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直接送达
- B.留置送达
- C.邮寄送达
- D.委托送达
- A.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 B.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 C.采取其他强制措施
- D.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 A.没有法定依据
- B.未举行听证
- C.未出示证件
- D.不遵守法定程序
- A.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
- B.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 C.警告、罚款
- D.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
- A.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申请行政许可的
- B.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
- C.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
- D.拒绝向负责监督检查的行政机关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 A.吊销营业执照
- B.行政拘留
- C.大额罚款
- D.责令停产停业
- E.劳动教养
- 7
-
除法律规定终局的行政复议外,申请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对申请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复议决定的,按以下方法处理。()
- A.一律由复议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 B.一律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 C.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由复议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 D.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 A.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法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行政处罚不成立
- B.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的,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
- C.行政处罚无法定依据的,该处罚无效
- D.行政主体不遵守法定程序作出行政处罚的,该处罚无效
- A.表明身份制度
- B.裁执分离制度
- C.听证制度
- D.听取意见制度
- E.告知制度
- A.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 B.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 C.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
- D.行政机关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 A.不满14周岁
- B.不满16周岁
- C.不满18周岁
- A.必须写全称
- B.不必写全称
- C.既可以写全称也可以写简称
- A.执法人员可以查封保存
- B.执法人员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 C.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 A.行政机关可以适当从重处罚
- B.不得因当事人的申辩而加重处罚
- C.行政机关可以置之不理
- A.由执法人员决定
- B.由行政负责人决定
- C.由行政机关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 A.直接送达
- B.留置送达
- C.转交送达
- A.行政处罚决定不受影响
- B.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
- C.行政处罚决定不受影响,但要追究执法人员的责任
- A.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机关领导成员集体讨论决定
- B.由当地人民政府决定
- C.行政处罚无效
- A.二年
- B.一年
- C.半年
- A.3
- B.7
- C.15
- A.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两个不同的行政机关分别依据各部门的法律规范对当事人进行罚款处罚
- B.被处罚人继续实施违法行为,再次受到罚款的处罚
- C.行政机关撤销原不当的行政处罚,作出新的处罚决定
- A.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
- B.不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
- C.必须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
- A.当事人直接交到指定的银行
- B.当事人直接交到指定的行政机关
- C.经行政机关领导批准,由执法人员收缴
- A.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 B.1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 C.1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 A.不再承担民事责任
- B.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 C.行政处罚与民事责任折抵
- A.主动消除危害的
- B.有立功表现的
- C.违法事实不清的
- A.三日内提出
- B.五日内提出
- C.七日内提出
- D.十日内提出
- A.工作证
- B.身份证
- C.表明自己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身份证明
- A.依法给予20元以下的罚款处罚的
- B.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 C.不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
- D.不适用听证程序作出罚款处罚决定的
- A.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 B.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 C.受他人挑唆实施违法行为的
- D.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 39
-
事故抢险救援时间超过30日的,应当在抢险救援结束后重新核定事故伤亡人数或者直接经济损失。重新核定的事故伤亡人数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与原报告不一致的,按照重新核定的事故伤亡人数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确定事故等级。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