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40
-
6米拉梯只能用于登高。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柴油
- B.汽油
- C.煤油
- D.肥皂
- E.洗涤剂
- A.燃烧猛烈,蔓延迅速
- B.易形成立体火灾
- C.建筑易垮塌
- D.交通、水源不利,扑救难度大
- E.易造成人员伤亡
- A.政府领导,统一指挥
- B.快速行动,科学处置
- C.以人为本,救人优先
- D.灵活指挥,因情施救
- E.加强保障,连续作战
- A.挂钩梯攀登高层建筑
- B.滑绳自救
- C.徒手上楼
- D.爬落水管
- E.爬避雷线
- F.撑杆上楼
- G.利用举高消防车登高、攀爬云梯车等
- A.适用于扑救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的初起火灾;
- B.能扑救涉及600V以下的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
- C.灭火后不留痕迹,适宜配置于储有易燃液体、可燃气体的实验室、民用的油浸变压器室和高、低配电室等场所;
- D.二氧化碳灭火器还可以用于替代非必要场所的1211灭火器
- A.迅速清除现场障碍,确保现场拥有一个急救平台和供救援车辆出入的通道
- B.立即疏散建筑结构受到影响,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内人员
- C.协助供水、供电、供气部门切断倒塌建筑的水、电、气供应
- D.对现场有可能再次发生倒塌的建筑物要采取加固或事先拆除等措施
- E.使用开花或喷雾水枪扑灭事故次生火灾
- A.消火栓箱、消防水箱
- B.室内管网、市政入户管
- C.消防水池、消防水泵
- D.水泵接合器、消防控制室
- E.湿式报警阀、配水管
- A.各种事故的抢险救援
- B.各种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
- C.参与处置突发事件
- D.参加地方政府各类庆典保卫活动
- E.各类特殊火灾救援
- A.压力损失叠加法
- B.阻力系数法
- C.流量平分法
- D.阻力平分法
- E.流量叠加法
- A.接警出动
- B.个人防护
- C.破拆救生
- D.设立警戒
- E.洗消处理
- A.特勤队员着避火服,做好个人防护;
- B.空气呼吸器压力不得低于25MPa,烟热室温度控制在55~60℃
- C.训练中不得摘下面罩
- D.空气呼吸器压力不得低于26MPa,烟热室温度控制在55~60℃
- A.苯为无色透明、有强烈芳香味的易燃液体。
- B.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一般为1.2%~8%
- C.苯不溶于水,其蒸气比空气重,约为空气的2.7倍
- D.苯在沿管线流动时,流速过快,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 E.苯属中等毒类
- A.由深入浅
- B.由外向内
- C.先易后难
- D.先重伤后轻伤
- E.先救人后救物
- A.易引发次生灾害
- B.人员伤亡大
- C.堵塞隧道交通
- D.经济损失大
- E.救援困难,作战时间长
- A.中毒中度危险区
- B.剧毒轻度危险区
- C.中毒轻度危险区
- D.高毒安全区
- E.轻度危险
- A.消防员在防爆手持电台的使用过程中,不能在危险环境里更换电池和其他附件
- B.即使是经过防爆检测机构认证的防爆手持电台,在危险大气中使用时,也不能将附件连接器暴露在外面
- C.消防员不需要使用附件连接器,则应当用防尘罩严密遮蔽
- D.不要以任何方式自行拆卸经过防爆检测机构认证的防爆手持电台。
- A.政府领导,统一指挥
- B.快速行动,科学处置
- C.以人为本,救人优先
- D.灵活指挥,因情施救
- E.加强保障,连续作战
- A.及时救人是救援人员现场处置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方面,应最大限度抢救人命,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 B.处置高架路(桥)交通事故时,为防途中交通堵塞,同一消防站出动的车辆应从不同的入口登上高架公路,相向驶往现场。
- C.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救援人员应首先携带轻便的破拆、救生、起重等装备,赶往事发现场投入救援。
- D.使用破拆工具破拆车体时,应使用雾状水掩护,防止金属碰撞产生火花,引起油蒸气爆炸,发生火灾。
- E.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尽快解除警戒,恢复交通。
- A.接警出动
- B.个人防护
- C.破拆救生
- D.设立警戒
- E.洗消处理
- 80
-
撤退路线有哪几类( )
- A.沿导向绳撤离
- B.沿楼梯撤退
- C.沿承重墙撤离
- D.沿水带线路撤离
- A.65mm
- B.80mm
- C.100mm
- D.260mm
- E.300mm
- A.消防泵不能启动
- B.消防泵出水量不能满足灭火要求时
- C.消防泵发生故障
- D.供水管网发生故障
- A.单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的厂房设置室内消火栓且层数>4层
- B.单层建筑和多层建筑公共建筑设置室内消火栓且层数>5层
- C.单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的库房设置室内消火栓且层数>5层
- D.高层工业建筑
- E.高层民用建筑
- 84
-
三级防护标准为( )。
- A.呼吸
- B.简易防化服
- C.战斗服
- D.封闭式防化服
- E.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
- A.侦察检测
- B.进行人员和任务分工,快速展开救援行动
- C.救生排险
- D.做好保障
- E.现场急救
- A.消防车最大供水高度
- B.消防车停放位置
- C.水带耐压性能
- D.水带连接强度
- A.穿着前应认真检查消防员避火防护服有无破损,如服装破损严禁使用。
- B.消防员避火防护服较其他衣服稍重,穿时需要人员协助。
- C.消防员避火防护服穿戴应独立完成。
- D.穿着消防员避火防护服必须配戴空气呼吸器和通信器材,保证在高温状态下的正常呼吸,以及与指挥人员的联系。
- A.工作温度:-25℃~55℃
- B.贮存温度:-40℃~60℃
- C.相对湿度:>99%
- D.大气压力:86kPa~106kPa
- A.直流水枪
- B.开花水枪
- C.喷雾水枪
- D.直流喷雾水枪
- E.多功能水枪
- 90
-
射水方法包括( )
- A.立式射水方法
- B.蹲式射水方法
- C.卧式射水方法
- D.肩式射水方法
- A.心脑血管类疾病人员
- B.无明显外伤
- C.行走不便
- D.明显中毒
- A.高温
- B.蒸汽
- C.热水
- D.热物体
- E.撞击
- A.低毒重度危险区
- B.低毒中度危险区
- C.低毒轻度危险区
- D.低毒安全区
- E.安全区
- A.水压
- B.水量
- C.效率
- D.用途
- E.强度
- A.0.8Mpa
- B.1.0Mpa
- C.1.3Mpa
- D.1.6Mpa
- E.2.0Mpa
- F.2.5Mpa
- A.浓烟
- B.毒气
- C.高温
- D.缺氧
- E.火焰
- A.选好停车位置和进攻路线
- B.设立警戒
- C.排除险情
- D.按照公路交通事故的救援措施,开展人员救助
- E.疏导转移
- 98
-
二级防护标准为( )。
- A.全身
- B.内置式重型防化服
- C.全棉防静电内外衣
- D.封闭式防化服
- E.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A.微毒重度危险区
- B.微毒中度危险区
- C.微毒轻度危险区
- D.微毒安全区
- E.安全区
- 100
-
单杠梯使用的注意事项( )
- A.单杠梯适用于狭窄区域或室内登高作业,还可跨沟越墙和代替担架使用。
- B.单杠梯的最大使用人数为一人,安全使用角度为70度~76度。
- C.灭火救援中,单杠梯从消防车上卸下后,应放置在建筑物安全地带。选取竖梯地点时,地面应平整坚实、不滑。
- D.使用时,竖梯要注意掌握平衡,不要用力过猛,防止梯子损坏。在确保梯脚稳固不滑动时,方可逐级攀登。
- E.平时训练时,梯脚必须竖立于架梯区内,终点线处须设一名保护人员。
- 101
-
液氯常温下为()的气体。
- A.黄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
- B.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
- C.黄色、无味
- D.黄绿色、无味
- A.警戒标志杆5根
- B.隔离警示带10盘
- C.手持扩音器1个
- D.危险警示牌1套
- A.40~55
- B.45~60
- C.30~45
- D.15~25
- A.执勤备战
- B.灭火救援
- C.抢险救援
- D.现场警戒
- A.倒塌、爆炸
- B.倒塌
- C.爆炸
- D.危险品
- A.5min
- B.6min
- C.8min
- D.10min
- A.雾状水
- B.直流水
- C.直流水或开花水
- D.泡沫液
- A.越高
- B.越低
- C.在45℃以上
- D.在45℃以下
- 109
-
乙类可燃液体的闪点()。
- A.<28°
- B.≥28°,<60°
- C.>28°,<60°
- D.≥28°,≤60°
- A.火灾初起阶段
- B.火灾发展阶段
- C.火灾下降阶段
- D.火灾熄灭阶段
- 111
-
下列属于新闻发言人任务的是()
- A.统计伤亡人数
- B.对事故原因、损失进行核准
- C.进行新闻发布
- D.召集现场新闻记者
- A.速度
- B.密度
- C.强度
- D.浓度
- A.总体救援方案
- B.灭火救援预案
- C.社会联动力量调集方案
- D.水源供给方案
- A.3.4MP
- B.3.5MP
- C.3.6MP
- D.3.7MP
- A.及格10分钟、良好8分45秒、优秀7分30秒
- B.及格9分30秒、良好9分15秒、优秀9分钟
- C.及格9分30秒、良好9分钟、优秀8分45秒
- D.及格10分钟、良好9分钟、优秀8分钟
- A.6
- B.6、5
- C.6、76
- D.8
- A.直流水枪;喷雾水枪
- B.喷雾水枪;直流水枪
- C.脉冲水枪;多功能水枪
- D.直流水枪;脉冲水枪
- A.依据事实、发扬民主
- B.实事求是、真实客观
- C.从难从严、广泛测评
- D.依据实案、开展座谈
- A.快速
- B.美观
- C.准确
- D.易懂
- 120
-
()属于丙类火灾危险性。
- A.氧气
- B.松节油
- C.蜡
- D.漂白粉
- A.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全封闭式消防防化服
- B.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简易消防防化服
- C.可穿纯绵战斗服,扎紧裤口袖口,勒紧腰带裤带
- D.全身浇湿
- A.先控制后消灭
- B.预防
- C.控制
- D.消灭
- A.重度危险区一级、中度危险区二级、轻度危险区三级
- B.重度危险区一级、中度危险区一级、轻度危险区一级
- C.重度危险区一级、中度危险区一级、轻度危险区二级
- D.重度危险区一级、中度危险区一级、轻度危险区二级
- A.7
- B.8
- C.9
- D.10
- 125
-
抢险救援服可分为( )救援服。
- A.连体式
- B.分体式
- C.组合式
- D.连体式和分体式
- A.100米
- B.400米
- 127
-
安全标志分为( )类型。
- A.禁止标志、警告标志
- B.警告标志、指令标志
- C.警告标志、提示标志
- D.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和提示标志
- A.单人
- B.双人
- C.三人
- D.四人
- A.消防头盔
- B.灭火防护服
- C.封闭式防化服
- D.空气呼吸器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A.消防头盔
- B.灭火防护服
- C.封闭式防化服
- D.空气呼吸器
- A.表情沟通
- B.语言沟通
- C.手势沟通
- D.心灵沟通
- A.灭火作业
- B.抢险救援作业
- C.化学作业
- D.核辐射作业
- A.一个月
- B.两个月
- C.三个月
- D.四个月
- A.上风方向或侧上风方向
- B.上风方向
- C.侧上风方向
- D.下风方向
- A.各种事故的抢险救援
- B.各种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
- C.各类火灾扑救
- D.参与处置突发事件
- A.自救法
- B.托抱法
- C.交叉法
- D.解脱法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A.有毒
- B.泄漏
- C.爆炸
- D.安全
- A.电绝缘装具具有优良的耐电压性能,能与火焰及熔化物直接接触。
- B.电绝缘装具在使用前,要认真检查有无破损,如有破损及漏电现象,严禁使用。
- C.电绝缘装具在保存期间,严禁受热及阳光照射,不许洗涤,不许接触活性化学物质及各种油类。
- D.电绝缘装具在符合标准规定的条件下保存,保质期为二年
- A.托抱法
- B.肩负法
- C.双人肩负法
- D.背人法
- A.上风
- B.下风
- C.侧上风
- D.侧下风
- A.喷雾水枪
- B.消防水炮
- C.泡沫枪
- D.直流水枪
- A.20m
- B.30m
- C.40m
- D.50m
- A.2s
- B.3s
- C.4s
- D.5s
- A.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排除险情和清理移交
- B.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
- C.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排除险情、现场急救、作好灭火准备和清理移交。
- D.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控毒排险、现场急救、洗消处理、清理移交
- A.不得
- B.可以
- C.应该
- D.必须
- A.30
- B.40
- C.50
- D.60
- A.着火层
- B.着火层下一层或下二层
- C.首层
- D.着火层上一层
- A.一个
- B.两个
- C.三个
- D.四个
- A.20
- B.25
- C.30
- D.35
- 152
-
公路交通事故特点为( )。
- A.事故频率高、人员伤亡大、易引发次生灾害和救援难度大
- B.事故地点不确定、物质性质难判定、事故危险性大和处置难度大
- C.易引发次生灾害、人员伤亡大、堵塞隧道交通、经济损失大和救援困难
- D.人员伤亡重、容易引发次生灾害、造成交通中断和救援困难
- A.先抢后救
- B.救助被救助人员程序规范
- C.先重后轻
- D.先近后远
- A.使用后可用干棉纱将消防员避火防护服表面烟垢和熏迹擦净
- B.镀金视窗应用软布擦拭干净,并覆盖一层PVC膜保护,以备再用
- C.消防员避火防护服应保存在干燥通风处,防止受潮和污染
- D.衣服上的污垢可用软毛刷蘸中性洗涤剂刷洗,并用清水冲洗净,可以用水浸泡或捶击
- A.22℃
- B.32℃
- C.42℃
- D.52℃
- A.5000V
- B.6000V
- C.7000V
- D.8000V
- A.提
- B.抱
- C.扛
- D.推
- 158
-
室内消火栓的口径一般是( )
- A.50mm
- B.65mm
- C.75mm
- D.80mm
- 159
-
液氯常温下为( )的气体。
- A.黄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
- B.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
- C.黄色、无味
- D.黄绿色、无味
- A.计算机型
- B.非计算机型
- C.台式型
- D.计算机型和非计算机型
- A.隔热防护服
- B.避火防护服
- C.化学防护服
- D.防蜂服
- A.不燃
- B.难燃
- C.可燃
- D.阻燃
- A.50m
- B.100m
- C.120m
- D.150m
- A.13m
- B.15m
- C.20m
- D.25m
- A.40m
- B.50m
- C.60m
- D.70m
- 166
-
下列哪项内容不属于洗消处理()。
- A.场地洗消
- B.器材洗消
- C.人员洗消
- D.车辆洗消
- A.着火层
- B.着火层下一层或下二层
- C.首层
- D.消防控制室
- A.沸溢、喷溅之前
- B.沸溢、喷溅之时
- C.局部发生燃烧
- D.灭火剂准备充足
- A.尺寸
- B.材质
- C.大小
- D.适用范围
- 170
-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特点为( )。
- A.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和处置难度大。
- B.扩散迅速,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 C.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
- D.突发性强,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易造成交叉感染;政治影响大和救援难度大。
- A.托抱法
- B.肩负法
- C.背人法
- D.双人肩负法
- A.混乱
- B.嘈杂
- C.高分贝
- D.高噪声
- A.移动式供气源
- B.氧气呼吸器
- C.强式送风器
- D.过滤式防毒面具
- A.每次使用后,应将工具揩拭干净,保持清洁。存放处应阴凉干燥。
- B.刃口、钩尖等工作部位如有卷口或崩缺应及时修磨,并用油脂揩拭。
- C.应定期检查杆柄上各螺纹连接处的紧固螺钉,并使其保持拧紧状态。
- D.如发现挠钩杆各连接螺纹发生破损,可以继续使用。
- A.进攻
- B.撤退
- C.破拆
- D.逃生
- A.直接
- B.间接
- C.转接
- D.连续
- 177
-
一般高压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为( )
- A.50m
- B.100m
- C.120m
- D.200m
- A.一个
- B.两个
- C.三个
- D.四个
- A.10min
- B.20min
- C.30min
- D.40min
- 180
-
室外地上消火栓的优点是( )
- A.目标明显
- B.不易冻结
- C.不易损坏
- D.不易寻找和使用
- A.一条
- B.两条
- C.三条
- D.四条
- A.行走不便
- B.骨折
- C.休克
- D.失血过多
- A.救生绳
- B.15米金属拉梯与挂钩梯联用
- C.救生气垫
- D.举高消防车
- A.1.2
- B.1.5
- C.1.8
- D.2.0
- A.撤离
- B.避险
- C.掩护
- D.停止进攻
- A.灭火防护服
- B.封闭式防化服
- C.避火服
- D.防火防化服
- A.“8”字绷带包扎
- B.螺旋包扎
- C.三角巾包扎
- D.风帽式包扎
- 188
-
交通锥一般由( )或橡胶制作而成
- A.木质
- B.金属
- C.塑料
- D.玻璃
- A.14.875
- B.4.378
- C.8.5
- D.1.875
- A.消防头盔
- B.灭火防护服
- C.封闭式防化服
- D.空气呼吸器
- A.火场灾害
- B.辐射灾害
- C.化学灾害
- D.有毒灾害
- A.手式上升器
- B.胸式上升器
- C.脚式上升器
- D.水带挂钩
- A.重量轻
- B.抗静电
- C.耐压高
- D.耐磨损
- 194
-
目前我国的分水器主要分为( )
- A.二分水器
- B.三分水器
- C.二分水器和三分水器
- D.集水器
- A.50N
- B.100N
- C.150N
- D.200N
- A.60m
- B.80m
- C.100m
- D.150m
- A.25N
- B.35N
- C.45N
- D.55N
- A.坐式安全吊带
- B.胸式安全吊带
- C.全身式安全吊带
- D.半身式安全吊带
- A.2~3
- B.15
- C.1
- D.8~11
- A.避免在太阳下曝晒,严禁裸露贮存,应室内存放
- B.避免与油、酸、碱等易燃、易爆物品或化学品混装
- C.穿着本服装退出事故现场,需脱下本服装前,必须经过严格冲洗洗消
- D.一旦本服装在染有军用生化毒剂的事故现场使用后,可以保留再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