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等温
- B.非绝热变化
- C.逆温
- D.绝热变化
- A.冬、春季从海上来的暖空气流经的冷地表上
- B.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流经的地表上
- C.冬、春季从陆地上来的冷空气流到海面上
- D.从高压流向低压的气流中
- A.低空有低压或低压槽活动
- B.空中有强大的雷暴群活动或近地面层有强逆温层出现
- C.冷高压中心
- D.暖高压中心
- A.急流内
- B.对流云系下方
- C.盛夏晴空干热地表上,近地面层中
- D.西风带中
- A.位于跑道中心有一下冲气流区
- B.跑道处于上升气流区中
- C.机场将发生大舞天气
- D.锋面将移动到本场上空
- A.场压
- B.修正海压
- C.实际气压
- D.本站气压
- A.修正仪表误差的压力高度
- B.修正温度偏离标准大气影响的指示高度
- C.修正温度偏离标准大气影响的密度高度
- D.修正由于风的影响偏离实际的高度
- A.槽
- B.飓风或台风
- C.飑线
- D.鞍
- A.飞行高度的温度在冰点以上
- B.飞行高度以上云层温度在冰点以上
- C.飞行高度上温度在冰点以下
- D.飞行高度以下温度在冰点以下
- 10
-
热低压位于( )。
- A.锋面低压之中
- B.赤道辐合带中
- C.干燥,阳光充裕的地表上空
- D.副热带高压中
- A.上层云中温度在冰点以上,云下温度在冰点以下
- B.上层云中温度在冰点以下,云下温度在冰点以上
- C.上层云中温度在冰点以下,云下温度也在冰点以下
- D.上层云中温度在冰点以上,云下温度也在冰点以上
- A.由于气压梯度得作用高压中心的空气会垂直上升
- B.高压中心会有下沉运动,并伴有低层气流外流
- C.由于高压中心气压很高,因而气压梯度很大
- D.高压中心会有上升运动,并伴有低层气流内流
- A.干燥、温暖
- B.潮湿、温暖
- C.干燥、寒冷
- D.潮湿、寒冷
- A.由于摩擦导致风速减小引起地转偏向力的减小
- B.由于摩擦导致风速减小引起气压梯度力的减小
- C.由于摩擦导致湍流的增加
- D.由于摩擦导致风速加大引起地转偏向力的增加
- A.极地地区
- B.温带地区
- C.热带地区
- D.赤道上
- A.上午10点左右
- B.大约日出前一小时
- C.午夜
- D.下午4点左右
- A.将有强对流发生
- B.能见度变坏
- C.大气不稳定度增加
- D.有积雨云出现
- A.整层稳定度增加
- B.整层稳定度减小
- C.会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发生
- D.有积雨云出现
- A.照射到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变化
- B.海岸线走向的改变
- C.空气湿度的增加
- D.气压的改变
- A.俯仰姿态:增大垂直速度:增大指示空速:减小,然后增大到进近速度需要推力:减小,而后增大
- B.俯仰姿态:增大垂直速度:减小指示空速:减小,然后增大到进近速度需要推力:增大,而后减小
- C.俯仰姿态:减小垂直速度:减小指示空速:减小需要推力:减小,然后增大到进近速度
- D.俯仰姿态:增大垂直速度:增大指示空速:增大,然后增大到进近速度需要推力:减小,而后增大
- A.对流层包含大气种的全部水汽
- B.总体上,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
- C.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约为110公里
- D.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上升
- A.1500米,3000米,5000米
- B.2000米,4000米,6000米
- C.1500米,3000米,5500米
- D.2000米,8000米,10000米
- A.升力减小
- B.起飞距离缩短
- C.起飞后上升力增加
- D.空速增加
- A.0至7.4km/h/30m
- B.9.2至14.8km/h/30m
- C.16.7至22.2km/h/30m
- D.33.2至48.2km/h/30m
- A.增大顺风
- B.顺风和逆风都增大
- C.减小顺风,增大逆风
- D.减小逆风
- A.顺风和逆风都减小
- B.逆风减小和顺风增大
- C.增大逆风
- D.减小顺风
- A.减小俯仰姿态并且恢复损失的空速
- B.避免航空器承受过大应力,增大俯仰和空速,并且使用最大功率
- C.增大俯仰姿态,使用较正常情况下低的功率
- D.减小俯仰姿态并且进一步减小空速
- A.高度增高,俯仰和指示空速增大
- B.高度、俯仰和指示空速都减小
- C.高度下降,俯仰和指示空速减小
- D.高度增高,俯仰和指示空速加大
- A.指示空速减小,航空器抬头,并且高度下降
- B.指示空速增大,航空器低头,并且高度升高
- C.指示空速减小,航空器低头,并且高度下降
- D.指示空速增大,航空器抬头,并且高度升高
- A.逆风分量突然减小
- B.顺风分量突然加大
- C.逆风分量突然加大
- D.侧风分量突然减小
- A.74公里/小时
- B.148公里/小时
- C.167公里/小时
- D.500公里/小时
- A.8米/秒(28公里/小时)
- B.23米/秒(82公里/小时)
- C.30米/秒(108公里/小时)
- D.4米/秒(14公里/小时)
- A.5分钟,其间最大风速维持大约2-3分钟
- B.一个微下冲气流可能维持一小时之久
- C.一个微下冲气流可能维持数小时之久
- D.从下冲气流撞击地面到消散很少超过15分钟
- A.保持高度不变
- B.保持姿态不变
- C.保持速度和高度不变
- D.快速调整速度
- A.放下襟翼减轻机翼负荷
- B.放下起落架以增大阻力并增强稳定性
- C.调整速度到推荐的颠簸飞行速度
- D.将油门推到头最大限度提高飞行速度
- A.空气中所含水汽的部分压强
- B.空气含水汽量的多少
- C.空气的饱和程度
- D.空气含水汽的能力
- A.825米
- B.1625米
- C.2800米
- D.650米
- A.减少和缩短
- B.减少和增长
- C.增大和增长
- D.增大和缩短
- A.-37℃
- B.-48℃
- C.-52℃
- D.-65℃
- A.空气吸收太阳辐射
- B.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太阳辐射
- C.臭氧吸收太阳辐射
- D.空气吸收地面辐射
- A.VIS和IR两种
- B.KIS和VFR两种
- C.IFR和VFR两种
- D.MDV和VIK两种
- A.高空风大时以鬃状积雨云为主
- B.高空风小时以鬃状积雨云为主
- C.高空风大时以秃积雨云为主
- D.高空风小时以伪卷云为主
- A.8M/S
- B.12M/S
- C.16M/S
- D.20M/S
- A.层云(St)
- B.雨层云(Ns)
- C.积雨云(Cb)
- D.卷层云(Cs)
- A.锋面、高空槽和切变线、冷涡、台风倒槽
- B.高压、低压、槽、脊、鞍型气压区
- C.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大陆冷高压
- D.热低压、副热带高压、赤道辐合带
- A.因密度的改变常引起颠簸
- B.因温度的改变常引起积冰
- C.因密度的改变常引起飞行航向变化
- D.因温度的改变常造成迷航
- A.100米以下的层云中
- B.50米~1000米高度上的荚状云中
- C.6000米以上高度上的Cs云区中
- D.3000米~5000米高度上的锋区附近的Ns云中
- A.赤道低压带、副热带低压带、副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
- B.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 C.赤道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低压带
- D.赤道高压带、副热带低压带、副极地高压带、极地低压带
- 49
-
飑线是指( )。
- A.锋面上的风切变区
- B.在冬季由急行冷锋引起的强风带
- C.在炎热季节里由多个积雨云群组成的狭窄带有强风的强对流天气带
- D.在炎热季节里由雨层云引起的狭窄带有强雨带
- A.赤道东风带、中纬度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东风带
- B.赤道西风带、中纬度盛行东风带、副极地西风带
- C.赤道西风带、中纬度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东风带
- D.赤道东风带、中纬度盛行东风带、副极地西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