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 B.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相关规章制度。
- C.负责对本辖区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进行监测、报告、分析
- D.负责协调辖区内疑难危重病人的转诊和救治。
- A.妊娠16-24周超声筛查胎儿畸形
- B.妊娠16-20周检测血清铁,及时发现及纠正妊娠期缺铁性贫血
- C.妊娠16-20周知情选择进行唐氏综合症筛查
- D.妊娠24-28周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
- A.《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 C.《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 D.《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 A.0.5
- B.1
- C.1.5
- D.2
- A.合理营养,控制饮食
- B.接种风疹、乙肝、流感等疫苗
- C.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
- D.对于有高遗传风险的夫妇,建议避免生育
- A.各省卫生厅
- B.各级医疗保健机构
- C.卫生部
- D.国家妇幼保健协会
- A.苯
- B.铅
- C.碘
- D.孕产妇保健工作管理办法
- A.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达到80%以上
- B.孕产妇艾滋和梅病检查率达到80%
- C.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疾病患病率
- D.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疫病接种率达95%以上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试行)
- A.健康教育与咨询
- B.健康状况检查
- C.健康指导
- D.孕前保健宣传
- A.乳腺癌、宫颈癌
- B.艾滋病、梅毒
- C.卵巢癌、子宫肌瘤
- D.乙肝、性病
- A.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
- B.提高婚前检查率
- C.规范孕前咨询
- D.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
- A.50%
- B.60%
- C.70%
- D.80%
- A.《食品安全法》
- B.《母婴保健法》
- C.《传染病防治法》
- D.《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
- A.儿童优先
- B.母亲优先
- C.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 D.妇女儿童健康
- A.90%
- B.80%
- C.60%
- D.50%
- A.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女童接受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
- B.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
- C.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A.依法保护原则
- B.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 C.儿童参与原则
- D.地区均衡发展原则
- A.简化、规范登记程序
- B.完善出生登记相关制度和政策
- C.加强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
- D.登记儿童出生信息须征得家长同意
- A.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保障儿童获得有效监护。
- B.加强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 C.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 D.依法保护儿童合法权益。
- A.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保障制度。
- B.建立16周岁以下流浪儿童登记制度。
- C.加强儿童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 D.强化城乡社区儿童服务功能。
- A.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对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
- B.推行绿色上网软件,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和治理
- C.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 D.家庭和学校加强对儿童上网的引导
- A.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保障儿童获得有效监护。
- B.中小学生普遍接受法制教育,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 C.依法保护儿童合法财产权益。
- D.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4周岁儿童)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
- A.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
- B.各级妇儿工委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
- C.各级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相关机构及有关部门要向上级统计部门报送年度监测数据,向上级妇儿工委提交中期和终期评估报告。
- D.建立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制度,规范和完善与儿童生存、发展有关的统计指标和分性别统计指标,将其纳入国家和部门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
- A.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 B.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
- C.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
- D.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
- A.50%
- B.60%
- C.70%
- D.80%
- A.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 B.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 C.坚持16周岁以上儿童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原则
- D.对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别关押
- 27
-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 B.妇女占全国人口的半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 C.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男女平等,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D.以上都正确。
- A.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社会环境、儿童与福利
- B.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权利、儿童与发展、儿童与社会环境、儿童与福利
- C.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权利、儿童与社会环境、儿童与福利
- D.儿童与发展、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儿童与福利
- A.第一产业
- B.第二产业
- C.第三产业
- D.科技产业
- A.扩大妇女就业渠道。促进女大学生充分就业。为就业困难妇女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改善妇女就业结构。全面落实男女同工同酬。
- B.保障女职工职业卫生安全。保障女职工劳动权益。
- C.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提高农村妇女经济收入。加大对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
- D.以上都是
- A.90%
- B.85%
- C.80%
- D.75%
- A.创新和完善扫盲工作机制。
- B.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扫除女性青壮年文盲工作力度。
- C.强制参加扫盲学习。
- D.通过组织补偿学习,深化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巩固发展扫盲成果。
- A.25%
- B.30%
- C.35%
- D.40%
- A.居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保持在50%左右。
- B.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达到30%以上。
- C.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例达到10%以上
- D.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领导班子中有2名以上女干部,并逐步增加。
- A.20%
- B.30%
- C.40%
- D.50%
- A.90%80%
- B.80%70%
- C.80%90%
- D.70%80%
- A.60%
- B.70%
- C.80%
- D.90%
- A.3名
- B.4名
- C.5名
- D.6名
- A.7日
- B.15日
- C.30日
- D.60日3
- A.7日
- B.15日
- C.30日
- D.60日
- A.有不满半周岁婴儿的哺乳妇女
- B.有不满1周岁婴儿的哺乳妇女
- C.有不满2周岁婴儿的哺乳妇女
- D.任何哺乳妇女
- A.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卡),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 B.为孕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与咨询;
- C.提供避孕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
- D.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幼儿早期教育;
- A.在传染期内的乙型肝炎;
- B.在发病期内的有关精神病;
- C.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
- D.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的其他疾病。
- A.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 B.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 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 D.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备案
- A.公民可以申请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
- B.医疗保健机构不可申请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
- C.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结果具备法律效力
- D.县以上地方政府可以设立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组织
- A.除医学上确有需要外,严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
- B.医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提出医学意见,当事人必须无条件执行
- C.医师依法施行终止妊娠手术或者结扎手术需经当事人同意并签署意见
- D.有产妇死亡及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中国九十年代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 A.1年
- B.2年
- C.3年
- D.4年
- A.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控制出生人口素质
- B.控制人口数量
- C.母亲安全,儿童优先
- D.加强妇幼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