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题(1)

0
收藏   分享
  • 卷面总分:100分
  • 试卷类型:模拟考试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158次
  • 作答时间:150分钟
试卷简介

2018年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题(1),本试卷是为考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的考生准备的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练习。

  • 客观题
  • 主观题
试卷预览
1

×年×月×日14时7分,某市煤气公司液化气站的102号400m3液化石油气球罐发生破裂,大量液化石油气喷出,顺风向北扩散,遇明火发生燃烧,引起球罐爆炸。由于该球罐爆炸燃烧,大火烧了19个小时,致使5个400m3的球罐、4个450m3的卧罐和8000多只液化石油气瓶(其中空瓶3000多只)爆炸或烧毁,罐区相邻的厂房、建筑物、机动车及设备等被烧毁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627万元,死36人,重伤50人。该球罐自投入使用后两年零两个月使用期间,球罐经常处于较低容量,只有3次达到额定容量,第三次封装后4天,即在18日破裂。该球罐投用后,一直没有进行过检查,破裂前,安全阀正常,排污阀正常关闭。球罐的主体材质为15MnVR,内径9200mm,壁厚25mm,容积400m3,用于贮存液化石油气。

(1)根据断口特征和断裂力学的估算,该球罐的破裂是属于低应力的脆性断裂,主断裂源在上环焊缝的内壁焊趾上,长约65mm。

(2)经宏观及无损检验,上、下环焊缝焊接质量很差,焊缝表面及内部存在很多咬边、错边、裂纹、熔合不良、夹渣及气孔等缺陷。

(3)事故发生前在上下环焊缝内壁焊趾的一些部位已存在纵向裂纹,这些裂纹与焊接缺陷(如咬边)有关。

(4)球罐投入使用后,从未进行检验,制造、安装中的先天性缺陷未及时发现和消除,使裂纹扩展,当球罐内压力稍有波动便造成低应力脆性断裂。

1.液化气站存在哪些危险危害因素?

2.该起事故应如何成立事故调查组?

3.针对上述事故案例,分析如何避免同类事故发生的措施。

1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灼烫事故包括(  )。

  • A.火灾引起的烧伤
  • B.火焰烧伤
  • C.电灼伤
  • D.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的灼伤
  • E.高温物体烫伤
6

×年×月×日18时15分,某炼油厂油品分厂罐区发生爆炸,引起310号油罐燃烧,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39万元。

事故当日13时许,某炼油厂油品分厂半成品车间工人黄某在当班期间,发现310号油罐油面高度已达14.21m,接近警戒高度14.30m,黄某马上向该厂总调度报告,并向总调度请示310号油罐汽油调和量。根据总调度的指示,黄某进入罐区将油切换至304号油罐。13时30分许,黄某在给310号油罐做汽油调和流程准备时,本应打开310号油罐D400出口阀门,却开了311号油罐D400出口阀门。15时许,黄某开启11A号泵欲对310号油罐进行自循环调和,由于错开了311号油罐D400出口阀门,实际上此时310号油罐不是在自循环,而是将311号罐中的汽油抽入310号油罐。15时40分,仪表工陈某从计算机显示屏上发现310号油罐油面不断上升,随后计算机开始“高位报警”,陈当即让黄某到罐区去核实一下310号罐的油面高度,黄某却认为是计算机不准确,没去核实也未采取其他措施。16时,黄某在交班时违反规定,没有在油罐现场进行交接班,也未核实油罐流程。17时50分,310号油罐的汽油开始外冒,部分汽油挥发,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18时15分,某单位职工吕某驾驶手扶拖拉机路过罐区11号路,排气管排出的火星遇空气中的爆炸混合气体引发起火爆炸,导致吕某当场死亡,另一名工人被严重烧伤,后因抢救无效死亡。310号油罐当即燃烧,火灾持续17h后被扑灭。

1.如果310号油罐和311号油罐相距400m,且都是直径15m的圆柱形罐体,其最高油面高度是14.3m,试判断该单元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汽油在储存区的临界量是200t,汽油的密度是750kg/m3。

2.试分析该罐区具有哪些危险因素,指出防止危险因素演变为事故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3.试分析该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1

如果这起事故在调查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
  • B.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自己进行技术鉴定
  • C.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 D.技术鉴定所需时间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 E.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人事故调查期限
6

关于提交、批复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d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 B.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d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 C.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d
  • D.一般事故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d内做出批复
  • E.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45d内的做出批复
6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这起事故由(  )负责调查。

  • A.国务院
  • B.国资委
  • C.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
  • D.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E.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
6

根据《生产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事故报告应包括的内容是(  )。

  • A.事故发生单位及受害者概况
  • B.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 C.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
  • D.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 E.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

材料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8-15题 

2015年9月9日上午8时35分,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矿冶分公司铅冶炼厂在粗铅冶炼建设项目试生产调试期间发生一起喷炉灼烫事故,造成8人死亡、10人受伤,其中重伤3人。该建设项目于2013年3月由A省冶金研究设计院完成可行性研究,2014年2月该公司与B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顶吹沉没炉炼铅新方法”技术转让合同,4月开工建设。该建设项目采用富氧顶吹熔炼工艺,属熔池熔炼,其反应区位于渣层。精矿、熔剂、燃料和富氧空气连续加入炉内,富氧空气输送喷枪头部沉没于渣中,气泡从熔体中逸出形成的烟气通过烟道进入制酸系统。反应产出的粗铅和富铅渣通过炉体下部的放铅口和放渣口间断放出。富氧顶吹熔炼炉和喷枪是该工艺的两个核心设备。事故发生前,该装置尚处于试生产调试阶段。9月9 日凌晨在试车中曾从加料口喷出炉渣,将加料传动带烧坏,6时20分开始采用人工加料。8时35分,调试现场指挥打开观察孔向炉内观察,之后指挥控制工下枪,并在观察富氧空气输送喷枪架刻度后,再次指挥控制工下枪,随后又一次观察喷枪刻度,并给出提枪信号,喷枪尚未动作,即从加料口喷出一股白烟,此时,10余吨温度高达1150℃的炉渣将炉顶盖的西面掀开,直接喷向控制室方向,摧毁了控制室及设施,造成现场9人中6人当场死亡,3人从三楼跳窗坠地后重伤,其中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炉渣喷出控制室后,将距炉体47m的原料厂房玻璃击碎,造成其他人员受伤。本次事故共造成8人死亡、10人受伤,其中3人重伤。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这起事故构成的事故等级是(  )。

  • A.特别重大事故
  • B.中大事故
  • C.重大事故
  • D.较大事故
  • E.一般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