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4
-
有限空间作业项目的生产经营或管理单位在发包有限空间作业时,不用查验施工或承包单位相关的安全生产条件,只要与施工或承包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即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10V
- B.12V
- C.36V
- D.220V
- A.佩戴前,应检查安全帽各配件有无破损,装配是否牢固,帽衬调节部分是否卡紧、插口是否牢靠、绳带是否系紧
- B.安全帽在使用时受到较大冲击后,即应更换受损的安全帽
- C.安全帽清洗后应放在暖气片上烘干
- D.安全帽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 A.监护者
- B.负责人
- C.所有参与作业人员
- D.作业者
- A.0%
- B.5%
- C.10%
- D.1%-5%
- A.16%
- B.18%
- C.19.5%
- D.23.5%
- A.建立健全有限空间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B.辨识本单位存在的有限空间,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存在的危害因素等,建立有限空间基本情况台账,并及时更新
- C.监督有限空间作业单位的作业情况,及时制止、纠正不安全行为,并督促作业单位进行整改
- D.以上均包括
- A.半身式
- B.全身式
- C.围杆作业
- D.区域限制
- A.氧含量小于19.5%或大于23.5%;
- B.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大于GBZ2.1规定限值的30%且不大于GBZ2.1规定的限值
- C.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GBZ2.1规定限值的30%
- D.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GBZ2.1规定限值的10%
- A.防火工具
- B.防水工具
- C.防爆工具
- D.一般工具
- A.物理吸附作用
- B.化学吸着作用
- C.催化作用
- D.静电效应
- A.有限空间内有害环境性质未知
- B.缺氧或无法确定是否缺氧
- C.空气污染物浓度未知、达到或超过IDLH浓度
- D.以上情况均应采取最高级别防护措施
- A.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相关操作规程。
- B.拥有300人以上从业人员
- C.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 D.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 A.维护保养
- B.危险辨识
- C.安全检查
- D.以上均正确
- A.未进行有效通风
- B.未进行气体检测
- C.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
- D.未采取呼吸防护措施
- A.设置警示区域
- B.隔离管道
- C.气体检测
- D.通风换气
- A.三脚架
- B.机械通风设备
- C.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 D.气体检测报警仪
- A.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B.事故应急预案
- C.安全生产责任制
- D.安全操作规程
- A.氧气检测报警仪
- B.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 C.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
- D.四合一检测报警仪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A.30mA
- B.50mA
- C.80mA
- D.100mA
- A.5MPa
- B.5.5MPa
- C.6MPa
- D.5.5±0.5MPa
- A.配备与所实施的作业安全防护需求相匹配等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应急救援装备等,并确保功能正常
- B.给予有限空间作业管理人员、现场负责人员、监护人员、作业人员有关的职业安全培训
- C.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须评估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及危害程度,,结合自身的防护能力,以确定该有限空间是否许可作业
- D.以上均包括
- A.可燃气体0,氧气19.5%Vol
- B.可燃气体3%LEL,氧气20.9%Vol
- C.可燃气体12%LEL,氧气20.9Vol
- D.可燃气体7%LEL,氧气21%Vol
- A.8
- B.16
- C.24
- D.36
- 50
-
有限空间作业场所的生产经营单位或管理单位、施工作业单位必须明确( )等相关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有限空间作业场所、环节、人员,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 A.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
- B.管理人员、作业现场负责人
- C.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者、作业者
- D.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者、作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