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压封堵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理论考试复习题(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1

在使用乙炔瓶时,防爆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充气前认真检查钢瓶气样
  • B.气瓶不允许进行二次充气
  • C.瓶身禁止横卧
  • D.瓶身禁止靠近火源
12

在使用坡口机时,要使()同心。

  • A.管子与管子
  • B.管子与砂轮
  • C.管子与坡口机
  • D.砂轮与坡口机
15

在视图投影中,物体的()视图不能完整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 A.一个视图
  • B.二个视图
  • C.三视图
  • D.多面视图
16

在碳素钢中,焊接性能最好的是()。

  • A.低碳钢
  • B.中碳钢
  • C.高碳钢
  • D.高合金钢
18

在同样的压紧载荷、同样的介质压力作用下,泄漏率随垫片厚度的()而()。

  • A.增加、增加
  • B.增加、减少
  • C.增加、升高
  • D.增加、削弱
22

在下塞柄过程中,操作正确的是()。

  • A.平衡管打开,夹板阀内旁通关闭
  • B.平衡管关闭,夹板阀内旁通关闭
  • C.平衡管打开,夹板阀内旁通打开
  • D.平衡管关闭,夹板阀内旁通打开
23

在选用塑料管件时,其规格应与()相匹配。

  • A.管线介质
  • B.管线压力
  • C.管材质量
  • D.管材规格
24

在选择L-O-R三通焊接位置剥防腐层时,旁通和封堵三通之间一般应()。

  • A.平行
  • B.相距100mm
  • C.错开一个螺距
  • D.错开二个螺距
26

在液化石油气施工作业中,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疼、咳嗽、食欲减退、乏力、失眠等为()中毒。

  • A.急性液化气轻度
  • B.急性液化气重度
  • C.慢性液化气轻度
  • D.慢性液化气重度
27

在选择动火作业点时,要求不正确的是()。

  • A.动火点上方没有高压线
  • B.地下没有通信光缆
  • C.管道椭圆度误差不超过管外径的2%
  • D.具备施工条件
29

在以下沥青品种中,()属于石油沥青。

  • A.煤沥青
  • B.煤焦油
  • C.固体石油沥青
  • D.页岩沥青
31

在原油管道实施囊式封堵作业时,通过()可以快速判断管线最初封堵效果。

  • A.排部分油后观察油面是否上涨
  • B.看囊压是否下降
  • C.打开挡板排气阀,看挡板压力表是否迅速归零
  • D.仔细观察低压侧压力变化
35

闸阀不适合用于()的场合。

  • A.接通介质流量
  • B.阻断介质流量
  • C.调节介质流量
  • D.改变介质流向
36

闸阀主要用来()管路中的介质。

  • A.控制
  • B.阻止
  • C.流通
  • D.接通或截断
37

在装配图中,每种零、部件都必须编注()。

  • A.列号
  • B.序号
  • C.明细栏
  • D.明细表
38

折叠封堵头必需调试的部位包括()。

  • A.支撑臂、顶块、导向轮
  • B.支撑臂
  • C.螺栓
  • D.导向轮
39

折叠封堵头顶端到中心点的距离约等于()。

  • A.管道外径的一半
  • B.管道内径的一半
  • C.管道的外径
  • D.管道的内径
40

折叠式封堵头用于含硫化氢物质的封堵后,应()。

  • A.检查密封件情况,判断能否继续使用
  • B.更换全部紧固件
  • C.更换全部密封件
  • D.封堵头不能使用
42

折叠式封堵不适用于()的场合。

  • A.管线压力很高
  • B.管线压力低
  • C.输送天然气管线
  • D.输送原油管线
44

直接接触液态乙烯可能导致皮肤()。

  • A.灼伤
  • B.烧伤
  • C.冻伤
  • D.烫伤
45

主切削刃和副切削刃的交点叫()。

  • A.刀体
  • B.刀刃
  • C.刀头
  • D.刀尖
46

轴向柱塞泵的()可以调节。

  • A.转速
  • B.流量
  • C.容积效率
  • D.脉动率
47

总图是指表示一台完整机器的()。

  • A.零件图
  • B.部件图
  • C.装配图
  • D.视图
48

铸铁管件一般用于()。

  • A.燃气
  • B.化工
  • C.给水及排水管道管件
  • D.原油
49

装双头螺栓时,必须用()以免旋入时产生咬扣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拆卸。

  • A.扳手
  • B.套筒扳手
  • C.油润滑螺纹部分
  • D.专用工具
50

作业人员作业前不需要检查()。

  • A.工具、设备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
  • B.现场环境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
  • C.是否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 D.交通道路是否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