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结核性脑膜炎
- B.原发性结核杆菌感染
- C.粟粒性结核病
- A.神经根炎
- B.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 C.肉毒中毒
- D.短暂性肢体麻痹
- A.未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
- B.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 C.未完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3月龄~6岁儿童使用百白破疫苗;7~11岁儿童使用白破联合疫苗;12岁以上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用白破联合疫苗。
- D.未完成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4 岁以下儿童未达到 3 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3剂次。4岁以上儿童未达到4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4剂次。
- E.未完成麻疹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未达到 2 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2剂次。
- A.2010年全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20/100万以下
- B.2011年全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3-10/100万以下
- C.2011年全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3-5/100万以下
- D.2012年全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达到消除麻疹目标
- A.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
- B.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率降至7%以下;
- C.全人群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低于7%的省份,在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基础上降低1个以上百分点。
- A.麻疹疫苗
- B.脊灰疫苗
- C.甲肝减毒活疫苗
- D.乙脑减毒活疫苗
- E.白破疫苗
- F.乙肝疫苗
- G.麻腮风疫苗
- A.在选择接种部位进行消毒时,只需要避开炎症、硬结及皮肤病变处,无需避开疤痕处。
- B.用无菌棉签醮75%的乙醇,由外向内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
- C.消毒涂查接种部位皮肤的直径不宜超过4CM。
- D.用无菌棉签醮含碘消毒制剂进行皮肤消毒
- E.接种部位消毒后,无需晾干应立即接种
- A.在检查疫苗是否冻结时,可采用“振荡试验”进行辨别。
- B.卡介苗接种完毕时,为防止疫苗外溢,应将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 18O°角,然后拔出针头;用乙醇棉球或干棉球按摩注射部位。
- C.儿童口服糖丸时,用消毒的汤匙将疫苗送入儿童口中,然后用事先准备的50-60℃开水送服咽下。
- D.注射含吸附剂的疫苗时,要注入皮下深部,过浅容易发生硬结。
- E.在进行肌内注射时,注射部位不当,偏内侧易伤及神经血管,偏外侧易触及髂骨,引起剧痛,均需妥为防止。
- A.重度佝偻病及重度营养不良者
- B.发烧、腋下体温在37.5℃以上者
- C.最近一周内每天腹泻4次以上者
- D.患有急性传染病
- E.患有活动性结核或其他严重疾病,属暂时禁忌证者
- A.麻疹疫苗
- B.乙脑疫苗
- C.流脑疫苗
- D.卡介苗
- E.乙肝疫苗
- F.百白破疫苗
- G.出血热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