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清点人数,检查学习用具、着装和器材及安全措施,进行动作练习时,还应组织活动身体。
- B.宣布课目、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并根据训练内容、气候和受训者情况,有针对性提出训练要求
- C.检查与学习前课知识技能,巩固已学成果。
- D.对上次的训练教育成果进行表彰。
- A.保护人员连续拉动安全绳1次,发出撤离收绳信号,保护人员缓缓收绳。
- B.救援人员到达狭窄通道转弯处时,拉动安全绳1次,发出停止收绳信号,保护人员停止收绳。然后救援人员继续匍匐前进,通过转弯处后连续拉动安全绳2次发出撤离收绳信号,保护人员缓缓收绳。
- C.当救援人员通过狭窄通道到达出口,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
- D.保护人员连续拉动安全绳2次,发出撤离收绳信号,保护人员缓缓收绳。
- A.神经性毒剂
- B.糜烂性毒剂
- C.全身中毒性毒剂
- D.窒息性毒剂
- E.腐蚀性毒剂
- A.火场上必须正确使用通信器材,灵活选择联络方式,确保火场通信畅通;
- B.使用通信导向绳时,绳索释放不宜太长,拐角转弯不能过多;
- C.易燃易爆场所,严禁使用非防爆型通信器材;
- D.在地下建筑等信号盲区,必须使用有效的通信器材。
- A.二级普通消防站建筑面积指标为1600m2~2700m2
- B.一级普通消防站车库使用面积指标为540m2~720m2
- C.特勤消防站通信室使用面积指标为40m2
- D.二级普通消防站体能训练室使用面积指标为50-100m2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A.专用洗消车
- B.洗消帐篷
- C.消防水罐车
- D.环卫洒水车
- E.民用喷雾器
- A.迅速清除现场障碍,确保现场拥有一个急救平台和供救援车辆出入的通道
- B.立即疏散建筑结构受到影响,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内人员
- C.协助供水、供电、供气部门切断倒塌建筑的水、电、气供应
- D.对现场有可能再次发生倒塌的建筑物要采取加固或事先拆除等措施
- E.使用开花或喷雾水枪扑灭事故次生火灾
- A.泵浦消防车
- B.干粉消防车
- C.泡沫—干粉联用消防车
- D.水罐消防车
- A.毒害
- B.稳定
- C.刺激
- D.放射
- E.腐蚀
- A.抵近火焰
- B.化学危害
- C.火灾现场
- D.重大救援
- A.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 B.面积超过1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 C.高层建筑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 D.高层民用建筑的超过10米的走廊
- A.合成橡胶
- B.木材
- C.汽油
- D.钾
- E.建筑物
- 14
-
训练计划一般分为()
- A.综合计划
- B.假想计划
- C.专项计划
- D.特殊计划
- A.及格4分45秒
- B.及格5分钟
- C.良好4分15秒
- D.良好4分30秒
- E.优秀3分45秒
- F.优秀4分钟
- A.墙体、梁、楼板产生了裂缝
- B.墙体、梁、柱发生了倾斜或倒塌
- C.墙体、顶板表面严重脱落
- D.梁、柱产生了扭曲、变形
- A.若发生泄漏的是易燃易爆物品,要加强对事故现场火源的控制;若发生泄漏的是有毒有害物质,所有救援人员要根据侦检情况,加强个人防护。
- B.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救援人员应首先携带轻便的破拆、救生、起重等装备,赶往事发现场投入救援。
- C.易燃、易爆或毒害性气体发生泄漏,救援车辆到场后应停靠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尽量避开地势低洼处。
- D.处置隧道交通事故,一般作战时间都比较长,应有后备力量,并定时组织参战人员轮换。
- E.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尽快解除警戒,恢复交通。
- A.建筑倒塌、交通事故等现场破拆作业
- B.包括机动液压泵、手动液压泵、液压剪切器、液压扩张器、液压剪扩器、液压撑顶器等
- C.性能符合《液压破拆工具通用技术条件》GB/T17906的要求
- D.特勤消防站应配备1套
- A.堵塞管道
- B.容器
- C.油罐车
- D.油槽车
- A.备勤室
- B.餐厅
- C.通信室
- D.体能训练室
- A.放射性污染
- B.核放射事故
- C.军事毒剂
- D.生化组合毒剂
- 22
-
攻防并举的概念是()。
- A.在火场部署进攻的同时,必须加强指战员个人防护。
- B.在确定进攻阵地时,要考虑阵地的安全性。
- C.整个灭火过程都要防止灾情突变。
- D.在灭火进攻中,确定主攻阵地,确定防御阵地。
- 23
-
训练成绩的四级制为()
- A.优秀
- B.良好
- C.及格
- D.不及格
- A.执勤器材库
- B.被装营具库
- C.训练器材库
- D.呼吸器充气室
- 25
-
军事毒剂包括()。
- A.芥子气
- B.沙林
- C.氢氰酸
- D.路易斯气
- A.演习
- B.竞赛
- C.集训
- D.其他专项训练活动
- A.图书阅览室
- B.会议室
- C.俱乐部
- D.公众消防宣传教育用房
- A.无火花工具用于密封油罐车、液罐车及储罐裂缝。工作压力不小于0.15MP
- B.,有圆锥形和楔形两种
- C.电磁式堵漏工具用于各种罐体和管道表面点状、线状泄漏的堵漏作业
- D.动隔膜抽吸泵用于吸附、输转各种液体
- E.防爆输转泵用于输转有毒、有害液体
- A.水
- B.干粉灭火器
- C.二氧化碳灭火器
- D.沙土
- 30
-
避难层的类型包括()
- A.敞开式避难层
- B.半敞式避难层
- C.封闭式避难层
- D.圆形避难层
- A.洗消剂
- B.洗消罐
- C.洗眼液
- D.洗消干粉
- A.5人
- B.4人
- C.一名干部或中队长助理
- D.一名干部和中队长助理
- E.70%
- F.75%
- 33
-
缓降器自救式分为。()
- A.离心力制动式
- B.多孔板型
- C.摩擦棒型
- D.油制动式
- 34
-
水带按直径分一般有。()
- A.50mm
- B.65mm
- C.80mm
- D.120mm
- A.隔离法
- B.窒息法
- C.冷却法
- D.化学抑制法。
- A.政府领导,统一指挥
- B.快速行动,科学处置
- C.以人为本,救人优先
- D.灵活指挥,因情施救
- E.加强保障,连续作战
- A.湿度
- B.压力
- C.含氧量
- D.容器
- E.火源性质
- A.机械排烟设施
- B.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 C.机械加压送风的自然排烟设施
- D.可开启外窗的自燃排烟设施
- A.不具备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的前室或合用前室
- B.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 C.封闭避难层(间)
- D.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
- A.室内
- B.小面积
- C.化学物品
- D.大面积
- A.灯光
- B.手旗
- C.哨、号
- D.绳索
- E.口述或手写及手势
- A.了解火势燃烧程度和蔓延方向。
- B.及时疏散物质。
- C.消灭阴燃火势防止复燃。
- D.用水量大,确保火场供水。
- A.电动充
- B.三合一强氧化洗消粉
- C.排气泵
- D.洗消供水泵
- A.防水
- B.质轻
- C.抗折
- D.耐拉
- A.人员满编配齐
- B.装备配备精良
- C.队员素质过硬
- D.攻坚作战能力强
- A.调整组训方式
- B.区分教学任务
- C.优化人员分配
- D.加强教学力量
- A.指挥部的设置及救援车辆的停放,应与泄漏区域保持适当距离,并设在上风方向。
- B.进入警戒区内所有人员不得穿化纤类服装和带铁钉的鞋
- C.进入泄漏区实施抢险作业的人员一定要专业、精干,个人防护充分,并使用开花或喷雾水枪进行掩护。
- D.对现场轻微中毒人员应立即转移到空气新鲜处,对接触毒物的皮肤、面部可用水冲洗,症状严重者立即送医院诊治
- E.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
- A.蒸汽灭火装置
- B.喷淋灭火系统
- C.“1211”固定灭火装置
- D.水喷雾灭火装置
- A.及格3分30秒
- B.及格3分钟
- C.良好2分45秒
- D.良好2分30秒
- E.优秀2分钟
- F.优秀1分45秒
- A.稳压膜片与排气阀
- B.冷却罐
- C.清净罐
- D.干冰
- E.氧气瓶组合
- A.车库宜设修理间及检修地沟。修理间应用防火墙、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并不宜靠近通信室。
- B.消防车库的设计应有车辆充气、充电和废气排除的设施。
- C.消防车库内外沟管盖板的承载能力,应按最大吨位消防车的满载轮压进行设计。车库地面和墙面应便于清洗,且地面应有排水设施。
- D.库内(外)应有供消防车上水用的市政消火栓。消防车库宜设倒车定位等装置。
- A.5.86吨
- B.3.45吨
- C.4.82吨
- D.5.19吨
- 53
-
苯泄露事故处理程序()。
- A.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徇情、侦查检测、排除险情、现场急救、做好灭火准备、清理移交
- B.接警出动、现场徇情、侦查检测、排除险情、现场急救、做好灭火准备、清理移交
- C.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徇情、侦查检测、现场急救、做好灭火准备、清理移交
- D.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徇情、侦查检测、排除险情、清理移交
- A.15%
- B.17%
- C.50%
- D.70%
- A.防水型
- B.防爆型
- C.防晒型
- D.防水防爆型
- A.回火
- B.燃烧
- C.爆燃
- D.变形
- A.爆发突然,来势凶猛
- B.破坏力大,危害重
- C.中断交通,损失大
- D.易造成人员伤亡,救援困难
- E.易发生二次灾害事故
- A.5-15
- B.10-20
- C.20-30
- D.30-40
- A.分段合击
- B.区域窒息
- C.内外结合
- D.重点突破
- A.防辐射
- B.防电
- C.防穿刺
- D.防高温、防毒气
- A.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B.全身、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C.全身、简易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D.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
- A.10%
- B.15%
- C.18%
- D.20%
- A.3
- B.5
- C.7
- D.9
- A.人员伤亡情况
- B.事故发生地的消防背景资料
- C.采用战术
- D.涉密单位、涉密事件的有关情况
- A.2700m<sup>2</sup>~4000m<sup>2</sup>
- B.1800m<sup>2</sup>~2700m<sup>2</sup>
- C.4000m<sup>2</sup>~5600m<sup>2</sup>
- D.4600m<sup>2</sup>~6800m<sup>2</sup>
- A.避火服
- B.战斗服
- C.铝箔隔热服
- D.均压服
- A.必须
- B.应当
- C.视情况
- D.一定
- A.燃点
- B.闪点
- C.自燃点
- D.爆炸点
- 69
-
木材的燃点为()℃。
- A.50~100
- B.100~150
- C.250~300
- D.300~350
- 70
-
公路交通事故特点为()。
- A.事故频率高、人员伤亡大、易引发次生灾害和救援难度大
- B.事故地点不确定、物质性质难判定、事故危险性大和处置难度大
- C.易引发次生灾害、人员伤亡大、堵塞隧道交通、经济损失大和救援困难
- D.人员伤亡重、容易引发次生灾害、造成交通中断和救援困难
- A.9、7、4
- B.9、6、4
- C.9、6、3
- D.9、5、4
- A.围歼
- B.合击
- C.分割
- D.堵截
- A.13%
- B.15%
- C.17%
- D.19%
- A.政府领导,统一指挥
- B.统一指挥,逐级指挥
- C.坚持救人第一
- D.科学指挥,正确处置
- A.取水或排除积水
- B.取水
- C.排除积水
- D.取积水
- A.中队合成训练科目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40%以上
- B.中队合成训练科目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50%以上
- C.中队合成训练科目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60%以上
- D.中队合成训练科目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0%以上
- A.爆炸品
- B.强酸液体
- C.碱性物体
- D.易燃液体
- A.侧上风
- B.下风
- C.上风
- D.侧下风
- A.各种事故的抢险救援
- B.各种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
- C.民事纠纷事件
- D.参与处置突发事件
- A.消防车库
- B.通信室
- C.医务室
- D.军需物资储备库
- A.4个、5人
- B.5个、4人
- C.5个、5人
- D.5个、4人
- A.120
- B.150
- C.130
- D.160
- A.及时性
- B.正确性
- C.快速性
- D.有效性
- A.前线指挥员
- B.现场指挥部
- C.现场担任宣传任务的同志
- D.新闻媒体的同志
- A.15%
- B.17%
- C.50%
- D.70%
- A.灭火消防车
- B.举高消防车
- C.专勤消防车
- D.后援消防车
- A.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B.全身、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C.全身、简易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D.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
- A.全勤指挥部
- B.119调度指挥中心
- C.事故单位的开阔地带
- D.灭火救援指挥部
- A.易损
- B.易燃
- C.易分解
- D.易反应
- A.易燃和不燃
- B.液体和固体
- C.无机和有机
- D.低毒和高毒
- A.救人第一
- B.积极疏散
- C.有效控制火势
- D.先出水枪
- A.闪点<28℃的液体
- B.28℃≤闪点<60℃的液体
- C.闪点≥60℃的液体
- D.闪点≥40℃的液体
- A.水
- B.灭火剂
- C.泡沫
- D.二氧化碳
- A.50m
- B.45m
- C.35m
- D.30m
- A.水
- B.汽油
- C.盐酸
- D.黄油
- A.7—10Km、3—5Km
- B.30—50Km、7—10Km
- C.30—50Km、3—5Km
- D.10—20Km、3—5Km
- A.扑灭油溶性有机溶剂
- B.扑灭水溶性无机溶剂
- C.扑灭油溶性无机溶剂
- D.扑灭水溶性有机溶剂
- A.救人第一,科学施救
- B.先控制、后消灭
- C.攻防并举、固移结合
- D.集中兵力、准确快速
- A.灭火救援战斗结束后
- B.灭火救援战斗取得阶段性成果
- C.灭火救援战斗受挫或遇到重大阻力
- D.救援现场情况不明时
- A.3.6
- B.4.4
- C.5.2
- 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