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眼镜验光员考试巩固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7

远视眼镜配镜的基本原则为()。

  • A.过矫要求矫正视力低于0.8
  • B.欠矫要求矫正视力低于0.8
  • C.最小度数最佳矫正视力
  • D.最大度数最佳矫正视力
28

大剂量长期使用氯喹可引起眼部()损害。

  • A.结膜和巩膜
  • B.角膜和视网膜
  • C.色素膜与泪膜
  • D.晶体前囊膜与玻璃体后界膜
29

对于初次配戴眼镜的成年人而言,处方原则为()。

  • A.无论远视、近视、散光均以低矫
  • B.远视一定要足矫
  • C.近视一定要足矫
  • D.散光一定要足矫
30

关于渗透压调节剂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起到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清洁作用
  • B.适应眼表环境的渗透压
  • C.适应眼表环境的酸碱度
  • D.洗涤和基础灭菌的作用
31

季铵类、有机汞类与双胍类是()的基本成分。

  • A.消毒剂
  • B.清洁剂
  • C.缓冲剂
  • D.渗透压调节剂
32

角膜接触镜诊断性试戴片的管理不正确的是()。

  • A.试戴片盒必须每日加热消毒
  • B.试戴片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 C.试戴片在使用50次以上后必须更换
  • D.试戴片沉淀物较多时必须更换
33

右眼内斜视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右眼-15°
  • B.右眼+15°
  • C.右/左眼-15°
  • D.左/右眼-15°
34

关于视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外侧膝状体是视路的一部分
  • B.视神经是视路中唯一的神经组织
  • C.视交叉是视路的起点
  • D.视放射是视路的终点
35

-5.0DS以上度数的近视眼镜正确的配戴方法是()。

  • A.视远物戴,视近物不戴
  • B.视远物戴镜,视近物眼镜小于视远度数1.0~1.50DS
  • C.视远物及视近物均不戴
  • D.视近物戴镜,视远物不戴镜
36

双眼平衡偏差症状类似轻度()。

  • A.近视
  • B.远视
  • C.老视
  • D.屈光参差
37

下列不能使用球性软镜矫正的情况是()。

  • A.-4.50DS/-1.00DC×1700
  • B.-4.50DS/-1.75DC×1700
  • C.-2.50DS/-0.75DC×1700
  • D.-3.75DS/-1.00DC×1700
38

下面()不是影响视力矫正的内科疾病。

  • A.动脉硬化
  • B.糖尿病
  • C.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 D.急性肾小球肾炎
39

眼位正常者双眼远用瞳距的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右眼角膜内缘与左眼角膜外缘的距离
  • B.右眼角膜内缘与左眼角膜内缘的距离
  • C.右眼瞳孔内缘与左眼角膜外缘的距离
  • D.右眼瞳孔外缘与左眼瞳孔外缘的距离
40

配矫正镜后出现畸变最常见的屈光不正是()。

  • A.散光
  • B.轻度近视
  • C.轻度远视
  • D.老视
41

视力表上的视标虽大小不同,但人眼在各视标设计的相应距离观察其在眼内所成的像大小相同,其原理是()。

  • A.像与结点的距离不变
  • B.物与主点的距离不变
  • C.对所视物体如果视角相同则视网膜成像大小也相同
  • D.视角随距改变可自行调整
42

交叉柱镜的镜柄装在()。

  • A.与正柱镜轴向垂直
  • B.与负柱镜轴向垂直
  • C.与正柱镜轴向成135°夹角,与负柱镜轴向成45°夹角
  • D.两镜片轴中间与两轴分别成45°方位
43

真性近视的配镜原则是()。

  • A.欠矫
  • B.过矫
  • C.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
  • D.最佳视力的最高度数
44

下面()不是影响视力矫正的外科疾病。

  • A.颅脑肿瘤
  • B.颅脑损伤
  • C.糖尿病
  • D.颅脑血管畸形出血
45

按照制造材料的不同,角膜接触镜可分为()两大类。

  • A.离子性和非离子性
  • B.极性和非极性
  • C.疏水性与亲水性
  • D.硬性和软性
47

  • A.+3.0DC×180
  • B.-3.0DC×180
  • C.-3.0DC×90
  • D.+3.0DC×90
48

有关角膜接触镜诊断性试戴片的更换,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化变形的镜片不影响观察配适
  • B.一般诊断性试戴片在使用20~30次后必须更换
  • C.若镜片沉淀物较多,可以清洗后继续使用
  • D.镜片有破损必须及时更换
50

下面对于屈光不正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 A.正视化现象
  • B.眼轴过长
  • C.晶状体位置移位
  • D.恒定性外斜视
51

下列选项中,关于职业道德与人的事业成功的关系的正确论述是()。

  • A.职业道德是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 B.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人肯定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
  • C.缺乏职业道德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的成功
  • D.人的事业成功与否与职业道德无关
53

下列()不是渗透压调节剂的作用。

  • A.控制护理液的离子浓度
  • B.适应眼表环境的渗透压
  • C.维持角膜接触镜的参数稳定
  • D.避免护理液对眼表造成刺激的作用
54

双眼()偏差症状类似轻度屈光参差。

  • A.立体视
  • B.色觉
  • C.平衡
  • D.集合
55

下面()可以引起戴角膜接触镜时不适感。

  • A.镜片被毒性强大的病原微生物污染
  • B.镜片含水量过高
  • C.镜片使用多功能护理液清洗
  • D.戴镜时使用舒适液
56

关于白内障手术说法错误的是()。

  • A.晶体成熟期可以手术
  • B.必须要到无光感时才可以手术
  • C.矫正视力低于0.3时可以考虑手术
  • D.白内障过熟期可以考虑手术
57

-3.0DS以下度数的近视眼镜正确的配戴方法是()。

  • A.视远物时经常配戴,视近物时可以不戴
  • B.视远物及视近物均不戴
  • C.视远物及视近物均戴
  • D.视近物戴镜,视远物不戴镜
59

关于角膜接触镜与框架眼镜进行顶点焦度换算,说法错误的是()。

  • A.近视镜片度数增加,远视镜片度数降低
  • B.由于接触镜的后顶点与框架眼镜的后顶点位置不同
  • C.屈光度数超过4.00D需要进行焦度换算
  • D.近视镜片度数降低,远视镜片度数增加
60

由一点发出的光束是()。

  • A.像散光束
  • B.平行光束
  • C.会聚光束
  • D.发散光束
62

分数表示法进行视力表的视力记录时,作为分母的是()。

  • A.被测者实际测试距离
  • B.测视者所在的位置距离视力表的距离
  • C.视力表测试标准距离
  • D.在美国是ft为单位,临床测试距离为10ft
63

近视眼玻璃体混浊时可以出现()。

  • A.虹视
  • B.夜盲
  • C.飞蚊症
  • D.复视
64

调节范围与()无关。

  • A.调节灵活度
  • B.调节远点
  • C.调节近点
  • D.静态屈光状态
65

角膜的组织学特点是()。

  • A.有血管、不透明
  • B.无血管、部分透明
  • C.无血管、透明
  • D.有血管但是可以透光
66

当检影越接近中和点时,反射光的亮度为()。

  • A.明暗交替
  • B.越暗
  • C.越亮
  • D.先暗后亮
67

下列关于E字表说法正确的是()。

  • A.E字表的每条边线与线间的宽度均为5分视角
  • B.E字表的边线为5分视角,线宽为4分视角
  • C.E字的高度为5分视角
  • D.测量E字表为测量分开两点的最小可分视力
68

下面全部属于视路结构的是()。

  • A.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
  • B.动眼神经、视神经、三叉神经、滑车神经
  • C.视神经、滑车神经、视交叉、视放射
  • D.视神经、视交叉、视放射、视束、外侧膝状体
69

下面属于镜片箱中的试镜片的有()。

  • A.反射光片
  • B.红色滤光片
  • C.阶梯三棱镜
  • D.对比敏感度测试镜片
70

眼球壁的外层是()。

  • A.虹膜
  • B.葡萄膜
  • C.角膜和巩膜
  • D.视网膜
71

薄如云雾状混浊的角膜瘢痕是()。

  • A.角膜白斑
  • B.角膜斑翳
  • C.角膜囊肿
  • D.角膜云翳
72

晚期青光眼的视野缺损可能表现为()。

  • A.鼻侧阶梯
  • B.弓形暗点
  • C.生理盲点扩大
  • D.管状视野
73

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治疗目的不包括()。

  • A.矫正代偿头位
  • B.根治眼震
  • C.转变眼位
  • D.提高视力
74

对待职业和岗位,()并不是爱岗敬业所要求的。

  • A.树立职业理想
  • B.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 C.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 D.一职定终身,不改行
75

用于制造镜架的材料大致可分为()。

  • A.金属、非金属、天然材料
  • B.热固性、非热固性、天然材料
  • C.丙烯类、甲基类、碳酸酯类
  • D.钛类、合金类
76

下列说法符合光的波动理论的是()。

  • A.点光源通过一个光学系统折射的像为一个点
  • B.点光源只能通过球面透镜后才可成像为一个点
  • C.点光源通过光学系统折射的像将成为一个衍射斑
  • D.光线通过瞳孔在视网膜上成像为一个点
77

眼镜处方书写中OD代表的意思是()。

  • A.右眼
  • B.左眼
  • C.裸眼视力
  • D.瞳距
79

光影()是所有负透镜都有的特征。

  • A.不动
  • B.剪动
  • C.逆动
  • D.顺动
80

多基因遗传眼病包括()。

  • A.单纯性近视
  • B.高度近视
  • C.白化病
  • D.先天性视神经萎缩
81

晶状体的实质由()组成。

  • A.晶状体纤维
  • B.胶原纤维
  • C.弹力纤维
  • D.纤维素蛋白
82

影响角膜接触镜验配的泪器疾病不包括()。

  • A.泪腺色素痣
  • B.急性泪囊炎
  • C.慢性泪囊炎
  • D.泪液质量不良
83

初戴SCL眼部轻度充血的处理正确的是()。

  • A.可以继续配戴,几天后可消失
  • B.更换护理液
  • C.点用抗生素滴眼液
  • D.更换镜片
84

7岁内的儿童首次配镜要求()。

  • A.按小瞳下检影的度数直接处方
  • B.必须阿托品散瞳
  • C.可以托品卡胺散瞳
  • D.按电脑的结果直接处方
85

显斜视以()最常见。

  • A.共同性斜视
  • B.麻痹性斜视
  • C.先天性斜视
  • D.特殊性斜视
86

下列选项中()是很强的氧化剂。

  • A.氯化钠
  • B.氯化镁
  • C.双氧水
  • D.无水磷酸钠
88

与角膜接触镜镜片的透氧性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 A.镜片的折射率
  • B.镜片的湿润性
  • C.镜片的Dk值
  • D.镜片的弹性模量
89

Dk值是指()。

  • A.材料对氧气的弥散能力
  • B.镜片在活体眼上的实际透氧性
  • C.氧通过一定厚度特定镜片的实际速率
  • D.角膜接触镜镜片材料在单位时间内允许氧气透过的能力
90

球镜的光心处棱镜度为()。

  • A.<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0c/94287112e601dc2e939dfcb6b4c2df.png" width="30" height="22"/>
  • B.<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39/47f950431f88b480561e46add197e3.png" width="29" height="23"/>
  • C.<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12/06054ed1e132e581771347a205b957.png" width="28" height="24"/>
  • D.<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a8/0ae961c263d40e116ad7e9e3f01d65.png" width="26" height="24"/>
93

垂直于主棱的切面称为()。

  • A.主切面
  • B.侧切面
  • C.屈光面
  • D.底顶面
94

不太适合配戴角膜接触镜的职业是()。

  • A.教师
  • B.汽车修理工
  • C.演员
  • D.医生
95

关于薄球面透镜的棱镜效应的说法不合适的是()。

  • A.正球面镜可以看作是由多块基底相对的三棱镜组成
  • B.负球面透镜光心代表产生棱镜效应的底
  • C.人眼的视轴恰好通过镜片光心时无棱镜效应
  • D.当眼的视轴与镜片光心有偏位时就会产生棱镜效应
96

大剂量服用()可使眼部逐渐形成白内障。

  • A.糖皮质激素
  • B.氯喹
  • C.奎宁
  • D.氯丙嗪
97

对于成年人屈光参差的矫正方法下列说法不合适的是()。

  • A.无自觉症状、视物又无困难且有双眼视者可不配镜
  • B.如有交替视力可采用交替注视的方法不予配镜
  • C.老年人如有症状,全矫配镜又难适应可进行低矫后配镜,但近点须相等
  • D.屈光参差过高者以及大角度斜视病人可以配角膜接触镜
98

老视眼属于人眼()改变。

  • A.生理性
  • B.病理性
  • C.屈光不正性
  • D.眼轴轴性
99

下面全部是视力逐渐下降的眼部疾病为()。

  • A.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药物中毒
  • B.视神经炎、假酒中毒、眼底出血
  • C.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黄斑出血
  • D.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黄斑变性、开角型青光眼
100

电脑验光仪几次测试结果出现偏差较大时,处理方法为()。

  • A.需重复测量,选择三次最接近值
  • B.选择最大值
  • C.选择最小值
  • D.选择前三次测量值最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