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陆上潮湿的谷地
- B.湖面上
- C.海面上
- A.晚上冷气团活跃
- B.晚上锋面移速成加快,冷空气对暖空气有较强冲击力
- C.晚上层状云顶部迅速辐射冷却,大气变得不稳定
- A.航空企业合格证
- B.中小航空企业合格证
- C.运行合格证
- A.5mile
- B.10mile
- C.15mile
- A.该机场公布的最低着陆标准
- B.该机场公布的最低着陆标准中MDA/DA增加30,VIS增加800米
- C.该机场公布的最低起飞标准
- A.NOTAMS
- B.SNOTAM
- C.SNOWTAM
- A.水滴通过碰撞升华为冰粒
- B.不稳定的水滴通过与暴露于风雨中的物体碰撞而凝结
- C.水滴的温度在与飞机发生碰撞前保持在0℃,然后明冰才积累
- A.补充运行
- B.补充运行和国内运行
- C.国际运行
- A.航路图、标准仪表进/离场图
- B.机场图、仪表进近图
- C.仪表进近图、标准仪表进/离场图
- A.冻结迅速的明冰
- B.弱积冰或中度积冰,且云的上部积冰比下部要强
- C.一般为中度积冰,且云的下部积冰比上部要强
- A.C0024/98有效,C0137/97无效
- B.C0137/97有效,C0024/98无效
- C.这两份航行通告均有效
- A.春、夏季
- B.冬、春季
- C.秋、冬季
- A.DH50ft,RVR1200ft
- B.DH100ft,RVR1200ft
- C.DH50ft,RVR1500ft
- A.雨层云
- B.停滞的荚状云
- C.卷积云
- A.水汽吸收太阳辐射
- B.空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 C.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 A.失去潜热,温度增加比干空气快
- B.蒸发消耗潜热,温度增加比干空气慢
- C.凝结失去潜热,温度增加比干空气慢
- A.30min加15%航路飞行燃油
- B.90min正常航路飞行燃油
- C.45min正常航路飞行燃油
- A.雾淞
- B.明冰
- C.毛冰
- A.至少2h
- B.座舱压力高度8000ft以上的飞行阶段有充足的供氧
- C.座舱压力高度10000ft以上的飞行阶段有充足的供氧
- A.失去或减小空速
- B.起飞距离缩短
- C.起飞后爬升性能立即增加
- A.应当立即开始复飞程序
- B.应当保持进近航迹和MDA/MDH至复飞点,如果在复飞点可以取得目视参考则可以实施目视着陆,否则应开始复飞程序
- C.应当保持进近航迹和MDA/MDH至复飞点开始复飞程序
- A.6个日历月
- B.12个日历月
- C.24个日历月
- A.平行加入
- B.偏置加入
- C.直接加入
- 24
-
哪种类型的云会伴随急流?
- A.急流穿过冷锋的积雨云线
- B.急流的赤道一侧的卷状云
- C.急流上方的极地一侧的卷层云带
- A.沿海地区
- B.盆地和平原地区
- C.山谷中的洼地
- A.北京时间
- B.世界协调时
- C.发电地址所在地的当地时间
- A.每秒6次的不间隔点
- B.每秒2次的不间断划
- C.每秒2次的不间断地交替点、划
- A.飑
- B.飑线
- C.飑锋
- A.高
- B.低
- C.浅
- A.飞行签派员
- B.运行主管
- C.机长
- A.8000ft/min
- B.7000ft/min
- C.6000ft/min
- A.大于L/DMAX所对应的速度
- B.等于L/DMAX所对应的速度
- C.小于L/DMAX所对应的速度
- A.仅参照飞行仪表控制飞机的所有时间
- B.在实施仪表飞行规则飞行计划里一半的飞行时间
- C.在实际的仪表飞行规则条件下一半的飞行时间
- A.转弯率降低,转弯半径增加
- B.转弯率增加,转弯半径降低
- C.转弯率和转弯半径增加
- A.重量、载荷因数、功率
- B.载荷因数、迎角、功率
- C.迎角、重量、空气密度
- A.187±
- B.±187
- C.(187)
- A.对流产生的颠簸
- B.高高度颠簸
- C.晴空颠簸
- A.VOR
- B.DF
- C.VOR和DME
- A.减小风速和科氏力
- B.减小气压梯度力
- C.激发湍流并增加大气压力
- A.没有
- B.随着高度增加而增
- C.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
- A.上次指定的高度,ATC建议的预期高度和最低航路高度,三者中取最高者
- B.航路障碍物标高加上至少300m的超障余度所得到的数值
- C.目视飞行规则高度,且高于任一航段上的最低航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