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46
-
6米拉梯又称二节伸缩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重点保护
- B.防止爆炸
- C.掩护疏散
- D.快速灭火
- 61
-
自燃分为()。
- A.受热自燃
- B.摩擦自燃
- C.本身自燃
- D.发酵自燃
- E.催化自燃
- 正确
- 错误
- A.高温
- B.盐酸
- C.氯气
- D.无氧
- E.硝酸
- F.汽油
- A.火灾
- B.出轨
- C.相撞
- D.隧道坍塌
- A.比较危险且重要的场合
- B.比较重要且怕水污损的场合
- C.易燃液体、气体储藏室或具有这些危险物的工作场所
- D.安装有发电机、变压器、油浸开关等场所
- A.及格5分30秒
- B.及格5分钟
- C.良好4分钟
- D.良好4分30秒
- E.优秀3分45秒
- F.优秀3分30秒
- A.放射性物质
- B.氯
- C.硫化氢
- D.光气
- A.空气
- B.水
- C.铁
- D.木材
- E.纸张
- A.各种机械
- B.汽车
- C.建筑物
- D.下水道
- A.热对流
- B.热传导
- C.热辐射
- D.热交换
- E.热排放
- A.易形成大面积火灾。
- B.易形成阴燃,横向蔓延。
- C.烟雾大、损失严重。
- D.易发生粉尘爆炸。
- A.组织精干的力量
- B.选用精良的装备
- C.配备必要的防护器具
- D.严密组织实施
- A.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
- B.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和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的消火栓应设置在防火堤外
- C.市政消火栓保护半径不应大于150m,间距不应大于120m
- D.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按建(构)筑物室外消防用水量和每个室外消火栓10-15L/s的消防用水量计算确定
- E.室外消火栓宜采用地上式消火栓,且室外消火栓距路边的距离不应大于2m,距建筑物外墙不宜小于5m
- A.及格率达到100%
- B.优良率达到65%以上
- C.优良率达到60%以上
- D.优良率达到50%以上
- A.泵浦
- B.机场
- C.干粉
- D.高喷
- E.二氧化碳
- A.耐油
- B.耐酸
- C.耐臭氧
- D.耐低温
- E.抗机械强度
- A.单位人员编配
- B.装备配置
- C.业务训练
- D.作战效能
- 78
-
扑救列车火灾应注意()。
- A.数个列车起火,形成大面积燃烧时,要确保重点、按轻重缓急灭火。
- B.条件允许时,应将燃烧车厢牵引到安全、便于扑救的支线轨道上,尽量避免影响其他列车通行。
- C.适时对受高温威胁铁轨进行冷却,以防变形影响列车转移。
- D.对油(气)罐车上的裂缝、孔洞及发生的泄漏情况,应按照抢险救援程序利用各种堵漏器具进行封堵,同时,要防止其他灾害事故的发生。
- A.上节梯
- B.下节梯
- C.拉绳
- D.滑轮
- E.制动器
- 80
-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消防站的场地主要是指室外训练场、道路、绿地、自装卸模块堆放场。
- B.消防站的房屋建筑包括业务用房、业务附属用房和辅助用房。
- C.消防站的布局一般应以接到出动指令后5min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
- D.普通消防站的辖区面积不应小于7km<sup>2</sup>
- A.专用消火栓系统
- B.生活消防共用系统
- C.生产消防共用系统
- D.生活生产
- E.消防共用消防系统
- A.可燃液化气
- B.可燃气体
- C.助燃气体
- D.分解爆炸气
- E.燃烧液体的蒸气(可燃液体)
- 83
-
洪涝灾害事故特点()
- A.涉及地域广、救援困难
- B.人员伤亡重
- C.经济损失大
- D.造成交通中断
- E.易引发次生灾害
- A.一级普通消防站
- B.二级普通消防站
- C.特勤消防站
- D.战勤保障消防站
- A.感震
- B.感温
- C.感烟
- D.感光
- A.消防站外装修应庄重、简洁,宜采用体现消防站特点的装修风格。消防站的内装修应适应消防员生活和训练的需要,并宜采用色彩明快和容易清洗的装修材料。
- B.位于采暖地区的消防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采暖设施,并应优先使用城市热网或集中供暖。
- C.最热月平均温度超过25℃地区消防站的备勤室、餐厅和通信室、体能训练室等宜设空调等降温设施。
- D.消防站应设置给水、排水系统。
- 87
-
训练综合计划包括()
- A.年度训练计划
- B.季度训练(阶段)计划
- C.月训练计划
- D.周训练计划
- A.乙醇
- B.甲酸
- C.稻草
- D.乙酸
- E.丙酮
- A.及格4分30秒
- B.及格5分钟
- C.良好4分钟
- D.良好4分15秒
- E.优秀4分15秒
- F.优秀4分钟
- 90
-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普通消防站不宜小于7km<sup>2</sup>
- B.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不应大于15km<sup>2</sup>
- C.战勤保障消防站辖区面积同普通消防站
- D.特勤消防站兼有辖区灭火救援任务的,其辖区面积同普通消防站
- A.燃烧速度快
- B.火焰温度高
- C.易发生爆炸
- D.易形成立体燃烧
- E.复爆危险性大
- A.油品
- B.液化气
- C.可燃气体
- D.酸、碱液体
- 93
-
消防员防护装备有:()。
- A.防爆对讲机
- B.消防头盔
- C.方位灯
- D.防静电内衣
- A.外部覆盖
- B.重点保护
- C.全力疏散
- D.登机灭火
- A.化学事故
- B.放射性污染
- C.军事毒剂
- D.生化组合毒剂
- A.夯实基层执勤实力
- B.增强官兵业务素质
- C.提升攻坚打赢能力
- D.规范铁军中队建设
- 97
-
二级防护标准为()。
- A.全身
- B.内置式重型防化服
- C.全棉防静电内外衣
- D.封闭式防化服
- E.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A.外部观察和询问知情人。
- B.深入汽车库内部侦察。
- C.从远处观察。
- D.通过调用监控进行侦查。
- 99
-
属于物理爆炸的是()。
- A.液化气钢瓶爆炸
- B.蒸汽锅炉爆炸
- C.压缩气体爆炸
- D.粉尘爆炸
- E.压力容器爆炸
- A.是否有人员受到火势或毒害品威胁,所在地点、数量和抢救、疏散的途径。
- B.火源位置,燃烧的范围和火势蔓延的主要方向。
- C.火场上有毒物质的种类、性质、数量、来源和浓度范围、扩散方式。
- D.有无爆炸等物质,其数量、存放形式、具体位置、爆炸可能波及的范围。
- A.50%
- B.60%
- C.70%
- D.80%
- A.供水
- B.泡沫
- C.水罐
- D.高喷
- A.骨干力量
- B.精英力量
- C.机动力量
- D.攻坚力量
- A.水
- B.泡沫
- C.干粉
- D.灭火剂
- A.1人
- B.2人
- C.3人
- D.若干人
- 106
-
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尽快()
- A.撤离
- B.恢复交通
- C.检查车辆器材
- D.移交事项
- A.2-3
- B.2.5-3.5
- C.2-4
- D.3-4
- 108
-
苯泄漏事故特点为()。
- A.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和处置难度大。
- B.扩散迅速,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 C.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
- D.突发性强,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易造成交叉感染;政治影响大和救援难度大。
- A.警戒区域
- B.撤离区域
- C.安全区域
- D.避难区域
- A.指挥体系
- B.指挥网络
- C.指挥系统
- D.指挥机构
- A.官兵业务理论考试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60%以上
- B.官兵业务理论考试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0%以上
- C.官兵业务理论考试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5%以上
- D.官兵业务理论考试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80%以上
- 112
-
地震的基本参数信息不包括()。
- A.震中位置
- B.震级
- C.震源深度
- D.气象
- A.大队
- B.支队
- C.总队
- D.公安部消防局
- A.火灾原因调查
- B.事故善后处理
- C.火灾对人员的伤害方式研究
- D.分析研究地铁火灾中乘客的逃生意识行为
- 115
-
在配电室断电时,应首先断开()。
- A.次开关
- B.主开关
- C.分支开关
- D.任意开关
- A.砷化氢
- B.硫化氢
- C.氯化氢
- D.氨气
- A.80、5
- B.100、5
- C.80、4
- D.100、4
- A.进攻路线
- B.作战意图
- C.总体作战方案
- D.作战方向
- A.有效实施遇险人员救助
- B.快速扑灭火灾
- C.快速进行破拆
- D.强攻近战
- A.事故地点不确定
- B.物质性质难判定
- C.事故危险性大
- D.容易控制
- A.内置式重型防化服
- B.封闭式防化服
- C.简易防化服
- D.战斗服
- A.利用应急广播系统,稳定被困人员情绪。
- B.组织患者之间互相救助。
- C.利用救生器材进行自救。
- D.先救助轻病患者,后救助重病患者。
- A.喷雾水枪
- B.消防水炮
- C.泡沫枪
- D.直流水枪
- A.相撞
- B.出轨
- C.颠簸
- D.火灾
- A.《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
- B.《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
- C.《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
- D.《中国人民解放军政工条令》
- A.7km<sup>2</sup>
- B.5km<sup>2</sup>
- C.10km<sup>2</sup>
- D.15km<sup>2</sup>
- A.1
- B.2
- C.3
- D.4
- 128
-
氯气大量泄漏的隔离距离是()。
- A.60m
- B.95m
- C.125m
- D.185m
- A.40名(含);30名(含)至35名;15名(含)至30名
- B.40名(含);30名(含)至40名;20名(含)至30名
- C.45名(含);35名(含)至45名;20名(含)至35名
- D.45名(含);30名(含)至45名;15名(含)至30名
- 130
-
苯属()毒类。
- A.剧毒
- B.高毒
- C.中等
- D.低毒
- 131
-
关于液氯特性表述正确的是()
- A.淡黄色
- B.紫黄色
- C.绿色
- D.淡绿色
- E.黄绿色
- A.100%;40%
- B.100%;50%
- C.90%;40%
- D.90%;50%
- A.10
- B.20
- C.30
- D.40
- A.搜索定位,确定救助目标。
- B.摸清生存环境,避免再次伤害
- C.正确使用救助装备,提高救助效率
- D.确保自身安全
- A.先着火上层、再着火层、后着火下层
- B.先着火层、再着火上层、后着火下层
- C.先着火下层、再着火上层、后着火层
- D.先着火层、再着火下层、后着火上层
- 136
-
下列哪项任务不属于抢险救援()。
- A.各种事故的抢险救援
- B.各种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
- C.各类火灾扑救
- D.参与处置突发事件
- A.火场指挥部
- B.灭火救援指挥部
- C.总指挥部
- D.前沿指挥部
- 138
-
移动发电机功率为:()。
- A.小于等于
- B.大于等于5kW
- C.小于等于5kW
- D.大于等于4kW
- A.3
- B.4
- C.5
- D.6
- A.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排除险情和清理移交
- B.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
- C.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排除险情、现场急救、作好灭火准备和清理移交。
- D.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控毒排险、现场急救、洗消处理、清理移交
- A.2
- B.4
- C.6
- D.81
- 142
-
苯()挥发。
- A.不易
- B.易
- C.不
- D.难
- A.及格4分30秒、良好4分钟、优秀3分30秒
- B.及格5分30秒、良好4分30秒、优秀4分钟
- C.及格5分钟、良好4分30秒、优秀4分钟
- D.及格5分30秒、良好4分30秒、优秀3分30秒
- A.法律性
- B.条令性
- C.法规性
- D.强制性
- A.越高
- B.越低
- C.大于45℃
- D.等于45℃
- A.1
- B.2
- C.3
- D.4
- A.55%
- B.60%
- C.70%
- D.75%
- A.酒精
- B.水
- C.香皂水
- D.消毒剂
- A.7
- B.8
- C.9
- D.10
- A.15%
- B.17%
- C.19%
- D.21%
- 151
-
沙林事件特点为()。
- A.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和处置难度大。
- B.扩散迅速,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和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 C.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
- D.突发性强,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易造成交叉感染;政治影响大和救援难度大。
- 152
-
属于不燃烧体的是()
- A.钢屋架
- B.木柱
- C.木屋架
- D.木梁
- A.1,1
- B.2,1
- C.3,1
- D.4,1
- A.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 B.泡沫、二氧化碳、水
- C.泡沫、氮气、干粉
- D.泡沫、水、干粉
- A.多样性
- B.艰巨性
- C.复杂性
- D.多重性
- A.现场无关人员
- B.想了解情况的人员
- C.现场围观人员
- D.核实身份后的新闻记者
- 157
-
下列物质中,()是腐蚀品。
- A.高锰酸钾
- B.夜光粉
- C.氢氧化钠
- D.硫磺
- A.窒息法
- B.冷却法
- C.隔离法
- D.抑制法
- A.设置水幕或喷雾水枪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绝对不能使用直流水。
- B.采用碱性物质化学中和
- C.采用酸性物质化学中和
- D.现场泄漏最低采用二级防护等级
- A.及格18秒、良好17秒、优秀15秒
- B.及格17.5秒、良好16.5秒、优秀15秒
- C.及格17秒、良好16秒、优秀15秒
- D.及格17秒、良好15.5秒、优秀14秒
- A.上风
- B.侧上风
- C.下风或侧下风
- D.中间
- A.1,1
- B.1,2
- C.2,1
- D.2,2
- 163
-
最不利点处消火栓是()。
- A.最高的消火栓
- B.最高、离干管最远的消火栓
- C.离干管最远的消火栓
- D.地理位置最偏远的消火栓
- A.多样性
- B.复杂性
- C.艰巨性
- D.突发性
- A.扬程为1.2MPA,流量40/s
- B.扬程为1.0MPA,流量45/s
- C.扬程为1.1MPA,流量40/s
- D.扬程为1.0MPA,流量40/s
- A.侧风
- B.上风
- C.下风
- D.侧下风
- A.船用型
- B.气动型
- C.陆用型
- D.移动式
- A.100℃
- B.110℃
- C.120℃
- D.130℃
- A.5
- B.10
- C.15
- D.20
- A.灭火救援战斗结束后
- B.指挥部设立后
- C.战斗开始后
- D.火情侦查后
- A.蒸发燃烧
- B.分解燃烧
- C.完全燃烧
- D.预混燃烧
- A.混合时间
- B.混合浓度
- C.混合状况
- D.混合方式
- A.喷雾
- B.直流
- C.开花
- D.水幕
- A.无机化合物
- B.有机化合物
- C.易燃易爆物品
- D.腐蚀性物体
- A.一定距离
- B.安全距离
- C.远距离
- D.近距离
- 176
-
关于沙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经性毒剂
- B.分解缓慢
- C.用于军事毒剂
- D.低毒,致人丧失活动能力
- A.2300m<sup>2</sup>~3800m<sup>2</sup>
- B.3900m<sup>2</sup>~5600m<sup>2</sup>
- C.5600m<sup>2</sup>~7200m<sup>2</sup>
- D.6200m<sup>2</sup>~7900m<sup>2</sup>
- A.1
- B.2
- C.3
- D.4
- A.40%
- B.50%
- C.60%
- D.70%
- A.1000
- B.2000
- C.3000
- D.4000
- A.确保重点区域的需要
- B.确保危急区域的需要
- C.确保险恶地段的需要
- D.分散力量全面部署
- 182
-
气态火焰的构造()。
- A.内焰、外焰
- B.焰心、内焰
- C.外焰、焰心
- D.焰心、内焰、外焰
- A.雾状
- B.水状
- C.支队指挥员
- D.火场总指挥
- A.30
- B.35
- C.40
- D.45
- A.溶剂
- B.吸附剂
- C.简易消毒剂
- D.泡沫
- A.20-30分钟
- B.30-45分钟
- C.45-60分钟
- D.1个小时
- A.及格22秒、良好20秒、优秀18秒
- B.及格20秒、良好17秒、优秀15秒
- C.及格20秒、良好18秒、优秀16秒
- D.及格22秒、良好19秒、优秀16秒
- A.液态比水重,气态比空气轻
- B.液态比水轻,气态比空气重
- C.液态比水重,气态比空气重
- D.液态比水轻,气态比空气轻
- A.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
- B.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
- C.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 D.粉尘必须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
- A.快速行动
- B.救人第一
- C.领导指挥
- D.正确领导
- A.500
- B.700
- C.800
- D.1000
- A.及格8分钟、良好7分30秒、优秀7分钟
- B.及格7分50秒、良好7分钟、优秀6分30秒
- C.及格7分30秒、良好7分钟、优秀6分30秒
- D.及格8分钟、良好7分钟、优秀6分钟
- A.及格3分钟、良好2分45秒、优秀2分30秒
- B.及格3分30秒、良好3分15秒、优秀2分钟
- C.及格3分30秒、良好2分钟、优秀1分45秒
- D.及格3分钟、良好2分30秒、优秀2分钟
- A.对人体组织
- B.对有机物质的破坏
- C.对金属物品造成损坏
- D.对有机物的毒害
- A.大队
- B.支队
- C.总队
- D.公安部消防局
- A.内部消防设施
- B.外部消防设施
- C.室内消火栓
- D.消防供水系统
- A.开花
- B.直流
- C.喷雾
- D.以上皆可以
- A.班(组)
- B.增援力量
- C.到场人员
- D.参战单位
- A.300
- B.350
- C.400
- D.450
- A.100-200
- B.250-300
- C.300-400
- D.4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