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接地
- B.增湿
- C.静电中和法
- D.防止静电放电和人体带电
- 正确
- 错误
- A.改进操作
- B.采用诱导轮提高泵的抗气蚀性能
- C.冲洗水泵
- D.在水泵过水部件内表涂耐气蚀材料
- A.腐蚀性
- B.易燃、剧毒性
- C.易挥发
- D.含颗粒及高粘度E清水
- A.废水流量
- B.废水pH值
- C.悬浮物沉降性能
- D.造价高低
- E.COD浓度
- A.固相粒径5μm以下的悬浮物
- B.固相浓度低于<1%的物料
- C.固相浓度高于40%的高浓度物料
- D.黏度大或成胶体状较难过滤的物料
- 21
-
生物氧化一般可分为()
- A.碳氧化阶段
- B.含氧有机物氮化阶段
- C.不含氮有机物氧化阶段
- D.氮氧化阶段
- A.去除COD
- B.除磷
- C.脱氮
- D.脱氮除磷
- A.细菌
- B.原生动物
- C.后生动物
- D.病毒
- A.速度常数
- B.饱和常数
- C.溶解度常数
- D.米氏常数
- A.污水阀
- B.污泥阀
- C.清水阀
- D.气体阀
- E.油阀
- A.转子直径
- B.转子宽度
- C.转速
- D.排气压力
- A.增大
- B.不发生变化
- C.持续下降
- D.降到最低值
- A.内源呼吸
- B.外源呼吸
- C.合成代谢
- D.分解代谢
- A.不断变化处理流程
- B.减少二次污染污
- C.操作简单
- D.降低运行成本
- A.水体被粪便污染的程度
- B.监控肠道病原菌的污染
- C.含病原体污水和处理成度
- D.传染性病毒以及肠道病原菌以外的病原菌的污染
- A.转鼓过滤面积为2m2
- B.转鼓直径为2m
- C.转鼓长度为2m
- D.过滤机生产能力为2t
- A.35~45
- B.<80
- C.160~163
- D.>80
- A.操作方法
- B.工艺组合
- C.工艺指标控制
- D.实际进水水质超出设计范围
- A.过滤面积是4m2
- B.滤框厚度为4mm
- C.滤板数为4片
- D.装料容积为4m3
- A.分解代谢
- B.外源呼吸
- C.合成代谢
- D.内源呼吸
- A.用细实线画出主要物料的工艺流程线
- B.对各流程图间相衔接的管道,应在始(或末)端注明其连续图的图号及所来自(或去)的设备位号或管段号
- C.对于辅助管道、公用系统管道只绘出与设备(或工艺管道)相连接的一小段
- D.根据流程自左至右用细实线画出设备的简略外形和内部特征
- A.生物培养液中不含工业废水
- B.污泥培养完成,再投加少量工业废水
- C.驯化过程中逐渐加大工业废水的投加量
- D.再用生活用水或粪便水培养生物的同时投加少量工业废水
- A.先调整二级处理,后调整一级处理
- B.先调整一级处理,后调整进水水质
- C.先调整下游处理工艺,后调整上游处理工艺
- D.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后调节污水均质系统
- A.2.0~3.0
- B.3.5~4.5
- C.5.5~6.5
- D.7.5~8.5
- A.PH值
- B.水温
- C.混凝剂
- D.水力条件
- A.好氧状态
- B.吸氧状态
- C.厌氧状态
- D.供氧状态
- A.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 B.具有一定的粒径和级配
- C.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
- D.外形近于球状,表面粗糙
- A.流量
- B.总量
- C.压力
- D.温度
- A.氢氰酸
- B.丙烯醛
- C.硫铵
- D.乙腈
- A.污泥膨胀
- B.污泥解体
- C.污泥腐化
- D.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