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利用气体可压缩性吸收接地动能,减小接地撞击力
- B.利用油液流过节流小孔耗散接地动能,减小滑跑颠簸
- C.A和B
- D.油液和气体同时压缩吸收并耗散接地动能,减小接地撞击力和颠簸
- A.ALR
- B.RCF
- C.ARR
- D.SPL
- A.地面开始下雨
- B.出现了强上升气流
- C.云体增长速度达到最大
- D.出现了混乱的低云
- A.层状云
- B.风切变
- C.波状云
- D.雷暴
- A.机场标高
- B.跑道最高点标高
- C.跑道入口标高
- D.接地地带标高
- A.飞机放出襟翼越大对于起飞越有利
- B.增加飞机的升力系数,从而增加飞机的升力,有利于飞机的越障
- C.增加飞机在相同迎角下的升力系数,缩短飞机在相同起飞重量下起飞距离
- D.以上说法都正确
- A.20~30km
- B.15km
- C.30km以上
- D.10km
- A.10
- B.17
- C.20
- D.25
- A.引导头
- B.导航头
- C.自动化
- D.雷达头
- A.表速增大,地速也增大
- B.表速基本不变,地速基本不变
- C.表速基本不变,地速增大
- D.表速增大,地速基本不变
- A.防止气温变化时,引起钢索松弛
- B.在操纵舵面时,减少钢索的受力
- C.防止钢索使用过程中变松
- D.改善操纵系统的灵敏性
- A.FL290以上的任何飞行高度层
- B.FL100至FL180的高度层
- C.FL180至FL600的高度层
- D.FL100以下的高度层
- A.600,300
- B.300,600
- C.900,600
- D.600,900
- A.11
- B.14
- C.12
- D.13
- A.光线引起的错觉
- B.空虚视野近视
- C.黑洞
- D.白洞
- A.30°
- B.45°
- C.135°
- D.150°
- A.前者要大一些
- B.前者要小一些
- C.一样大
- D.不一定
- A.总航迹至少高于障碍物1000ft
- B.总航迹至少高于障碍物2000ft
- C.净航迹至少高于障碍物1000ft
- D.净航迹至少高于障碍物2000ft
- A.有效能见度
- B.跑道能见度
- C.着陆能见度
- D.跑道视程
- A.灯光系统
- B.道面强度报告
- C.过渡高度
- D.跑道入口标高
- A.标准大气气压高度比实际气压高度高
- B.标准大气气压高度比实际气压高度低
- C.标准大气气压高度和实际气压高度相等
- D.标准大气气压高度和实际气压高度无法比较
- A.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 B.气温的水平差异
- C.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 D.摩擦力随高度的变化
- A.保持
- B.减小
- C.增加
- D.下降
- A.消除对航空器蒙皮的损伤
- B.减少了燃油的浪费
- C.增加了航空器的储油量
- D.减少了加油所需的时间
- A.红外图
- B.可见光图
- C.水汽图
- D.以上都不对
- A.只要航空器驾驶员报告部分发动机失效,就应指挥其迫降
- B.指挥部分发动机失效的航空器避让有关航空器
- C.只要航空器驾驶员报告部分发动机失效,就应立即指挥航空器返航
- D.航空器不能保持最低安全高度,又不能飞往就近机场着陆,航空器驾驶员决定选择场地迫降时,应当按照搜寻救援的程序进行工作
- A.摩擦阻力
- B.压差阻力
- C.诱导阻力
- D.干扰阻力
- A.仰角0°至6°之间,距离为10km
- B.在下滑道左右8°以内,距离为20km
- C.在下滑道左右8°以内,仰角0.3~1.75倍下滑角之间,距离不小于18.5km
- D.在下滑道左右8°以内,仰角0.3~1.75倍下滑角之间,距离不小于18.5NM
- A.高空急流里的风速差异
- B.积雨云中开始出现降水
- C.微风吹过跑道附近的高大建筑物
- D.产生高积云的空中波动气流
- 50
-
轻雾表示能见度至少()。
- A.2000m
- B.1500m
- C.1000m
- D.8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