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接警出动和个人防护
- B.现场询情和侦察检测
- C.设立警戒和疏散救生
- D.排除险情和现场急救
- E.搞好保障和清理移交
- A.消防部队应加强同公安、医疗救护、水、电、燃气、交通、民政等部门合作,共同实施救援行动。
- B.救援人员要加强行动安全,不应进入建筑结构已经明显松动的建筑物内部;不得登上已受力不均衡的阳台、楼板、屋顶等部位;不准冒险进入非稳固支撑的建筑废墟下面。
- C.加强现场监护工作,严防倒塌事故再次发生。
- D.严禁站在建筑废墟上从上至下进行施救,防止被埋压人员受到二次挤压伤害。
- E.为了尽可能的挽救遇险人员的生命,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等施工机械。
- A.选择有利于直攻火点的位置进行,建立进攻起点,延伸内攻路线
- B.扑救地下建筑火灾,实施内攻灭火的路线应选在向地下建筑内进风的安全出入口、扶梯等途径
- C.建筑火灾内攻灭火路线应主要选择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等途径
- D.选择便于撤离的路线作为进攻路线
- A.迅速清除现场障碍,确保现场拥有一个急救平台和供救援车辆出入的通道
- B.立即疏散建筑结构受到影响,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内人员
- C.协助供水、供电、供气部门切断倒塌建筑的水、电、气供应
- D.对现场有可能再次发生倒塌的建筑物要采取加固或事先拆除等措施
- E.使用开花或喷雾水枪扑灭事故次生火灾
- A.浓烟
- B.光线不足或内攻建筑结构复杂
- C.迷失方向
- D.存在建筑构件坍塌或爆炸危险
- E.高温
- A.压力损失叠加法
- B.阻力系数法
- C.流量平分法
- D.阻力平分法
- E.流量叠加法
- A.不应进入建筑结构已经明显松动的建筑物内部
- B.不得登上已受力不均衡的阳台、楼板、屋顶等部位
- C.不准冒险进入非稳固支撑的建筑废墟下面
- D.冒险进入已经明显松动的建筑物内部实施救人
- E.利用大型设施进行施救
- A.夹持
- B.磁粒吸附
- C.拴扎
- D.捆绑
- E.吊挂
- A.全面罩
- B.背托
- C.气瓶
- D.减压阀
- E.供气阀
- A.启动固定消防水泵供水
- B.利用水泵接合器向室内管网补充供水
- C.通过移动式消防水泵直接向火场供水
- D.通过消防车直接向火场供水
- A.水带不得脱口、卡口
- B.参训人员应着灭火防护服,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 C.水带不得扭转,楼梯转角处水带要留有机动长度
- D.水带要固定在坚固物体上
- A.救生绳
- B.呼救器
- C.排烟器材
- D.灭火器
- E.空气呼吸器
- A.侦察检测
- B.进行人员和任务分工,快速展开救援行动
- C.救生排险
- D.做好保障
- E.现场急救
- 71
-
二级防护标准为( )。
- A.全身
- B.内置式重型防化服
- C.全棉防静电内外衣
- D.封闭式防化服
- E.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A.检查气瓶压力及系统气密性。逆时针方向旋转瓶阀手轮至少2圈。
- B.将气瓶底部朝向自己,然后展开肩带,并将其分别置于气瓶两边。两手同时抓住背架体两侧,将呼吸器举过头顶。同时,两肘内贴近身体,身体稍微前倾,使呼吸器自然滑落于背部,同时确保肩带环顺着手臂滑落在肩膀上。然后,站直身体,向下拉下肩带,将呼吸器调整到舒适的位置,使臀部承重。
- C.将肩带上的雄腰扣插入雌腰扣内,然后将腰带左右两侧的伸出端同时向侧后方拉动,将腰带收紧。检查面罩组件,戴上面罩,检查面罩气密性。
- D.打开瓶阀,逆时针方向旋转瓶阀手轮至少2圈。
- E.使用结束后,卸下面罩,关闭供气阀。
- A.消防员携带水枪和1盘65mm水带沿楼梯攀登至指定楼层窗口处,上身微探出窗口
- B.消防员携带水枪和2盘65mm水带沿楼梯攀登至指定楼层窗口处,上身微探出窗口
- C.消防员携带水枪和1盘80mm水带沿楼梯攀登至指定楼层窗口处,上身微探出窗口
- D.在楼面将水带甩开,双手交替将水带一端接口垂直施放至地面,并利用水带挂钩固定水带,将水带一端接口与水枪连接,动作完成后,“举手”示意供水,成立式射水姿势
- A.中毒重度危险区
- B.中毒中度危险区
- C.中毒轻度危险区
- D.中毒安全区
- E.安全区
- A.由深入浅
- B.由外向内
- C.先易后难
- D.先重伤后轻伤
- E.先救人后救物
- A.设有移动通信装置的现场,利用移动电话同地面保持通信联系
- B.利用头盔通信电台和地铁内部有线通信设备进行现场通信
- C.在每层设立通信站,作接力通信或设置有线通信
- D.使用简单的灯语、旗语、绳语、人力等通信方法
- A.氮气灭火器
- B.干粉型灭火器
- C.二氧化碳灭火器
- D.洁净气体灭火器
- E.水基型灭火器
- A.8字环
- B.固定绳
- C.安全钩
- D.上升器
- E.三角架
- F.抓绳器
- A.车辆事故频率高
- B.人员伤亡大
- C.人员疏散困难
- D.救援难度大
- E.易引发次生灾害
- A.过滤式防毒面具
- B.自动呼吸复苏器
- C.空气呼吸器
- D.氧气呼吸器
- A.低毒中度危险区
- B.微毒中度危险区
- C.微毒轻度危险区
- D.低毒轻度危险区
- E.剧毒中度危险区
- A.消防轻型安全绳可放入40℃以下的温水中用肥皂或中性洗涤液轻轻擦洗,再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晾干。
- B.不得浸入热水中,不得日光曝晒或用火烘烤,不可使用硬质毛刷刷洗,不得使用热吹风机吹干。
- C.禁止使用酸、溶剂等化学物质进行清洗。
- D.可以使用酸、溶剂等化学物质进行清洗。
- A.冲击杆
- B.拆锁器
- C.金属切断器
- D.凿子
- E.钎子
- A.接收延时间小于5秒
- B.连续工作时间应大于10小时
- C.工作温度-25~70℃
- D.通信距离应大于1000米
- A.指挥部的位置及救援车辆的停放,应与泄漏扩散区域保持适当距离,并设在上风方向
- B.进入毒区实施抢险作业的人员一定要精干,个人防护充分,并使用开花或喷雾水枪进行掩护
- C.有限空间内发生泄漏,有人中毒时,可使用移动排烟机送风配合施救行动
- D.对吸入中毒人员,应迅速撤离染毒区至新鲜空气处
- E.对皮肤受到污染的,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 A.着火对象的特点
- B.火势蔓延方向
- C.起火时间
- D.作战环境
- A.中毒重度危险区
- B.中毒中度危险区
- C.中毒轻度危险区
- D.中毒安全区
- E.安全区
- A.实现预报警功能
- B.实现自动报警功能
- C.实现静止报警功能
- D.实现手动报警功能
- A.警戒桶
- B.警戒灯
- C.警戒底座
- D.警戒牌
- E.警戒带
- A.各种事故的抢险救援
- B.各种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
- C.参与处置突发事件
- D.参加地方政府各类庆典保卫活动
- E.各类特殊火灾救援
- A.水带内壁的粗糙度
- B.水带长度
- C.水带磨损程度
- D.水带直径
- E.水带内的流量
- A.应正确的放置电池极性,电池极性与电池盒内的极性标识方向一致。防止电池极性放置不正确或电池没电造成灯具不亮
- B.如出现其它故障,应立即淘汰
- C.应及时更换新电池,防止因电池电量不足造成灯具亮度低
- D.如出现其它故障,应通知生产企业市场服务部或当地服务中心
- A.车辆事故频率高
- B.人员伤亡大
- C.人员疏散困难
- D.救援难度大
- E.易引发次生灾害
- A.消防车最大供水高度
- B.消防车停放位置
- C.水带耐压性能
- D.水带连接强度
- A.事故的偶然性大
- B.地点、时间不定
- C.事故类型多样,救援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 D.事故造成道路堵塞,难以到达
- E.报警人延误报警时机
- A.移动供气源弥补了其他种类呼吸器供气时间短的缺点,适用于需较长时间作业的特殊固定场所
- B.移动供气源是一种将气源置于有毒有害工作环境外,在空气新鲜无污染的场所,依靠气瓶压力和长管连接,将洁净空气输送到在有毒有害工作环境下的工作人员的呼吸防护装备。
- C.移动供气源主要适用于长时间在有毒有害气体、蒸汽、粉尘、烟雾以及缺氧环境中进行的定岗作业的工作人员的呼吸保护
- D.移动供气源主要适用于长时间在有毒有害气体、蒸汽、粉尘、烟雾以及缺氧环境中进行的小活动范围工作的工作人员的呼吸保护。
- A.灭火
- B.冷却保护
- C.破拆
- D.排烟
- A.白色
- B.黑色
- C.绿色
- D.红色
- A.Ⅰ型
- B.Ⅰ型、Ⅱ型
- C.Ⅰ型、Ⅱ型、Ⅲ型
- D.Ⅰ型、Ⅱ型、Ⅲ型、VI型
- A.接警出动、侦察检测、设立警戒、救生排险、现场急救、清理移交
- B.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人员、排除险情、洗消处理和清理移交。
- C.接警出动、现场侦检、设立警戒、开展人员救助、排除险情搞好保障、清理移交
- D.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排除险情、现场急救、搞好保障、清理移交
- A.使用
- B.闲置
- C.损坏
- D.维修
- 102
-
消火栓距建筑物外墙不宜小于( )
- A.2m
- B.3m
- C.4m
- D.5m
- A.30
- B.35
- C.40
- D.45
- A.0.43
- B.4.3
- C.1.1
- D.11
- A.指压止血训练
- B.加压包扎止血训练
- C.止血带止血训练
- D.纱布止血训练
- A.政府领导,统一指挥
- B.快速行动,科学处置
- C.以人为本,救人优先
- D.加强调度,连续作战
- A.50N
- B.150N
- C.250N
- D.350N
- 108
-
隧道交通事故特点为( )。
- A.事故频率高、人员伤亡大、易引发次生灾害和救援难度大
- B.事故地点不确定、物质性质难判定、事故危险性大和处置难度大
- C.易引发次生灾害、人员伤亡大、堵塞隧道交通、经济损失大和救援困难
- D.人员伤亡重、容易引发次生灾害、造成交通中断和救援困难
- A.上风
- B.下风
- C.中部
- D.距火源最近
- A.100m
- B.120m
- C.150m
- D.200m
- A.聚碳酸酯
- B.玻璃
- C.塑胶
- D.木质
- A.30m
- B.40m
- C.50m
- D.60m
- A.全封闭式消防防化服
- B.简易防化服
- C.防护服
- D.防护服或将防护服淋湿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A.10m
- B.20m
- C.25m
- D.30m
- A.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排除险情和清理移交
- B.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
- C.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排除险情、现场急救、作好灭火准备和清理移交。
- D.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控毒排险、现场急救、洗消处理、清理移交
- A.多样性
- B.复杂性
- C.艰巨性
- D.突发性
- A.室内消火栓
- B.消防水池
- C.消防水罐
- D.水泵接合器
- 119
-
液化石油气无色、无臭、( )。
- A.无毒
- B.中毒
- C.剧毒
- D.微毒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A.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全封闭式消防防化服
- B.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简易消防防化服
- C.可穿纯绵战斗服,扎紧裤口袖口,勒紧腰带裤带
- D.全身浇湿
- A.≥30min
- B.≥40min
- C.≥50min
- D.≥60min
- A.雾状水
- B.直流水
- C.直流水或开花水
- D.泡沫液
- A.3
- B.6
- C.5
- D.4
- A.上风、侧上风方向
- B.上风方向
- C.下风、侧上风方向
- D.下风方向
- 126
-
防静电服一般( )使用金属附件。
- A.不允许
- B.允许
- C.很少
- D.大量
- A.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B.全身、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C.全身、简易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D.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
- A.连体式
- B.分段式
- C.拉链式
- D.组合式
- A.30
- B.40
- C.50
- D.60
- A.一次性和重复性
- B.重复性和多次性
- C.一次性和多次性
- D.两次性和重复性
- A.灭火作业
- B.抢险救援作业
- C.危险化学物品作业
- D.处置放射性物质
- A.1.5
- B.1
- C.1.5
- D.2
- A.3.5
- B.4.378
- C.8.5
- D.14.875
- A.5
- B.10
- C.15
- D.25
- A.雾状水
- B.直流水
- C.直流水或开花水
- D.泡沫液
- A.水泵接合器使用范围
- B.水泵接合器耐压能力
- C.水泵接合器的接口形式
- D.水泵接合器的接口口径
- A.立式射水方法
- B.跪式射水方法
- C.卧式射水方法
- D.单手式射水方法
- A.头部
- B.颈部
- C.手部
- D.肩部
- A.1
- B.2
- C.3
- D.4
- A.托抱法
- B.肩负法
- C.背人法
- D.双人手抬法
- A.大视窗
- B.小视窗
- C.玻璃
- D.网格
- A.40m
- B.50m
- C.60m
- D.70m
- A.10m
- B.20m
- C.40m
- D.50m
- A.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B.全身、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C.全身、简易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 D.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
- A.连体式
- B.分体式
- C.连体式和分体式
- D.分段式
- A.50mm
- B.60mm
- C.80mm
- D.100mm
- A.1.4~1.6
- B.0.4~0.6
- C.8
- D.4~6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A.1.33
- B.2.33
- C.3.33
- D.4.33
- A.墙式消火栓
- B.消防竖管
- C.消防上水鹤
- D.水泵结合器
- A.13m
- B.15m
- C.20m
- D.30m
- A.在实施摘除蜂窝救援时,必须认真检查防蜂服完好情况,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实施救援行动。
- B.在摘除环境比较复杂场所的蜂窝时,不能急于求成,对可能损坏防蜂服和影响救援行动的障碍物必须先行消除,为顺利摘除蜂窝创造条件。
- C.消防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避免紧张慌乱,任何紧张慌乱都可能发生动作倒错,造成失误。
- D.在摘除蜂窝时,当发现防蜂服有轻微破损时仍然可以继续操作使用。
- A.10m
- B.15m
- C.20m
- D.30m
- 154
-
破拆的方法有哪些:( )
- A.撬砸法、拉拽法、切割法
- B.冲撞法、爆破法、顶撑法
- C.撬砸法、切割法、冲撞法
- D.撬砸法、拉拽法、切割法、冲撞法、爆破法、顶撑法
- A.化学粉剂
- B.泡沫
- C.干粉
- D.水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A.二
- B.三
- C.四
- D.五
- A.防水
- B.防火
- C.防静电
- D.阻燃
- 159
-
警戒器材的种类有哪些:( )
- A.警戒标志杆、警戒底座、警戒灯 、警戒桶
- B.警戒底座、警戒带、警戒牌、警戒桶
- C.警戒灯、警戒带、警戒牌、警戒桶
- D.警戒标志杆、警戒底座、警戒灯、警戒带、警戒牌、警戒桶
- A.电磁波
- B.电流
- C.天线
- D.声音
- A.800g
- B.1000g
- C.1200g
- D.1500g
- A.15
- B.20
- C.25
- D.30
- A.救援初期
- B.救援中期
- C.救援后期
- D.救援末期
- A.一条
- B.两条
- C.三条
- D.四条
- A.腰斧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注意查看有否缺陷和潜在的损伤,如发现腰斧变形、有裂缝或橡胶柄套损坏时,应停止使用。
- B.可以用腰斧砍劈带电电线或带电设备。
- C.消防员佩戴腰斧时,位置要正确,以防各刃口损坏防护服和其他个人装备或戳伤皮肉。
- D.在使用腰斧进行砍劈等破拆作业时,尽可能使刃口所在平面与被砍劈物垂直,以防刃口崩裂或卷缺。
- A.10m
- B.20m
- C.30m
- D.35m
- A.5m
- B.10m
- C.20m
- D.30m
- A.安全区
- B.警戒区
- C.隔离区
- D.疏散区
- A.火焰,高温
- B.室内热气压
- C.建筑构件变形挤压
- D.玻璃自身耐热性能差
- A.托抱法
- B.肩负法
- C.背人法
- D.双人手抬法
- A.消防安全带不可调节尺寸大小以适合体型佩戴
- B.带扣应使安全带长度调节方便,佩戴快速,且无松脱、滑落现象,其边角半径不小于6mm。
- C.带扣和拉环无棱角、毛刺、无裂纹、明显压痕和划伤等缺陷。
- D.消防安全带的零部件应安装端正,整带平直、整洁,无污油渍、缺损及其它有损外观的缺陷。
- A.上风、侧上风方向
- B.上风方向
- C.下风、侧上风方向
- D.下风方向
- A.毒害
- B.腐蚀
- C.火焰
- D.灾害
- A.接警出动、侦察检测、设立警戒、救生排险、现场急救、清理移交
- B.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人员、排除险情、洗消处理和清理移交。
- C.接警出动、现场侦检、设立警戒、开展人员救助、排除险情搞好保障、清理移交
- D.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排除险情、现场急救、搞好保障、清理移交
- A.6
- B.8
- C.10
- D.12
- A.可以
- B.不宜
- C.稍微
- D.应当
- A.7m
- B.10m
- C.15m
- D.20m
- A.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服装有无破损,如有破损,严禁使用。
- B.二级消防员化学防护服装不得与火焰及熔化物直接接触。
- C.二级消防员化学防护服装可以与火焰及熔化物直接接触。
- D.使用时,必须注意头罩与面具的面罩紧密配合,颈扣带、胸部的大白扣必须扣紧,以保证颈部、胸部气密性。
- A.地震
- B.风灾
- C.水灾
- D.建筑物倒塌
- A.各级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专家
- B.特勤中队携带相关救援装备
- C.事发单位的技术人员
- D.安检、环保、公安、武警等有关部门。
- A.固定四肢时,要露出指(趾)端。
- B.夹板与皮肤之间应加衬垫保护。
- C.固定必须牢固可靠,夹板长度要超过骨折部的上下两个关节。
- D.伤肢远端略低于近端,以利血液循环和消肿。
- A.冲击
- B.撞击
- C.掉下
- D.掉落
- A.先抢后救
- B.先重后轻
- C.征得被救助人员同意允许
- D.先近后远
- A.20
- B.30
- C.40
- D.50
- A.可以
- B.不可以
- C.有时
- D.经常
- A.1.2
- B.1.5
- C.1.8
- D.2.0
- A.一个
- B.两个
- C.三个
- D.四个
- 188
-
室外地下消火栓的优点是( )
- A.不易冻结
- B.目标明显
- C.易寻找和使用
- D.易损坏
- A.20
- B.25
- C.30
- D.35
- A.应选择同一生产厂家的产品
- B.规格型号应统一
- C.应选择同一品牌的产品
- D.应选择同一销售商的产品
- 191
-
以下为坐式安全吊带的是:( )
- A.Ⅰ型消防安全吊带
- B.Ⅱ型消防安全吊带
- C.Ⅲ型消防安全吊带
- D.Ⅰ型消防安全吊带、Ⅱ型消防安全吊带
- A.水带挂钩
- B.水带护桥
- C.水带包布
- D.水带护套
- A.-30℃~65℃
- B.-20℃~65℃
- C.-10℃~65℃
- D.10℃~65℃
- A.背人法
- B.肩负法
- C.托抱法
- D.双人手抬法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特级
- A.消防部队装备的专用洗消车、洗消帐篷
- B.军队防化部门装备的供人员洗消用的洗消车和供地面洗消用的喷洒车
- C.消防水罐车、环卫洒水车
- D.防爆水泵
- A.继续使用
- B.坚持使用
- C.小心使用
- D.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