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59
-
训练成绩一般分为()
- A.综合科目训练成绩
- B.单课目训练成绩
- C.月份训练成绩
- D.年度训练成绩。
- 正确
- 错误
- 61
-
下列堵漏器材有:()。
- A.内封式堵漏袋
- B.外封式堵漏袋
- C.捆绑式堵漏袋
- D.下水道阻流袋
- 62
-
常见的6米拉梯有( )
- A.木质
- B.竹质
- C.铝合金材质
- D.钢质
- A.技术性能符合GA124《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的要求
- B.用于缺氧或有毒现场作业时的呼吸防护
- C.一级普通消防站1具/人
- D.一级普通消防站备份比4:1
- A.禁绝火源
- B.选好停车位置和进攻路线
- C.喷雾稀释
- D.关阀断源
- E.明确撤退信号
- A.特危区
- B.重危区
- C.中危区
- D.轻危区
- E.安全区
- A.有强腐蚀性液体
- B.气体存在的化学事故现场
- C.有强渗透性军用毒剂
- D.生物病毒存在的事故现场
- E.带电的事故现场
- A.泄漏继续扩散将会引起更严重灾害性后果时
- B.已在储罐区域内大面积扩散时
- C.液化石油气槽车在人员密集区泄漏
- D.泄漏浓度有限(浓度小于爆炸下限30%),范围较小时
- E.液化石油气罐顶部受损泄漏,堵漏无效时
- A.险情重
- B.损失大
- C.规模大
- D.波及面广
- E.连发性强
- A.消防部队应加强同公安、医疗救护、水、电、燃气、交通、民政等部门合作,共同实施救援行动。
- B.救援人员要加强行动安全,不应进入建筑结构已经明显松动的建筑物内部不得登上已受力不均衡的阳台、楼板、屋顶等部位不准冒险进入非稳固支撑的建筑废墟下面。
- C.加强现场监护工作,严防倒塌事故再次发生。
- D.严禁站在建筑废墟上从上至下进行施救,防止被埋压人员受到二次挤压伤害。
- E.为了尽可能的挽救遇险人员的生命,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等施工机械。
- 70
-
搜索的方法主要有( )。
- A.人工搜索
- B.搜救分队搜索
- C.技术搜索
- D.生命探测仪搜索
- E.搜救犬搜索
- A.消防员右脚后退一步并下蹲,双手前伸支撑上体
- B.右手将水枪按在地上
- C.双脚向后叉开伸直,脚尖向外,脚跟相对与肩同宽
- D.右臂肘部着地握水枪前部,左手小臂着地扶水带目视前方。
- 72
-
三级防护标准为( )。
- A.呼吸
- B.简易防化服
- C.战斗服
- D.封闭式防化服
- E.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
- A.多样性
- B.突发性
- C.复杂性
- D.危险性
- E.艰巨性
- A.钾
- B.硫
- C.锌
- D.磷
- E.钠
- A.注意力分散
- B.思维反应迟钝
- C.记忆力下降
- D.心理上产生恐惧
- A.供氧系统
- B.正压呼吸循环系统
- C.安全及报警系统
- D.壳体背带系统等
- E.氧气充装系统
- A.了解起火部位、扩散范围。
- B.了解危险物品种类、数量、储放形式及毗邻仓库的有关情况。
- C.查明与核实有无爆炸危险,有无人员被困、伤亡,建筑物损坏程度。
- D.确定灭火进攻路线、物资疏散通道及方式。
- A.低毒重度危险区
- B.低毒中度危险区
- C.低毒轻度危险区
- D.低毒安全区
- E.安全区
- 79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消防站的布局一般应以接到出动指令后10min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
- B.二级普通消防站建筑面积指标为1900m2~3300m2
- C.消防站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
- D.站内供迅速出动用的楼梯两侧应设扶手,楼梯倾角不应大于30°。
- 80
-
焦碳的燃烧不属于()。
- A.蒸发燃烧
- B.分解燃烧
- C.表面燃烧
- D.阴燃
- E.扩散燃烧
- A.安全重点单位
- B.在建重点工程
- C.各类重大灾害事故
- D.重要保卫勤务
- E.跨区域救援行动
- F.其他需要制定灭火与抢险救援预案的单位或场所
- A.试件背火面测温点平均温度比初始温度升高了140℃
- B.试件背火面测温点任一点温度比初始温度升高了180℃
- C.试件背火面测温点任一点温度达到220℃
- D.试件背火面测温点任一点温度达到200℃
- A.起重气垫严禁重叠使用;起重时,气垫塞入物体下部面积必须在50%以上;
- B.在有燃烧爆炸危险的场所进行破拆时,必须使用无火花工具,并使用直流水枪进行掩护;
- C.使用牵引设备时,钢丝绳两端连接必须牢固,作业区域内严禁站人;
- D.使用起吊设备时,设备起吊荷载必须大于被起吊物体重量;吊臂下方严禁站人。
- A.着火层上层
- B.本层
- C.二层
- D.地下各层。
- A.隧道的结构形式和各种洞口
- B.事故类别
- C.事故地点
- D.被困人员信息
- E.伤亡人员的家属联系方式
- A.指挥员和安全员必须密切观察火场情况,发现险情及时发出撤离信号
- B.特别紧急情况下,可以放弃车辆和器材快速撤离
- C.处置危险性较大的灾害事故,必须预先确定疏散信号、传递方式、撤离的方向和路线,清除紧急撤离线路上的障碍,设置利于快速撤离的各种设施,确定防爆掩蔽体,一旦接到撤退命令,一律徒手撤离
- D.发出紧急撤离信号后,中队指挥员要立即在安全区域清点人员,并向指挥部报告,研究新的对策措施。
- A.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 B.有警必出,积极参与
- C.发挥优势,攻坚克难
- D.加强协调,联动作战
- E.注意防护,确保安全
- A.计算
- B.查阅图纸资料
- C.询问知情人
- D.目测
- E.估算
- A.柴油
- B.机油
- C.泥浆
- D.化工危险液体
- E.放射性废料
- A.车库宜设修理间及检修地沟。修理间应用防火墙、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并不宜靠近通信室。
- B.消防车库的设计应有车辆充气、充电和废气排除的设施。
- C.消防车库内外沟管盖板的承载能力,应按最大吨位消防车的满载轮压进行设计。车库地面和墙面应便于清洗,且地面应有排水设施。
- D.库内(外)应有供消防车上水用的市政消火栓。消防车库宜设倒车定位等装置。
- A.及格2分
- B.及格2分30秒
- C.良好2分钟
- D.良好2分15秒
- A.高度的易燃性
- B.蒸气的爆炸性
- C.受热膨胀性
- D.流动性
- E.带电性
- F.毒害性
- A.火场
- B.救援
- C.建筑工地
- D.水下作业
- A.相邻中队
- B.支队机关部门
- C.支队党委成员
- D.支队全体干部
- A.进入高温、热辐射强和有可能爆炸危险区域时,必须着抢险救援服或者铝箔隔热服;
- B.进入带电区域作战时,必须穿戴电绝缘服、绝缘靴、绝缘手套等防护装备,携带漏电探测仪、绝缘胶垫、接地线(棒)等器材;
- C.进入高温、浓烟、有毒、缺氧区域时,根据情况可以不佩戴空(氧)气呼吸器;
- D.高空作业时,必须用安全绳进行固定保护。
- A.洪涝
- B.风暴潮
- C.暴雨
- D.狂风巨浪
- A.眼睛
- B.呼吸道
- C.表皮
- D.口腔
- A.燃烧猛烈,蔓延迅速,易发生爆炸。
- B.火情复杂多变,灭火剂选择难度大。
- C.产生有毒气体,易发生化学性灼伤,扑救难度大。
- D.爆炸与燃烧交替进行。
- 99
-
属于神经性毒剂的是()。
- A.沙林
- B.光气
- C.塔崩
- D.维埃克斯
- E.梭曼
- A.2至3倍
- B.3至4倍
- C.5至6倍
- D.6至7倍
- A.观众厅
- B.舞台
- C.放映室
- D.观众休息室
- 102
-
消火栓距路边不应超过( )
- A.一米
- B.两米
- C.三米
- D.四米
- A.及格7分钟、良好6分45秒、优秀6分钟
- B.及格7分15秒、良好7分钟、优秀6分50秒
- C.及格7分50秒、良好7分15秒、优秀6分30秒
- D.及格7分30秒、良好7分15秒、优秀6分钟
- A.逐级指挥
- B.大队指挥
- C.支队指挥
- D.统一指挥
- A.中队报支队
- B.大队报支队
- C.支队报总队
- D.总队报公安部消防局
- A.越级
- B.按级
- C.逐级
- D.统一
- A.地下车站
- B.区间隧道内
- C.地面停车站
- D.隧道出口
- A.医务室
- B.心理辅导室
- C.晾衣室
- D.器材检修车间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A.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排除险情和清理移交
- B.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
- C.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排除险情、现场急救、作好灭火准备和清理移交。
- D.接警出动、个人防护、现场询情、侦察检测、设立警戒、疏散救生、控毒排险、现场急救、洗消处理、清理移交
- A.不限
- B.均匀
- C.前面粗
- D.后面粗
- 112
-
救生衣浮力力。()
- A.75千克
- B.77、9千克
- C.80千克
- D.85、9千克
- 113
-
不属于防蜂服具有的性能是:( )
- A.防蜂蜇
- B.防割
- C.防蚊虫叮咬
- D.防火
- 114
-
闪点()℃的液体称为易燃液体。
- A.≤60
- B.≤45
- C.≥60
- D.>60
- A.尽早发现,初期控制,快速疏散,及时抢救,消除毒源,全面洗消
- B.尽早发现,初期控制,快速疏散,及时抢救
- C.尽早发现,初期控制,快速疏散,及时抢救,消除毒源
- D.尽早发现,初期控制,消除毒源,全面洗消
- 116
-
洗消站应该设立在()交界处。
- A.危险区与安全区
- B.轻度污染区与安全区
- C.警戒区域与安全区
- D.轻度污染区与危险区
- 117
-
加油车总载量为()(KG)。
- A.≥2500kg
- B.≥3000kg
- C.≥3500kg
- D.≥4000kg
- A.20,10
- B.20,5
- C.15,8
- D.15,10
- A.油罐火灾
- B.木材火灾
- C.建筑火灾
- D.气体火灾
- A.35秒
- B.30秒
- C.27秒
- D.25秒
- A.可燃气
- B.毒气
- C.氯化氢
- D.有机挥发性气体
-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 A.速度
- B.密度
- C.强度
- D.浓度
- A.5分钟
- B.10分钟
- C.15分钟
- D.20分钟
- A.6.5
- B.7.5
- C.8.5
- D.9.5
- A.1副/人
- B.2副/人
- C.3副/人
- D.4副/人
- A.1
- B.1.5
- C.2
- D.2.5
- A.高
- B.中
- C.低
- D.极高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A.开花
- B.直流
- C.密集射流
- D.喷雾
- A.填盖沙土
- B.喷射水
- C.喷射泡沫
- D.塑料薄膜
- A.先救人后救物,先易后难,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
- B.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
- C.先救人后救物,先易后难,先重伤后轻伤,先伤员后尸体。
- D.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重伤后轻伤,先伤员后尸体。1
- A.防火、防烟分区
- B.承重墙
- C.疏散口
- D.窗口
- A.消防头盔
- B.灭火防护服
- C.一级防护服
- D.空气呼吸器
- A.10×104PA
- B.12×104PA
- C.14×104PA
- D.16×104PA
- A.腐蚀性
- B.毒害性
- C.窒息性
- D.氧化性
- A.中毒的人员
- B.消防和其他抢险救援人员
- C.群众互救人员
- D.围观群众
- A.3
- B.5
- C.7
- D.91
- A.90%;70%
- B.90%;80%
- C.100%;70%
- D.100%;80%
- A.总队
- B.公安部
- C.消防局
- D.当地公安局
- A.2
- B.3
- C.4
- D.5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143
-
()燃烧的火焰不显光。
- A.乙酸
- B.乙醇
- C.乙炔
- D.丙酮
- A.22
- B.23
- C.24
- D.25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A.13m
- B.14m
- C.15m
- D.16m
- A.白色
- B.黑色
- C.绿色
- D.红色
- A.0.15
- B.0.6
- C.6
- D.15
- A.无毒
- B.中毒
- C.剧毒
- D.微毒
- A.铁制钳子
- B.钢制扳手
- C.无火花工具
- D.套筒组
- A.起火建筑的结构、建成时间
- B.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
- C.隐患现状及审批验收等相关监督执法情况
- D.事故单位的相关组织
- A.4个、3人
- B.3个、4人
- C.4个、4人
- D.4个、5人
- A.确保被救助人员生命安全
- B.先重后轻
- C.先抢后救
- D.先近后远
- A.主观客观
- B.内因外因
- C.主次关系
- D.因果关系
- A.特危区
- B.重危区
- C.中危区
- D.轻危区
- E.安全区
- A.救人第一
- B.救物第一
- C.灭火第一
- D.灭火和救援相结合
- A.救援现场
- B.灾害现场
- C.集结地点
- D.各单位
- 158
-
6米拉梯使用时必须由( )人操作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A.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
- B.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
- C.处置难度大
- D.易在较短时间内控制
- A.100m
- B.120m
- C.150m
- D.200m
- A.对流
- B.传导
- C.辐射
- D.照射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A.热辐射
- B.热对流
- C.热传导
- D.热传播
- A.热传导
- B.热对流
- C.热辐射
- D.热传播
- A.降低
- B.增高
- C.不变
- D.不确定
- A.最大吨位消防车的满载轮压
- B.额定重量
- C.标准重量
- D.满载重量
- 167
-
下列不是电绝缘手套的优点是。()
- A.耐油
- B.耐酸
- C.耐腐蚀
- D.耐低温
- A.梯队进攻,内外夹击
- B.多点进攻,强攻近战
- C.梯队掩护,重点突破
- D.内外结合,重点突破
- A.不燃
- B.难燃
- C.可燃
- D.阻燃
- A.10
- B.15
- C.20
- D.25
- A.浓度
- B.温度
- C.湿度
- D.程度
- A.迅速切断电源,用水或其他灭火剂灭火。
- B.停机断电,用泡沫或雾状水灭火。
- C.先冷却,同时利用封堵方法窒息或用水枪在火焰根部交叉射水。
- D.强行隔离,用直流水枪进行扑救
- A.地震
- B.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
- C.建筑物倒塌事故
- D.交通事故
- A.坐式安全吊带
- B.胸式安全吊带
- C.全身式安全吊带
- D.半身式安全吊带
- A.化学事故
- B.交通事故
- C.医疗事故
- D.灾害事故
- 176
-
火场总指挥由()担任。
- A.到场的职务最高领导
- B.公安局领导
- C.消防支队支队长
- D.地方政府领导
- 177
-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特点为()。
- A.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和处置难度大。
- B.扩散迅速,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 C.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
- D.突发性强,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易造成交叉感染;政治影响大和救援难度大。
- A.使用
- B.装饰
- C.盘好
- D.散放
- A.扑灭储罐火和扑灭流散液体火
- B.移动装备和固定设施使用
- C.扑灭着火罐、流淌火和冷却邻近罐
- D.灭火和冷却
- A.一
- B.二
- C.三
- D.危险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A.直流
- B.开花
- C.喷雾
- D.多功能
- A.易引发次生灾害
- B.人员伤亡大
- C.堵塞隧道交通
- D.易造成坍塌事故
- A.浓度
- B.密度
- C.强度
- D.速度
- A.出入口处
- B.下风口处
- C.通风管道口处
- D.主攻入口处
- A.45
- B.400
- C.355
- D.455
- A.50%
- B.60%
- C.70%
- D.80%
- 188
-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特点为( )。
- A.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和处置难度大。
- B.扩散迅速,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 C.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
- D.突发性强,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易造成交叉感染;政治影响大和救援难度大。
- A.逐级指挥
- B.授权指挥
- C.按计划实施组织指挥
- D.属地指挥
- A.做好泡沫灌注准备
- B.确认内部人员已撤出
- C.隧道体积相对较小
- D.隧道内温度很高有倒塌的可能
- A.官兵体能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5%以上。
- B.官兵体能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0%以上。
- C.官兵体能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60%以上。
- D.官兵体能考核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50%以上。
- A.9
- B.10
- C.11
- D.12
- A.7%
- B.17%
- C.27%
- D.37%
- A.70%;70%
- B.80%;80%
- C.90%;90%
- D.100%;100%
- A.减速慢行
- B.快速行驶
- C.停止出行
- D.有序行驶
- A.灭火或训练后,消防员隔热防护服应及时清洗、擦净、晾干
- B.隔热层和外层可以一起清洗,清洗时不能使用硬刷或用强碱,以免影响防水性能。
- C.消防员隔热防护服在运输中应避免与油、酸、碱等易燃、易爆物品或化学药品混装。
- D.消防员隔热防护服应贮存在干燥、通风的仓库中。
- A.≥4000
- B.≥5000
- C.≥6000
- D.≥7000
- A.5.8吨至22.6吨,5CM至110CM
- B.9.6吨至67.7吨,20.3CM至52CM
- C.9.6吨至77.7吨,20.3CM至52CM
- D.5.8吨至22.6吨,5CM至110CM
- A.60%
- B.75%
- C.80%
- D.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