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救援指挥组
- B.搜索定位组
- C.挖掘救援组
- D.医疗急救组
- A.氯化氢
- B.光气
- C.氢气
- D.氧氮
- E.氰化氢
- A.查明与核实停车数量
- B.受火势威胁程度
- C.火灾范围及出入口数量、位置
- D.火势蔓延方向
- A.曲臂
- B.工作臂
- C.伸缩臂
- D.组合臂
- A.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 B.有警必出,积极参与
- C.发挥优势,攻坚克难
- D.加强协调,联动作战
- E.注意防护,确保安全
- A.城市新建的消防站项目
- B.改、扩建的消防站项目
- C.其他消防站的建设
- D.一级消防站
- A.供气消防车
- B.器材消防车
- C.供液消防车
- D.供水消防车
- E.加油车
- A.实事求是
- B.真实客观
- C.不得弄虚作假
- D.不得徇私舞弊
- A.一是使消防人员继续工作
- B.二是使人员安全疏散
- C.使工作人员能够进入楼内
- D.使建筑物更加美观
- A.一级普通消防站的配备应适应扑救常见火灾和处置特种灾害事故的需要。
- B.普通消防站装备的配备应适应扑救本辖区内常见火灾和处置一般灾害事故的需要。
- C.特勤消防站装备的配备应适应扑救特殊火灾和处置特种灾害事故的需要。
- D.战勤保障消防站的装备配备应适应本地区灭火救援战勤保障任务的需要。
- A.可燃气
- B.毒气
- C.氧气
- D.有机挥发性气体
- A.救生绳
- B.救生圈
- C.橡胶艇
- D.救生食物
- A.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范围,设立标志
- B.布置警戒人员,严格控制人员车辆进出
- C.处置过程中动态检测,随时调整范围
- D.疏散无关人员,对进入现场人员车辆进行检查登记
- E.警戒人员也必须进行高等级个人防护
- A.及格3分15秒
- B.及格3分钟
- C.良好2分30秒
- D.及格2分15秒
- E.优秀1分45秒
- F.优秀2分钟
- A.水带内壁粗糙度
- B.水带长度
- C.水带直径
- D.水带内流量
- E.水带材质
- A.接警出动和个人防护
- B.现场询情和侦察检测
- C.设立警戒和疏散救生
- D.排除险情和现场急救
- E.洗消处理和清理移交
- A.突发性强、人员伤亡大
- B.破坏性强,经济损失大
- C.易引发次生灾害
- D.救援时间长,危险性大
- E.善后任务重,社会影响大
- A.低毒重度危险区
- B.低毒中度危险区
- C.低毒轻度危险区
- D.低毒安全区
- E.安全区
- A.遇水或遇酸燃烧性
- B.挥发性
- C.自燃性
- D.毒害性
- E.爆炸性
- A.及格率达到100%
- B.优良率达到70%以上
- C.优良率达到60%以上
- D.优良率达到50%以上
- 21
-
洪涝灾害事故特点()。
- A.涉及地域广
- B.人员伤亡重
- C.经济损失大
- D.造成交通中断
- E.易引发次生灾害且救援困难
- A.火势已得到有效控制
- B.被困人员救出
- C.灭火剂充足
- D.灭火力量足以对燃烧区域形成包围的态势
- A.事故地点不确定
- B.物质性质难判定
- C.事故危险性大
- D.处置难度大
- E.人员伤亡大
- A.冷却
- B.对氧的稀释
- C.对水溶性液体的稀释
- D.乳化
- E.水力冲击
- F.气化
- A.地表水
- B.地下水
- C.各种废水
- D.饮用水
- A.是原油蒸馏或其他石油加工过程中所得出的各类烃类化合物
- B.援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加压以液态储存和运输
- C.液化石油气由液相变为气相,体积扩大300倍
- D.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通常为1.5%—10%
- A.交通道路水源图
- B.方位图
- C.现场平面图
- D.现场指挥图
- A.碳
- B.碳、氢
- C.氢
- D.氮、碳
- A.眼睛、呼吸道及口腔
- B.眼睛、呼吸道
- C.眼睛、呼吸道及表皮
- D.眼睛、口腔
- A.1
- B.2
- C.3
- D.4
- A.水罐消防车
- B.泡沫消防车
- C.器材消防车
- D.抢险救援消防车
- A.1
- B.2
- C.3
- D.4
- A.流淌
- B.喷射
- C.扩散
- D.溶解
- A.使用前应检查帽壳、面罩有否裂痕、烧融等损伤,帽箍上的四只插销是否插入帽壳的插槽内。披肩有否炭化、撕破等损伤,如有损伤,应停止使用。
- B.使用时,尤其是在灭火中,不要随意推上面罩或卸下披肩,以防面部、颈部烧伤或受损。
- C.使用后,应将头盔各部件清洗、擦净、晾干。若使用中受到较重的冲击或烧灼,应检查各部件有否损坏,才能恢复储存状态,以备再用。
- D.平时与坚硬物质相摩擦、碰撞,划伤或损坏帽壳和面罩,不会影响正常使用。
- A.75
- B.80
- C.85
- D.90
- A.6
- B.7
- C.8
- D.9
- A.自救绳和安全绳
- B.螺旋状和编织状
- C.合成纤维和麻和棉纤维
- D.螺旋状和麻和棉纤维
- A.官兵辖区情况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60%以上
- B.官兵辖区情况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0%以上
- C.官兵辖区情况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5%以上
- D.官兵辖区情况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80%以上
- A.磁压堵漏器
- B.不同尺寸的铁靴
- C.堵漏套管
- D.堵漏胶
- A.环形消防车道
- B.条状消防车道
- C.枝状消防车道
- D.放射状消防车道
- A.前沿指挥
- B.段指挥
- C.中队指挥
- D.支队指挥
- A.自救绳和安全绳
- B.螺旋状和编织状
- C.合成纤维和麻和棉纤维
- D.螺旋状和麻和棉纤维
- A.火灾初起阶段
- B.火灾发展阶段
- C.火灾下降阶段
- D.火灾熄灭阶段
- A.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水源
- B.调整力量部署
- C.实行局部交通管制
- D.随意接受新闻采访
- A.三级防护:封闭式防化服、全面防静电内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B.三级防护: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或面罩、口罩、毛巾等
- C.三级防护:封闭式防化服、全面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 D.三级防护:简易防化服、全面防静电内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滤毒罐
- A.13m
- B.14m
- C.15m
- D.16m
- A.建筑物倒塌和地面破坏
- B.地震余波
- C.地震引起的火灾
- D.地震恐慌
- A.燃点
- B.闪点
- C.自燃点
- D.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