酒
- B.检查随身物品,严禁穿化纤衣服,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
- C.携带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自救器等
- D.领取矿灯并检查矿灯是否完好
- E.携带其他作业需要的物品
- A.永久避难硐室
- B.临时避难硐室
- C.可移动式救生舱
- D.候车硐室
- A.粉尘(煤尘、岩尘、水泥尘等)
- B.化学物质(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物等)
- C.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潮湿等)
- D.生物因素(传染病、流行病等)
- A.爆源周围空气产生高温
- B.爆源周围空气产生高压
- C.生成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 D.形成爆炸冲击波
- A.湿式钻眼、水炮泥
- B.冲洗井壁巷帮
- C.净化风流
- D.爆破喷雾降尘
- E.装岩(煤)洒水
- A.硐室深度不得超过6m
- B.硐室入口宽度不得小于1.5m
- C.硐室内无瓦斯涌出
- D.硐室布置在岩层内
- E.设有甲烷传感器
- A.敲帮问顶人员要观察周围环境,严禁站在岩块下方或岩块滑落方向,并选好退路
- B.必须有监护人员,监护人员应站在敲帮问顶人员的侧后面,并保证退路畅通
- C.作业从支护完好的地点开始,由外向里、先顶后帮依次进行
- D.严禁与敲帮问顶作业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域
- A.检修硐室
- B.材料库
- C.井底车场
- D.使用带式输送机或液力耦合器的巷道
- E.主要绞车道
- A.煤层变湿、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
- B.水叫、顶板来压、片帮、淋水加大
- C.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钻孔喷水、底板涌水、煤壁溃水
- D.水色发浑、有臭味
- A.停止工作
- B.切断电源
- C.撤出人员
- D.进行处理
- E.坚守岗位继续作业
- A.背对空气颤动方向,俯卧倒地,面部贴在地面、水沟,避开冲击
- B.憋气暂停呼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人火焰
- C.用衣物盖住身体,减少肉体暴露面积,减少烧伤
- D.迅速戴好自救器撤离,防止中毒
- E.若巷道破坏严重、无法撤离时,到安全地点,躲避待救
- A.电缆外套
- B.风筒
- C.输送机胶带
- D.支护材料
- A.立即停止作业
- B.报告矿调度室
- C.发出警报
- D.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 E.在原因未查清、隐患未排除之前,不得进行任何采掘活动
- A.炮烟
- B.意外火灾
- C.煤炭自燃
- D.瓦斯煤尘爆炸
- A.水
- B.干粉灭火器
- C.沙子
- D.不导电的岩粉
- A.使用的进回风巷间的联络巷必须安设2道风门,其间距必须满足有关规定
- B.两道风门设置风门联锁装置,不能同时打开
- C.主要风门应设置风门开关传感器
- D.风门必须可靠,不准出现漏风现象
- A.合理布置巷道
- B.合理选择巷道断面形状和断面尺寸以及支护方式
- C.有足够的支护强度,加强支护维修
- D.坚持敲帮问顶制度
- A.切断电源
- B.设置警标,禁止人员进入
- C.设置栅栏
- D.向矿调度室汇报
- A.加强通风
- B.抽放瓦斯
- C.及时处理局部积聚的瓦斯
- D.加强瓦斯浓度和通风状况检查
- A.防爆门
- B.密闭墙
- C.风门
- D.风桥
- A.抽放瓦斯
- B.防止瓦斯积聚
- C.防止瓦斯引燃
- D.防止煤尘达到爆炸浓度
- A.局部通风机时开时停
- B.风筒严重漏风
- C.局部通风机产生循环风
- D.全风压供风量不足
- A.绝对瓦斯涌出量
- B.瓦斯含量
- C.相对瓦斯涌出量
- D.瓦斯涌出形式
- A.混合气体中瓦斯浓度范围5%~16%
- B.混合气体中氧气浓度大于12%
- C.高温点火源650~750℃
- A.掘进下山迎头
- B.掘进上山迎头
- C.回风大巷
- D.工作面上隅角
- A.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 B.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 C.全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 D.全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 28
-
()人员均容易引发事故。
- A.违章作业
- B.上班前喝酒
- C.安全意识不强
- D.未经培训
- A.供作业人员呼吸
- B.防止煤炭自然发火
- C.冲淡和排除有毒有害气体
- D.创造良好的气候条件
- E.提高井下的大气压力
- A.压风管
- B.开掘巷道
- C.打钻孔
- D.水管
- A.安全意识牢固
- B.法制观念强
- C.专业技术水平高
- D.工作作风好
- A.刺激性、有毒性
- B.可燃性
- C.致使瓦斯传感器催化剂“中毒”
- D.爆炸性
- 33
-
瓦斯的主要性质有()。
- A.窒息性
- B.扩散性
- C.可燃性
- D.爆炸性
- A.造成人员窒息、死亡
- B.发生瓦斯爆炸、燃烧
- C.破坏通风系统甚至发生风流逆转
- D.堵塞和破坏巷道、摧毁设备
- A.煤层埋藏深度
- B.煤层厚度
- C.煤层透气性
- D.煤层倾角
- A.水灾
- B.火灾
- C.瓦斯灾害
- D.粉尘危害
- 37
-
矿井瓦斯爆炸将导致()。
- A.温度升高
- B.产生高压气流
- C.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 A.操作者本人
- B.作业场所工作人员
- C.邻近其他作业场所工作人员
- 39
-
下列气体有毒的是()。
- A.一氧化碳
- B.硫化氢
- C.二氧化碳
- D.二氧化硫
- A.可爆性煤尘
- B.一氧化碳气体
- C.硫化氢气体
- D.二氧化碳气体
- A.0.5h
- B.1h
- C.1.5h
- D.2h
- A.取掉口具或鼻夹吸气
- B.坚持佩戴,脱离险区
- C.改用湿毛巾
- A.氧气由外界空气供给
- B.不能反复多次使用
- C.氧气由自救器本身供给
- D.只能用于外界空气中氧气浓度大于18%的环境中
- A.化学氧隔离式
- B.压缩氧隔离式
- C.过滤式
- A.使伤员仰卧,头稍低于心脏
- B.使伤员仰卧,头稍高于心脏
- C.使伤员侧卧
- D.使伤员俯卧
- A.仅为一氧化碳
- B.仅为二氧化碳
- C.仅为硫化氢
- D.为所有有毒有害气体
- 47
-
化学氧自救器()。
- A.可重复使用多次
- B.只能使用1次
- C.能重复使用3次
- A.仰卧压胸法
- B.俯卧压背法
- C.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
- D.心前区叩击术
- A.8~12
- B.16~20
- C.30~36
- A.1~3cm
- B.4~5cm
- C.5~10cm
- D.6~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