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按摩师理论知识试卷(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4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 D.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 E.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25

( )不属于保健按摩师文明服务。

  • A.举止大方
  • B.待人热情
  • C.善解人意
  • D.同行相仇
26

关于手法补泻哪句陈述是错误的?( )

  • A.左转为补,直推为泻
  • B.推上为泻,推下为补
  • C.短者为泻,长者为补
  • D.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27

器官是由 ( )的结构单位。

  • A.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生理功能
  • B.一定形态结构的能行使一定生理功能
  • C.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能行使一定生理功能
  • D.多种组织构成的,具一定细胞数量,能行使一定生理功能
29

按法要求用力( )稳而持续。

  • A.由轻到重再到轻
  • B.由轻到重
  • C.轻到重再加重
  • D.由重到轻
30

下列不属于膈反射区的适应症是( )。

  • A.胸闷
  • B.呃逆
  • C.咳嗽
  • D.呕吐
32

屈膝,在( )两侧凹陷处,取膝眼穴。

  • A.髌韧带
  • B.项韧带
  • C.左侧副韧带
  • D.右侧副韧带
33

选择合适的用话,补充对话。( )——what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ssage?——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It has history of more than two thousands years
  • B.It has history of one hundred
  • C.Once a day,10 times a course
  • D.10 dollars
34

肱骨上端( )构成肱骨。

  • A.肱骨外科颈和肱骨下端
  • B.肱骨体和肱骨下端
  • C.肱骨外科颈和肱骨内外侧髁
  • D.肱骨体和肱骨内外上髁
36

常可配合掐揉二扇门,发汗解表力强的是

  • A.开天门
  • B.推坎官
  • C.拿肩井
  • D.拿风池
  • E.揉耳后高骨
37

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 A.心
  • B.肺
  • C.脾
  • D.肝
  • E.肾
38

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多用于治疗结束手法是

  • A.开天门
  • B.推坎官
  • C.拿肩井
  • D.拿风池
  • E.揉耳后高骨
39

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 A.心
  • B.肺
  • C.脾
  • D.肝
  • E.肾
40

治疗伤食泻的推拿处方是

  • A.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 B.(清)补脾经、清大肠、退六腑 揉中脘、揉板门、运八卦、摩腹 揉龟尾
  • C.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揉天枢、清天河水
  • D.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推上七节骨 捏脊 揉龟尾
  • E.补脾经、补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按揉百会
41

治疗脾虚泻的推拿处方是

  • A.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 B.(清)补脾经、清大肠、退六腑 揉中脘、揉板门、运八卦、摩腹 揉龟尾
  • C.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揉天枢、清天河水
  • D.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推上七节骨 捏脊 揉龟尾
  • E.补脾经、补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按揉百会
43

咳嗽,痰白质稀,恶寒晃汗,头身疼痛

  • A.风寒咳嗽
  • B.风热咳嗽
  • C.痰湿咳嗽
  • D.气虚咳嗽
  • E.阴虚咳嗽
47

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 A.心
  • B.肺
  • C.脾
  • D.肝
  • E.肾
48

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 A.心
  • B.肺
  • C.脾
  • D.肝
  • E.肾
49

按揉足三里常配合推上七节骨、补大肠治疗

  • A.便秘
  • B.腹胀
  • C.呕吐
  • D.腹泻
  • E.咳嗽
50

肝脾不和治疗宜

  • A.益火补土法
  • B.金水相生法
  • C.抑木扶土法
  • D.培土制水法
  • E.泻南补北法
51

按揉天枢常配合推下七节骨 清大肠治疗

  • A.便秘
  • B.腹胀
  • C.呕吐
  • D.腹泻
  • E.咳嗽
52

肺阴虚导致肾阴虚治疗宜

  • A.益火补土法
  • B.金水相生法
  • C.抑木扶土法
  • D.培土制水法
  • E.泻南补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