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A.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未取得相应特种作业人员证书,上岗作业的。
- B.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 C.未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的。
- D.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特种设备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 A.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单位全体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节能教育和培训。
- B.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节能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知识。
- C.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
- D.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应当服从领导指挥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
- A.《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申请表》。
- B.身份证明、照片
- C.学历证明
- D.单位证明
- A.钢丝绳太长
- B.直径小于原直径的90%
- C.使用一年以上
- D.单丝磨损40%
- A.补偿链
- B.补偿绳
- C.补偿缆
- D.补偿圈
- A.动作过程弹性
- B.动作过程刚性
- C.冲击小
- D.制停距离较长
- A.曳引
- B.导向
- C.门、轿厢、重量平衡
- D.电力拖动
- A.考试和审核发证
- B.培训、考试和审核发证
- C.考试和发证
- D.发证
- A.监督检查
- B.检验检测
- C.安全监察
- D.鉴定结论
- A.动作过程弹性
- B.动作过程刚性
- C.冲击小
- D.制停距离小
- A.指定
- B.批准
- C.许可
- D.同意
- A.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
- B.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 C.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 D.4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
- A.各级政府
- B.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
- C.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
-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 A.不符合安全性能要求的
- B.不符合能效指标的
- C.劣质的
- D.不符合安全性能要求和能效指标的
- A.20天
- B.3个月
- C.2个月
- D.1个月
- A.各级人民政府
- B.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
- C.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
- 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A.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 B.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
- C.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
-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 A.《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大纲》
- B.《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
- C.《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
- D.《安全生产法》
- A.3年内不得申请考试
- B.应当重新申请考试
- C.应当重新报名
- D.1年内不得申请考试
- A.作业人员证
- B.管理人员证
- C.检测人员证
- D.相应资格
- A.15日内
- B.15个工作日内
- C.立即
- D.5个工作日
- A.1m/s
- B.115%v
- C.140%v
- D.0.8m/s
- A.经济处罚
- B.法律处罚
- C.行政处罚
- D.纪律处分
- 25
-
《特种设备安全法》所称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锅炉、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适用本法的其他特种设备。
- A.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
- B.有危险性
- C.在重要地点使用
- D.重要的
- A.乘客电梯
- B.载货电梯
- C.住宅电梯
- D.曳引电梯
- A.300N
- B.400N
- C.500N
- D.600N
- A.原地不动
- B.驶回基站
- C.开到顶层端站
- D.开到底层端站
- 29
-
电梯事故多发生在()。
- A.轿厢内
- B.井道地坑
- C.门区
- D.机房控制柜
- A.有机玻璃
- B.玻璃
- C.A+B
- D.金属
- A.先进后出
- B.先出后进
- C.同时进出
- D.最后进出
- A.1
- B.1.5
- C.2
- D.2.5
- A.1500
- B.750
- C.920
- D.1000
- A.制导行程
- B.顶层高度
- C.减速距离
- D.地坎间距
- A.变频拖动
- B.微机信号控制
- C.检修速度0.63m/s
- D.微机集选控制
- A.上限位
- B.下限位
- C.极限
- D.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