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46-50题.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         】,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         】,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土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填入文中【         】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 A.顾此失彼 画地为牢  
  • B.崇洋媚外 闭门造车
  • C.本末倒置 固步自封  
  • D.厚此薄彼 墨守成规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2003~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的差距(        )。

  • A.最小为0.9%  
  • B.基本呈现出逐步扩大趋势
  • C.最大为3.5%  
  • D.平均为2.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2010年1-10月份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接近6491亿美元
  • B.2010年10月份广东省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相较于上月均有所增加
  • C.2010年1-10月份广东省对东盟进口额排名第二的商品比排在第五的商品多约10倍

2010年9月份,广东省对东盟贸易逆差约为多少?

  • A.19.0亿美元  
  • B.17.3亿美元
  • C.20.7亿美元  
  • D.17.0亿美元
¥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