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344
- B.1320
- C.1315
- D.1309
- A.6105
- B.6355
- C.6290
- D.6188
- A.672
- B.662
- C.671
- D.594
- A.1571
- B.1600
- C.1727
- D.1365
- A.71%,15%,14%
- B.64%,18%,18%
- C.57%,21%,22%
- D.62%,29%,9%
- A.0.057和0.212
- B.0.064和0.257
- C.0.072和0.285
- D.0.066和0.224
- A.55%,30%,15%
- B.62%,26%,12%
- C.58%,31%,11%
- D.56%,35%,9%
- A.57%,24%,19%
- B.61%,29%,10%
- C.70%,15%,15%
- D.65%,18%,17%
- A.50%,30%,20%
- B.60%,30%,10%
- C.60%,20%,20%
- D.50%,40%,10%
- A.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 B.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 C.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
- D.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 A.在建工程
- B.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 C.其他支出
- D.长期借款
- A.5260
- B.5200
- C.5460
- D.5000
- A.120
- B.60
- C.200
- D.280
- A.120
- B.260
- C.140
- D.130
- A.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
- B.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
- C.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
- D.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 B.财政应返还额度
- C.待处置资产损溢
- D.非流动资产基金
- A.商业折扣
- B.销售折让
- C.销售退回
- D.现金折扣
- A.企业开出支票,对方未到银行兑现
- B.银行误将其他公司的存款计入本企业银行存款账户
- C.银行代扣水电费,企业尚未接到通知
- D.银行收到委托收款结算方式下结算款项,企业尚未收到通知
- A.无形资产开发阶段发生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 B.摊销对外出租无形资产的成本
- C.出售企业自用的无形资产取得的净收益
- D.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 A.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无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
- B.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入事业支出
- C.图书不计提折旧
- D.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提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 A.汇往外地开立临时采购专户的资金
- B.向银行申请银行本票划转的资金
- C.为开具信用证而存入银行专户的资金
- D.为购买股票向证券公司划出的资金
- A.债券票面金额
- B.债券票面利率
- C.发行当时的市场利率
- D.债券期限的长短
- A.企业实现净利润
-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 C.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 D.投资者超过注册资本额的投入资本
- A.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产、地产和机器设备等
- B.已出租的建筑物是指从租赁期开始日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包括自行建造完成后用于出租的房地产
- C.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是指企业拥有产权的建筑物
- D.一项房地产,部分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部分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经营管理,即使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部分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也不可以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 A.货物与发票账单同时到达,待货物验收入库后,按发票账单登记入账
- B.货物已到但发票账单未同时到达,待月份终了时暂估入账
- C.应付账款一般按到期应付金额的现值入账
- D.如果购入的资产在形成一笔应付账款时是带有现金折扣的,则获得的现金折扣,)中减财务费用
- A.研究支出
- B.注册费
- C.聘请律师费
- D.开发支出
- A.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专利权应终止确认无形资产
- B.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不能转回
- C.处置无形资产形成的净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 D.使用寿命不确定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 A.借:固定资产 1170000 贷:实收资本——甲公司 1170000
- B.借:固定资产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0 贷:实收资本——甲公司 1170000
- C.借:固定资产 1170000 贷:实收资本——甲公司 1000000 资本公积 170000
- D.借:实收资本——甲公司 1170000 贷:固定资产 1170000
- A.239
- B.200
- C.234
- D.237
- A.商誉
- B.专利权
- C.土地使用权
- D.著作权
- A.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
- B.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 C.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 D.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
- A.资本溢价
- B.任意盈余公积
- C.未分配利润
- D.法定盈余公积
- A.2100
- B.5600
- C.3600
- D.2300
- A.表结法减少了月末转账环节工作量,且不影响利润表的编制
- B.账结法无须每月编制转账凭证,仅在年末一次性编制
- C.表结法下每月月末需将损益类科目本月发生额合计数填入利润表的本月数栏目
- D.期末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有表结法和账结法两种
- A.175
- B.200
- C.250
- D.225
- A.两
- B.三
- C.四
- D.五
- A.分类法
- B.分步法
- C.品种法
- D.定额法
- A.发出存货
- B.提供服务
- C.开出发票
- D.收到款项
- 48
-
2014年年初某企业“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借方余额20万元,2014年度该企业实现净利润为160万元,根据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2014年年末该企业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为( )万元。
- A.126
- B.124
- C.140
- D.160
- A.4150
- B.5000
- C.4050
- D.5250
- A.接受外单位捐赠
- B.因发生自然灾害造成存货损失
- C.计提坏账准备
- D.所得税费用
- 51
-
计划成本法适用于( )。
- A.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受益程序有明显顺序的企业
- B.已经实现电算化的企业
- C.辅助生产劳务计划单位成本比较准确的企业
- D.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不多、不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企业
- A.835
- B.445
- C.460
- D.760
- A.70
- B.40
- C.30
- D.50
- 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
-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不应冲减资产成本
-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应按摊余成本计量
- D.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持有期间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投资收益
- A.分期收款销售商品
- B.委托代销商品
- C.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
- D.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期间
- A.15000
- B.11000
- C.50000
- D.61000
- A.固定资产
- B.在建工程
- C.管理费用
- D.财务费用
- A.个别计价法
- B.先进先出法
- C.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 D.移动加权平均法
- A.10
- B.11.7
- C.12
- D.14.04
- A.银行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
- B.开展专业活动取得的收入
- C.从主管部门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 D.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