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泡沫泵站与保护对象的距离不宜小于30m,且应满足在泡沫消防泵启动后,将泡沫混合液或泡沫输送到最远保护对象的时间不宜大于5分钟。
- B.泡沫泵宜采用自灌引水,一组消防泡沫泵的吸水管不应少于两条。当其中一条损坏时,另一条应能通过全部的用水量。
- C.泡沫泵站内或站外附近泡沫混合液管道上,宜设置消火栓,泡沫泵站内,宜配置泡沫枪。
- D.泡沫泵应设置备用泵,其工作能力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泵的工作能力。
- A.溶解性
- B.气温
- C.挥发性
- D.颗粒细度
- E.燃烧性
- A.火场浓烟
- B.救援现场
- C.水下作业
- D.危险品化学泄漏
- A.司令部
- B.后勤部
- C.所辖支队人员
- D.战训专家
- A.时间地点不固定,救援力量难以快速达到
- B.装备受限制
- C.灾情复杂,处置时间长
- D.社会影响大
- E.被困人员心理素质差
- A.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为一、二级耐火等级。
- B.一般说来,砖木结构为三级耐火等级。
- C.一般说来,以木柱、木屋架承重及以砖石等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为墙的建筑为四级耐火等级。
- D.一般说来,框架结构的高层民用建筑为四级耐火等级。
- A.便于观察
- B.便于转移
- C.便于撤离
- D.便于进攻
- A.消防部队应加强同公安、医疗救护、水、电、燃气、交通、民政等部门合作,共同实施救援行动。
- B.救援人员要加强行动安全,不应进入建筑结构已经明显松动的建筑物内部;不得登上已受力不均衡的阳台、楼板、屋顶等部位;不准冒险进入非稳固支撑的建筑废墟下面。
- C.加强现场监护工作,严防倒塌事故再次发生。
- D.严禁站在建筑废墟上从上至下进行施救,防止被埋压人员受到二次挤压伤害。
- E.为了尽可能的挽救遇险人员的生命,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等施工机械。
- A.人员编配
- B.训练设施
- C.装备配置
- D.业务训练
- E.作战效能
- A.现场总指挥
- B.副总指挥
- C.作战、通信、后勤保障
- D.单位的负责人
- E.工程技术人员
- A.气温低、日照长、辐射强、蒸发快、风速大
- B.气温受海拔和地形影响大,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56℃
- C.原年平均气温为10℃,向阳与背阴的室温差为8-10℃
- D.高原有些地区夏季经常降雪。
- A.固体可燃物火灾
- B.可燃液体火灾
- C.可燃气体火灾
- D.可燃金属火灾
- E.带电火灾
- A.铀
- B.钾
- C.乙醚
- D.乙炔
- E.煤油
- A.电教工具
- B.电教人员
- C.电教人员的素养
- D.电教工具在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 15
-
属于生物毒剂的是()。
- A.天花病毒
- B.失能性毒剂
- C.窒息性毒剂
- D.炭疽杆菌
- E.鼠疫杆菌
- A.水软管卷盘
- B.干粉软管卷盘
- C.1211软管卷盘
- D.二氧化碳软管卷盘
- E.泡沫软管卷盘
- A.及格5分钟
- B.及格6分钟
- C.良好5分30秒
- D.良好4分20秒
- E.优秀4分30秒
- F.优秀3分30秒
- A.液态
- B.粉末
- C.液膜
- D.气体
- E.固态
- A.作业准备
- B.作业构想
- C.作业实施
- D.作业讲评
- 20
-
属于生物毒剂的是()
- A.天花病毒
- B.鼠疫杆菌
- C.炭疽杆菌
- D.沙林
- E.光气
- A.备勤室
- B.车库
- C.通信室
- D.体能训练室
- A.隔热防护服
- B.避火防护服
- C.抢险救援服
- D.化学防护服
- E.防爆服
- 23
-
挂钩梯的材质有()
- A.木质
- B.竹制
- C.铝合金
- D.铁制
- A.压力
- B.气温
- C.挥发性
- D.颗粒细度
- E.溶解性
- A.热辐射
- B.火焰
- C.电击
- D.侧向挤压
- E.火灼伤
- A.液上喷射
- B.液下喷射
- C.中间喷射
- D.组合喷射
- A.及格率达到100%
- B.优良率达到70%以上
- C.优良率达到50%以上
- D.优良率达到60%以上
- A.及格17秒
- B.及格18秒
- C.优秀15秒
- D.优秀14秒
- A.公众洗消站
- B.空气输送机
- C.洗消喷淋器
- D.洗消帐篷
- A.错动
- B.倾斜
- C.升降
- D.变形
- A.可燃物数量及空气流量
- B.可燃物的蒸发潜热
- C.爆炸
- D.气象条件
- E.物质的扩散速度
- A.玻璃幕墙
- B.现代交通工具的超硬金属车身
- C.木材
- D.沙石
- A.氧化生热
- B.分解生热
- C.吸附生热
- D.聚合生热
- E.发酵生热
- A.双轮异向切割锯
- B.凿岩机
- C.风炮
- D.无齿锯
- 35
-
飞机的火灾特点为()。
- A.燃烧猛烈,易发生爆炸。
- B.疏散困难,伤亡严重。
- C.火灾地点不确定、扑救难度大。
- D.飞机着火成灾速度快,短时间内可能造成机毁人亡事故。
- A.接警记录
- B.现场录像
- C.照片
- D.救援报告表
- E.战评
- F.总结
- 37
-
易燃固体是指()的固体。
- A.燃点低
- B.对热、摩擦敏感
- C.易被外部火源点燃
- D.燃烧迅速
- E.可能散发有毒烟雾或气体
- 38
-
()的燃烧属于表面燃烧。
- A.木炭
- B.焦碳
- C.铁
- D.铜
- E.钨
- A.生理学
- B.运动学
- C.心理学
- D.体能训练的内容
- 40
-
影响热传导的因素是()。
- A.温度差
- B.导热系数
- C.导热物的截面积
- D.时间
- E.导热物厚度
- 41
-
实地演练的内容包括:()
- A.假设情况演练
- B.重点单位演练
- C.训练基地演练
- D.网上演练
- 42
-
室外消防给水管网有。()
- A.环状
- B.网状
- C.枝状
- D.交叉状
- A.木锲嵌入堵漏
- B.捆绑堵漏带堵漏
- C.注胶密封堵漏
- D.湿棉被覆盖捆扎堵漏
- E.管道密封套堵漏
- 44
-
()属于乙类火灾危险性。
- A.镁粉
- B.钾
- C.动物油
- D.过氧化钠
- E.钠
- A.应设在辖区内适中位置和便于车辆迅速出动的临街地段,其用地应满足业务训练的需要。
- B.消防站执勤车辆主出入口两侧宜设置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等设施,距医院、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影剧院、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的主要疏散出口不应小于50m。
- C.辖区内有生产、贮存危险化学品单位的,消防站应设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处,其边界距上述危险部位一般不宜小于200m。
- D.消防站车库门应朝向城市道路,后退红线不小于15m。
- A.一氧化碳
- B.卤化物蒸汽
- C.二氧化硫
- D.煤气
- A.燃烧区域内人员被困
- B.有无易燃、易爆
- C.贵重物品
- D.义务消防员初战
- A.建立组织,深入调查
- B.领导重视,参与制定
- C.准确细致,保证质量
- D.简要明确,便于使用
- A.检查、指导所属部队铁军中队创建工作
- B.组织评定一星、二星级铁军中队
- C.统计上报铁军中队评定情况,实行备案制
- D.表彰铁军中队创建先进单位和个人
- A.消防车库810~1080
- B.通信室40
- C.医疗药械储备库50~100
- D.车辆检修车间320-400
- A.7—10Km
- B.10—20Km
- C.20—40Km
- D.30—50Km
- A.燃油
- B.汽油
- C.柴油
- D.天然气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A.气体物质
- B.液体物质
- C.固体物质
- D.类物质
- A.心理咨询室
- B.业务训练
- C.健身房
- D.充气室
- A.高倍数泡沫产生器的数量;
- B.保护空间需用高倍数泡沫混合液量;
- C.需要保护的空间体积;
- D.每只高倍数泡沫产生器的泡沫产生量。
- A.铁
- B.钒
- C.四乙基铅
- D.钴
- A.两小时
- B.四小时
- C.六小时
- D.八小时
- A.游艺活动室和舞台
- B.舞台的化妆室
- C.两侧房间和舞台
- D.两侧房间和观众厅
- A.上风或者侧上风方向
- B.下风方向
- C.下风或者侧下风方向
- D.上风方向
- A.消防隔热服
- B.轻型防化服
- C.重型防化服
- D.抢险救援服
- A.100
- B.120
- C.150
- D.180
- A.政府领导,统一指挥
- B.快速行动,科学处置
- C.以人为本,救人优先
- D.加强调度,连续作战
- A.特
- B.一
- C.二
- D.三
- A.官兵业务理论考试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60%以上
- B.官兵业务理论考试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0%以上
- C.官兵业务理论考试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5%以上
- D.官兵业务理论考试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80%以上
- A.麻醉
- B.麻痹
- C.休克
- D.兴奋
- A.事故频率高、人员伤亡大、易引发次生灾害和救援难度大
- B.事故地点不确定、物质性质难判定、事故危险性大和处置难度大
- C.易引发次生灾害、人员伤亡大、堵塞隧道交通、经济损失大和救援困难
- D.人员伤亡重、容易引发次生灾害、造成交通中断和救援困难
- A.蒸发燃烧
- B.分解燃烧
- C.表面燃烧
- D.自燃
- A.4500℃
- B.5000℃
- C.5500℃
- D.6000℃
- A.4
- B.8
- C.16
- D.24
- A.预混燃烧
- B.蒸发燃烧
- C.分解燃烧
- D.扩散燃烧
- A.二氧化碳干粉驱动系统
- B.氮气干粉驱动系统
- C.燃气干粉驱动系统
- D.空气干粉驱动系统
- A.及格2分、良好1分45秒、优秀1分
- B.及格2分30秒、良好2分15秒、优秀1分45秒
- C.及格2分30秒、良好2分钟、优秀1分30秒
- D.及格3分钟、良好2分30秒、优秀2分钟
- A.及格35秒、良好32秒、优秀30秒
- B.及格38秒、良好35秒、优秀30秒
- C.及格40秒、良好35秒、优秀30秒
- D.及格40秒、良好38秒、优秀35秒
- A.0.6-0.8L/s·m<sup>2</sup>
- B.0.7-0.8L/s·m<sup>2</sup>
- C.0.8-0.9L/s·m<sup>2</sup>
- D.1-2L/s·m<sup>2</sup>
- A.闪点<28℃的液体
- B.28℃≤闪点<60℃的液体
- C.闪点≥60℃的液体
- D.闪点≥40℃的液体
- A.冲洗
- B.洗消
- A.一条
- B.两条
- C.三条
- D.四条
- A.4.025×104PA;
- B.4.375×104PA;
- C.4.、325×104PA;
- D.4.335×104PA。
- A.1分钟
- B.55秒
- C.50秒
- D.45秒
- A.50%;50%
- B.60%;60%
- C.70%;70%
- D.80%;80%
- A.5
- B.10
- C.20
- D.30
- A.对面具进行清洗;
- B.检查部分零件;
- C.重新标定每个气瓶的标签;
- D.把所有器材归位。
- 84
-
()起火属于类火灾。
- A.棉花
- B.汽油
- C.氢气
- D.钾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A.及格35秒、良好30秒、优秀25秒
- B.及格32秒、良好30秒、优秀28秒
- C.及格35秒、良好32秒、优秀30秒
- D.及格30秒、良好28秒、优秀25秒
- A.10
- B.20
- C.30
- D.40
- A.120
- B.100
- C.80
- D.60
- A.实战演练占40%、民主测评占30%、战评总结占40%,作战效能综合评定分值在90分以上。
- B.实战演练占40%、民主测评占40%、战评总结占20%,作战效能综合评定分值在90分以上。
- C.实战演练占40%、民主测评占20%、战评总结占40%,作战效能综合评定分值在90分以上。
- D.实战演练占30%、民主测评占40%、战评总结占20%,作战效能综合评定分值在90分以上。
- A.火场
- B.兵力
- C.联动力量
- D.后勤装备
- A.实战演练占40%、民主测评占50%、战评总结占30%,作战效能综合评定分值在80分以上。
- B.实战演练占30%、民主测评占50%、战评总结占20%,作战效能综合评定分值在75分以上。
- C.实战演练占30%、民主测评占40%、战评总结占20%,作战效能综合评定分值在80分以上。
- D.实战演练占30%、民主测评占50%、战评总结占20%,作战效能综合评定分值在80分以上。
- A.一次
- B.两次
- C.三次
- D.四次
- A.正面
- B.侧面
- C.背面
- D.下侧
- A.中期
- B.后期
- C.发展期
- D.初期
- A.先冷却,同时利用封堵方法窒息或用水枪在火焰根部交叉射水。
- B.迅速切断电源,用水或其他灭火剂灭火。
- C.停机断电,用泡沫或雾状水灭火。
- D.强行隔离,用直流水枪进行扑救。
- A.0.1
- B.0.12
- C.0.15
- D.0.20
- A.交通道路水源图
- B.方位图
- C.现场指挥图
- D.现场平面图
- A.10
- B.15
- C.20
- D.25
- A.本级公安消防部门
- B.当地公安消防部门
- C.大队
- D.支队
- A.询问知情人
- B.外部观察和询问知情人
- C.内部侦察
- D.利用仪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