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系统总结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 C.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目标
- D.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 A.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 B.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 C.辅导员和班主任
- D.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
- E.专业课教师
- A.必须坚持以环境建设为中心
- B.要处理好西藏植被保护与青藏铁路建设关系
- C.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D.速度、质量、效益要统一
- A.体现时代性
- B.注重群众性
- C.把握规律性
- D.富于创造性
- 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B.以人为本
-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D.统筹兼顾
- 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 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 A.社会生产
- B.社会制度
- C.文化教育
- D.社会意识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③
- A.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 B.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程度划分
- C.是以如何进行产品分配划分
- D.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划分
- A.2014
- B.2015
- C.2016
- D.2017
- A.记名投票
- B.口头表决
- C.无记名投票
- D.少数服从多数
- A.处分
- B.劝退
- C.除名
- D.延长预备期
- A.半月
- B.一个月
- C.两个月
- A.制度
- B.作风
- C.纯洁性
- D.科学性
- A.按照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 B.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 C.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 D.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笔试免试;
- A.评优活动
- B.会议报告
- C.理论学习
- D.实践锻炼
- A.思想政治理论课
- B.专业基础课教学
- C.哲学社会科学课程
- D.形势政策教育
- A.科学性
- B.参与度
- C.透明度
- D.公开度
- 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 B.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责任担当、公平正义
- C.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责任担当、爱岗敬业
- D.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爱岗敬业
- A.教育培训
- B.引导
- C.督促激励
- D.监督把关
- A.爱国守法
- B.敬业爱生
- C.立德树人
- D.终身学习
- A.鼓励原则
- B.干预原则
- C.尊重原则
- D.全面原则
- 23
-
政体是指( )。
- A.政权的组织形式
- B.国家的政治性质
- C.国家的经济体制
-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A.主观唯心主义
- B.客观唯心主义
-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D.辩证唯物主义
- A.科学文化
- B.心理健康教育
- C.公民道德教育
- D.思想政治教育
- A.公民道德教育
- B.爱国主义教育
- C.社会实践
- D.理想信念教育
- A.10,10
- B.5,10
- C.10,5
- D.5,5
- A.存在性
- B.物质性
- C.意识性
- D.真理性
- A.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 B.班主任
- C.辅导员
- D.辅导员、班主任
- A.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 B.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
- 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 D.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 A.党小组B党支部
- B.上级组织
- C.党委会
- 32
-
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
- A.半年
- B.1年
- C.2年
- D.3年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B.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C.社会主义荣辱观
- D.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A.依靠法律监督机关的有效监督
- B.依靠执法机关的严格执法
- C.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守法
- D.依靠司法机关的强制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
- B.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 A.②→①→③→④
- B.②→③→④→①
- C.③→②→①→④
- D.③→①→②→④
- A.3个月
- B.6个月
- C.9个月
- D.12个月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 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情况
- C.社会的阶级关系
- D.生产力发展水平
- A.党支部
- B.支部大会
- C.党小组
- D.党委会
- A.办学条件
- B.物质条件
- C.生活条件
- D.工作条件
- A.社会生产力水平
- B.社会经济基础
- C.党的政策
- D.全体社会的共同意志
- A.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 B.大力建设校园文化。
- C.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 D.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 A.支部大会
- B.党委
- C.学校领导
- D.支部委员会
- A.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与劳动者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 B.生产资料的总供给与生产单位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和实物量之间的平衡
- D.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总量之间的平衡
- A.12
- B.16
- C.24
- D.36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 C.改造世界是第一性的,认识世界是第二性的
- D.懂得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就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 A.都有共同点
- 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 C.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D.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 A.1:100
- B.1:200
- C.1:300
- D.1:400
- A.改革
- B.发展
- C.道路
- D.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