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最后冲刺卷(3)

0
收藏   分享
  • 卷面总分:150分
  • 试卷类型:模拟考试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11次
  • 作答时间:120分钟
试卷简介

2016年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后冲刺卷(3),本试卷总分150分,共有4类型题目。

  • 单项选择题
  • 计算题
  • 案例分析题
  • 教学设计题
试卷预览
1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要求为:“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物理教科书关于“a粒子散射实验”的教学内容如下:

a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如铀和镭)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电子质量的7300倍。

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进行a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时,所用仪器的俯视图如图18.2—2所示。R是被铅块包围的a粒子源,它发射的a粒子经过一条细通道,形成一束射线,打在金箔F上。M是一个带有荧光屏S的放大镜,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到不同的方向对散射的d粒子进行观察。被散射的仅粒子打在荧光屏上会有微弱的闪光产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散光就可以记录在某一时间内向某一方向散射的a粒子数。从a粒子源到荧光屏这段路程处于真空。

当a粒子打到金箔时,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a粒子有库仑力作用.一些a粒子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就是发生了a粒子的散射。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a粒子所占的比例。可以推知原子中电荷的分布情况。

(1)简述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

(2)结合所给材料,完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1

如图所示。小球沿水平面以初速度υo通过O点进入半径为R的竖直半圆弧轨道,不计一切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球进入竖直半圆弧轨道后做匀速圆周运动
  • B.若小球能通过半圆弧最高点P,则球运动到P时向心力恰好为零
  • C.
  • D.若小球恰能通过半圆弧最高点P,则小球落地点离O点的水平距离为2R
1

角度是(  )。

  • A.30°
  • B.45°
  • C.60°
  • D.90°
5

如图,将带正电的小球A固定,另一带电小球B从A附近的P点处由静止释放,其下落到Q点的运动轨迹如虚线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B(  )。

  • A.可能带正电
  • B.在Q点的速度大于在P点的速度
  • C.在Q点的电势能大于在P点的电势能
  • D.从P到Q,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
5

如图所示,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平行导线串有两个电阻R和r,导体棒PQ与三条导线接触良好: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导体棒的电阻可忽略。当导体棒向左滑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流过R的电流为由d到c,流过r的电流为由b到a
  • B.流过R的电流为由c到d,流过r的电流为由b到a
  • C.流过R的电流为由d到c,流过r的电流为由a到b
  • D.流过R的电流为由c到d,流过r的电流为由a到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