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压力性尿失禁
- 7
-
孕前保健
- 8
-
智能
- 9
-
BMI
- 10
-
少女妊娠
- 11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12
-
活产儿
- 13
-
“三网”监测
- 14
-
孕产妇死亡
- 15
-
益生菌
- 17
-
妊娠性龈炎
- 18
-
遗传咨询
- 19
-
5岁以下儿童死亡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青春期功血多为排卵型功血
- B.青春期功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为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发育不完善
- C.青春期功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在月经期仍表现为增殖期内膜
- D.青春期功血的治疗主要为促排卵治疗
- A.女性年龄<18岁
- B.女性年龄>35岁
- C.吸烟
- D.心功能I级
- A.觅食发射
- B.吸吮发射
- C.克氏征
- D.巴彬斯基征
- A.相关妇女儿童常见疾病诊治
- B.助产技术服务
- C.新生儿危重症诊疗
- D.辅助生殖技术服务
- A.7岁以下儿童保健工作调查表
- B.5岁以下儿童保健工作调查表
- C.流动人口儿童与孕产妇健康状况调查表
- D.爱婴医院工作情况调查表
- 33
-
|经期卫生指导包括()
- A.清洁外阴
- B.劳逸结合
- C.情绪调节
- D.饮食营养
- A.易引起DIC
- B.易引起失血性休克
- C.易引起官腔粘连
- D.易引起人流综合征
- 35
-
气管异物的表现包括()
- A.刺激性呛咳
- B.气急
- C.声嘶
- D.面色苍白
- A.钙
- B.铁
- C.锌
- D.镁
- A.进食训练
- B.Vojta法
- C.构音障碍训练
- D.语言发育迟缓训练
- A.1月龄第1剂 ;3月龄第2剂;6月龄第3剂
- B.出生时第1剂;1月龄第2剂; 6月龄第3剂
- C.1月龄第1剂;6月龄第2剂;1岁时第3剂
- D.出生时第1剂;2月龄第2剂;3月龄第3剂
- A.孕早期用药不当可致胎儿畸形
- B.孕中期器官功能发育快用药应谨慎
- C.孕晚期用药不当有时会影响胎儿和生后健康
- D.孕期用药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常大于疾病本身对胎儿的影响
- A.土壤污染
- B.水源污染
- C.空气污染
- D.食品污染
- A.多发于恒牙发生在乳牙者甚少、程度较轻
- B.对摩擦的耐受性差对酸的抵抗力也差
- C.氟牙症白垩色斑块呈散在的云雾状边界不明确
- D.氟牙症患者有在高氟区的生活史
- A.如果夫妇婚后不准备避孕应进行孕前指导
- B.经济困难居住拥挤不属于不利于妊娠的心理社会因素
- C.受孕应在夫妇双方身心健康良好的情况下进行
- D.如有长期接触对胎儿有毒有害物质的病史暂不适合妊娠
- A.产褥期抑郁症
- B.妊娠合并糖尿病
- C.妊娠合并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
- D.妊娠期甲状腺危象
- A.多次分娩史
- B.未育
- C.曾患肝疾病
- D.慢性肾炎
- A.喷乳反射
- B.觅食反射
- C.吸吮反射
- D.吞咽反射
- A.高能量、高蛋白的乳类营养
- B.定期全面的健康检查
- C.促进情感、感知觉的发育
- D.以上均是
- A.VitB
- B.钾
- C.胡萝卜素
- D.膳食纤维
- A.7天内
- B.28天内
- C.30天内
- D.42天内
- A.性发育迟缓及原发闭经
- B.青春期周期性腹痛
- C.渐进性腹部包块
- D.便秘
- A.10%、20%、50%
- B.20%、20%、40%
- C.15%、35%、50%
- D.30%、20%、60%
- A.维持和改善肌力
- B.防止肌肉萎缩
- C.维持和改善正常的姿势
- D.维持和改善运动功能
- A.胎动计数
- B.胎儿电子监护
- C.催产素激惹试验
- D.尿雌三醇测定
- A.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 B.降低母婴发病率及远期致残率
- C.提高人口素质
- D.以上都不对
- A.经济困难居住拥挤不属于不利于妊娠的心理社会因素
- B.如果夫妇婚后不准备避孕应向双方进行孕前指导
- C.受孕应在夫妇双方身心健康良好的情况下进行
- D.如有长期接触对胎儿有毒有害物质的历史暂不适合妊娠
- 55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 B.氯米芬兴奋试验停药第一日测FSH大于12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降低
- C.FSI-f<40U/L且E2>10-20pg,m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 D.闭经患者中孕激素试验阴性需进一步行雌、孕激素序贯试验
- A.横位
- B.妊娠合并心脏病
- C.头位
- D.重度子痫前期
- A.由任一家医疗机构承担
- B.由县(市、区)任一家妇幼保健机构承担
- C.由具有助产技术服务资质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承担
- D.由居住地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