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消防防护服
- B.对讲机
- C.头盔
- D.防毒面具
- E.方位灯
- F.呼救器
- A.车辆事故频率高
- B.人员伤亡大
- C.人员疏散困难
- D.救援难度大
- E.易引发次生灾害
- A.仪器检查
- B.日常检查(外观检查)。
- C.年度检查
- D.模拟试验检查
- A.建设规模
- B.建设标准
- C.人员配备
- D.装备配备
- A.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 B.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 C.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 D.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 A.可燃液体
- B.易燃液体
- C.易燃气体
- D.可燃固体
- E.带电设备的火灾
- A.接警记录
- B.现场录像
- C.照片
- D.灭火救援报告表
- E.战评与总结
- A.天花板
- B.墙
- C.柱
- D.梁
- A.制定铁军中队评定工作计划、方案及标准
- B.检查、指导铁军中队创建与评定工作
- C.组织评定三星级铁军中队,审批一星、二星级铁军中队
- D.统计、通报各地铁军中队评定情况,实行备案制
- A.液压切割器
- B.液压扩张器
- C.液压顶杆
- D.大型牵引起重车辆
- E.起重气垫
- A.固定必须牢固可靠,夹板长度要超过骨折部的上下两个关节;
- B.伤肢远端略低于近端,以利血液循环和消肿
- C.夹板与骨凸出皮肤之间加护衬垫保护
- D.固定松紧度适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 A.增加给水系统的流量
- B.显示启泵按钮启动位置
- C.显示泵的工作、故障状态
- D.控制消防泵的启、停
- A.一级普通消防站2300m2~3800m2
- B.二级普通消防站3900m2~5600m2
- C.特勤消防站5600m2~7200m2
- D.战勤保障消防站6200m2~7900m2
- A.机动式
- B.液压式
- C.气压式
- D.机械手动式
- A.自燃
- B.爆炸
- C.闪燃
- D.喷溅
- E.着火
- 16
-
灭火防化服分为。()
- A.未经防水、阻燃处理
- B.经防水处理
- C.经防水、阻燃简单处理
- D.经防水、阻燃处理
- A.跑
- B.冒
- C.滴
- D.漏
- A.水型灭火器
- B.空气泡沫灭火器
- C.干粉灭火器
- D.二氧化碳灭火器
- A.不应进入建筑结构已经明显松动的建筑物内部
- B.不得登上已受力不均衡的阳台、楼板、屋顶等部位
- C.不准冒险进入非稳固支撑的建筑废墟下面
- D.冒险进入已经明显松动的建筑物内部实施救人
- E.利用大型设施进行施救
- A.消防泵不能启动
- B.消防泵出水量不能满足灭火要求时
- C.消防泵发生故障
- D.供水管网发生故障
- A.救援车辆要停放在事故槽车的上风方向,并与事故槽车保持适当距离。
- B.一切处置行动自始至终要严防引发爆炸。
- C.实施堵漏的人员一定要精干,个人防护充分,并使用开花或喷雾水枪进行掩护。
- D.驱散稀释不得使用直流水枪,以免强水流冲击产生静电。
- E.可燃气体倒罐时,要采用专用的防爆工具和防爆烃泵,在喷雾水枪的掩护下进行,由当地燃气公司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
- A.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 B.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 C.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 D.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 2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实施交通事故、建筑倒塌、群众救助等灾害事故救援时,必须着战斗服,佩戴头盔、靴子、手套等防护装备
- B.进入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时,重危区作业人员必须着重型防化服,轻危区作业人员应当着消防防化服
- C.摘取马蜂窝时,必须着防蜂服
- D.进入有核放射危险的区域时,必须着重型防化服或轻型防化服。
- A.90L/s
- B.135L/s
- C.226L/s
- D.157L/s
- A.≥22
- B.≥38
- C.≥35
- D.≥22
- A.1套/站
- B.2套/站
- C.3套/站
- D.4套/站
- A.上风
- B.四周
- C.下(侧)风
- D.火场
- A.灭火救援指挥部
- B.全勤指挥部
- C.灭火救援专家组
- D.参战单位指挥员
- A.棉麻类
- B.有金属物件的
- C.丝质类
- D.化纤类
- A.上级单位法人
- B.上级主管
- C.法定代表人
- D.主要领导
- A.焰心
- B.内焰
- C.外苗
- D.火焰
- A.领导
- B.工程技术人员
- C.环保人员
- D.工作人员
- A.分段合击
- B.区域窒息
- C.内外结合
- D.重点突破
- A.2.5
- B.4.0
- C.5
- D.6
- A.照射
- B.加热
- C.烘烤
- D.辐射
- A.220V
- B.250V
- C.380V
- D.240V
- A.增援力量
- B.部队战斗行动
- C.后勤装备
- D.联动力量
- A.260-35
- B.200-30
- C.150-25
- D.100-20
- A.事故单位
- B.地方政府
- C.地方公安机关
- D.公安消防部队
- A.一
- B.二
- C.三
- D.一、二
- A.密闭房间的吊顶
- B.烟气与空气交界面
- C.房间地面
- D.房间四周墙壁
- A.越高
- B.越低
- C.不变
- D.不确定
- A.1
- B.2
- C.3
- D.4
- A.H<sub>2</sub>O
- B.O
- C.O<sup>2</sup>
- D.H
- E.N
- A.下风方向
- B.上风方向
- C.重要目标
- D.蔓延方向
- A.2.5
- B.2.7
- C.3
- D.4
- A.支队报总队
- B.总队
- C.总队报部局
- D.部局
- A.一级防护:内置重型防化服、全面防静电内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B.一级防护:封闭式防化服、全面防静电内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C.一级防护:内置重型防化服、全面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 D.一级防护:内置重型防化服、全面防静电内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