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安全监控设备
- B.安全监测设备
- C.自然灾害预确报与防治设备
- D.事故鉴定设备
- E.事故救援设备
- A.事故通报
- B.责任判定
- C.总结报告
- D.调查处理
- E.统计分析
- A.列车运行系统
- B.客运服务系统
- C.环控系统
- D.通信系统
- E.检修保障系统
- A.客运量
- B.平均乘距
- C.客运周转量
- D.客运密度
- E.运营里程
- A.增加列车动能
- B.关闭入口
- C.采取临时疏导
- D.进出口分流
- E.增加售检票的能力
- A.列检
- B.月检
- C.定修
- D.架修
- E.厂修
- A.保证行车安全
- B.车站行车工作组织
- C.协助值班站长工作
- D.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 E.车控室各类设备监视与管理
- A.营业时间计划
- B.在用车辆数
- C.列车运载能力
- D.设计实际满载率
- E.全日分时最大客流断面分布
- A.换乘车站
- B.地面车站
- C.高架车站
- D.地下车站
- E.折返站
- A.磁卡型自动售检票系统
- B.接触式IC卡型自动售检票系统
- C.非接触式IC卡型自动售检票系统
- D.激光型自动售检票系统
- A.乘候安全
- B.疏导迅速
- C.造价合理
- D.环境舒适
- E.布置紧凑
- A.两端萎缩型
- B.中间突增型
- C.逐渐放大型
- D.逐渐缩小型
- A.增开出入口或进行进出分流
- B.增加售检票能力
- C.采取临时疏导措施
- D.增加列车运能
- A.沿线各站到发客流数量
- B.各站同方向分别发送人数
- C.全日分时段断面客流分布
- D.全日分时段最大断面客流图
- A.运用车辆数
- B.在修车辆数
- C.在检车数量
- D.备用车辆数
- A.长交路
- B.短交路
- C.混合交路
- D.中长交路
- A.在保证安全可靠的条件下,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增大列车的运行时分
- B.尽量方便乘客
- C.充分利用线路的能力和车辆的能力
- D.在保证运量需求的条件下,运营车底组数达到最少
- A.车站能力,包括占有率的限制
- B.站厅客流限制
- C.车站停留空间不足
- D.收费系统的能力限制
- A.站台长度限制
- B.对线路能力的影响
- C.可行性
- D.经济合理性
- A.1967年8月1日
- B.1969年10月1日
- C.1970年10月1日
- D.1971年8月1日
- A.ATP系统
- B.ATO系统
- C.ATS系统
- D.ATC系统
- A.ATP系统
- B.ATS系统
- C.ATO系统
- D.ATC系统
- A.ATP系统
- B.ATO系统
- C.ATS系统
- D.ATC系统
- A.0.2m
- B.0.25m
- C.0.3m
- D.0.35m
- A.ATO
- B.ATP
- C.ATS
- D.ATC
- A.ATO系统
- B.ATS系统
- C.ATP系统
- D.ATC系统
- 42
-
联锁关系指()
- A.道岔,信号机和进路之间的关系
- B.ATC与ATP,ATO,ATS之间的关系
- C.信号设备,轨道电路和道岔之间的关系
- A.重大运行事件
- B.设备故障信息
- C.操作命令
- D.列车运行时的速度的显示
- A.自动回复闭塞
- B.本站发车信号开放
- C.自动确认列车达到
- D.邻站接车信号开放
- 45
-
危险点的定义是()
- A.等同于安全停车点
- B.安全区段的起始点
- C.车站尾点
- D.车站起点
- A.60-70km/h
- B.50-60km/h
- C.30-40km/h
- D.40-50km/h
- A.车载设备
- B.制动设备
- C.车站设备
- D.启动设备
- A.需要修理的列车安排
- B.列车最小运行间隔
- C.辅助线上列车运行
- D.线路的通过能力
- A.ATO系统
- B.ATS系统
- C.ATP系统
- D.ATC系统
- A.工作人员的作休时间
- B.车站正常停站时间
- C.运行起点站名
- D.机车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