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技术水平落后的项目
- B.属于国家逐步开放的产业的项目
- C.不利于节约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
- D.占用大量耕地,不利于保护、开发土地资源的项目
- A.甲、乙、丙、丁均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 B.丙、丁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有限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 C.丙、丁不得将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
- D.甲、乙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无须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 A.丙当然退伙
- B.合伙企业可以将丙除名
- C.庚可以依法取得丙在A企业中的资格
- D.经甲、乙、丁的一致同意,庚才可以取得丙在合伙企业中的资格
- A.合伙期限届满,合伙人决定不再经营
- B.全体合伙人决定解散
- C.合伙协议约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 D.合伙人已不具备法定人数满20天
- A.庚不承担责任
- B.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 C.丙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 D.丙以其退伙时从A企业取回的财产承担责任
- A.张某对外代表合伙企业
- B.刘某对外代表合伙企业
- C.李某无权查阅合伙企业会计账簿等财务资料
- D.王某有权查阅合伙企业会计账簿等财务资料
- A.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甲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须经其他合伙人的一致同意
- B.乙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须经其他合伙人的一致同意
- C.经全体合伙人的一致同意,丙可以自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 D.丁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 A.普通合伙人之间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应当通知其他合伙人
- B.普通合伙人之间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应当经其他合伙人的一致同意
- C.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普通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应当通知其他合伙人
- D.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普通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 A.改变合伙企业的名称
- B.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
- C.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
- D.普通合伙人之间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
- A.投资人决定解散
- B.受委托或者被聘用人员决定解散
- C.投资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无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继承
- D.被吊销营业执照 正
- A.普通合伙企业应当在名称中标明“普通合伙公司”字样
- B.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应当在名称中标明“特殊普通合伙”字样
- C.有限合伙企业名称中应当标明“有限合伙”字样
- D.合伙企业的名称中必须有“公司”二字
- A.未经甲同意,从事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 B.未经甲同意,擅自将企业商标转让给丙使用
- C.未经甲同意,同本企业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
- D.未经甲同意,与善意的第三人丁签订了一份标的额为20万元的合同
- A.该个人独资企业名称为张华工作室
- B.张华可以以个人财产出资,也可以以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
- C.张华工作室设立的分支机构的民事责任由该分支机构承担
- D.张华可以自行管理企业事务,也可以委托或者聘用其他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负责企业的事务管理
- A.投资人可以以个人财产出资,也可以以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
- B.个人独资企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万元
- C.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可以自行管理企业事务,也可以委托或者聘用其他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负责企业的事务管理
- D.投资人对受托人或者被聘用人员职权的限制,可以对抗善意第三人
- A.实物
- B.土地使用权
- C.知识产权
- D.劳务
- A.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 B.因胁迫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
- C.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 D.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
- A.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当然无效,自行为开始时即不发生法律效力
- B.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自行为开始时无效
- C.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有时间限制
- D.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人民法院可以主动干预
- A.征收企业所得税
- B.征收遗产税
- C.开征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
- D.征收个人所得税
- E.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 B.因贪污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
- C.担任破产清算公司的董事长,自该公司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
- D.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自该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
- E.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 A.上游企业的先进水平
- B.合作伙伴的历史水平
- C.本企业的历史水平
- D.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 E.下游企业的先进水平
- A.货币需求的下降
- B.产品的更新换代
- C.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 D.产品技术性能的提高
- E.出现价格“剪刀差”时的价格调整
- A.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
- B.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原则上认定该合同有效
- C.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 D.继承人自继承开始后未公开表示放弃的,视为接受继承
- A.市场性
- B.竞争性
- C.规范性
- D.统一性
- E.开放性
- A.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B.为市场主体提供经济联系的场所和载体
- C.实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传递
- D.较为真实地反映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 E.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 A.过半数合伙人同意
- B.2/3以上合伙人同意
- C.3/4以上合伙人同意
- D.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 A.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 B.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 C.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 D.社会主义国家微观调控体系
- E.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 A.甲、乙、丙、丁可以在合伙协议中约定经全体合伙人3/4以上同意,合伙人可以出质
- B.乙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须经甲、丙、丁一致同意
- C.丙非法出质给善意第三人造成损失的,丙无须承担赔偿责任
- D.丁未经甲、乙、丙同意出质,其出质行为有效
- A.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 B.全体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 C.全体合伙人以其实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 D.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 A.甲不能以劳务作为出资
- B.乙以货币作为出资
- C.丙以实物作为出资
- D.丁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
- A.吊销营业执照
- B.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
- C.处3000元以下的罚款
- D.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 A.国有独资公司
- B.国有企业
- C.上市公司
- D.自然人张某
- A.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
- B.处3000元以下的罚款
- C.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 D.吊销营业执照
- A.不再清偿
- B.以甲的家庭共有财产清偿
- C.以甲个人的其他财产予以清偿
- D.在企业解散后2年内丙银行未提出偿债请求的,甲不再承担清偿责任
- A.该合同无效,如果给甲造成损失的,乙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 B.该合同无效,但如果给甲造成损失的,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C.该合同有效,但如果给甲造成损失的,乙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 D.该合同有效,但如果给甲造成损失的,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A.10日
- B.15日
- C.30日
- D.45日
- A.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 B.检察官
- C.中国公民李某
- D.商业银行工作人员
- A.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可以是一个自然人,也可以是一个法人
- B.个人独资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 C.个人独资企业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
- D.个人独资企业的分支机构的民事责任由该分支机构承担
- A.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且只能是中国公民
- B.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 C.投资人不能以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
- D.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 A.一致指标
- B.先行指标
- C.滞后指标
- D.同步指标
- A.发展
- B.以人为本
- C.统筹兼顾
- D.全面协调可持续
- A.对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 B.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 C.稳定物价水平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 D.改善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 A.工业总产值
- B.股票价格指数
- C.固定资产投资额
- D.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A.向右下方倾斜的
- B.向右上方倾斜的
- C.平行于横轴的
- D.平行于纵轴的
- A.与个别企业需求曲线一致
- B.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 C.与横轴平行
- D.不影响市场价格
- A.完全垄断企业的供给曲线就是行业的供给曲线
- B.完全垄断企业的供给曲线就是个别企业的供给曲线
- C.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
- D.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多个企业的需求曲线
- A.低于50
- B.高于50
- C.等于50
- D.上升
- A.只要财产权是明的,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就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 B.只要财产权是明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淮,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就可以实现资源配 置的帕累托最优
- C.只要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就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 D.不论财产权是否明,只要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就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 A.判决解决的是案件的实体问题,裁定解决的是诉讼中的程序事项
- B.一个案件可能有多个裁定,但一般一个案件只有一个判决
- C.判决可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但裁定只能采用书面形式
- D.所有的判决都可以上诉,但是不是所有裁定都可以上诉
- A.判决书作出之日起10日内
- B.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
- C.判决书作出之日起15日内
- D.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
- A.并非所有的案件都必须经过两审
- B.一审判决都是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 C.最高人民法院所作出的一审判决、裁定,为终审判决、裁定
- D.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
- A.外国人与中国公民在诉讼中享有同等的诉讼权利
- B.诉讼开始后,原告不得变更诉讼请求
- C.合议庭由3个以上的单数的审判人员组成
- D.一审简易程序采用独任制审理
- A.甲银行依据与乙公司的约定,从乙公司的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 B.张某欠李某10万元,李某向张某送交主张权利的文书,张某予以签收
- C.丙银行向丁公司发出信件主张权利,该信件达到丁公司的
- D.除另有规定外,赵某下落不明,王某在赵某住所地的县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
- A.2010年1月1日
- B.2010年6月1日
- C.2010年12月1日
- D.2010年12月20日
- A.2009年1月1日
- B.2010年1月1日
- C.2010年1月21日
- D.2011年7月20日
- A.通货膨胀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 B.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
- C.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2%-3%水平;
- D.通货膨胀率处于5%-10%之间。
- A.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为20年
- B.可以适用诉讼时效期间的延长
- C.不适用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中止
- D.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
- A.通货膨胀率;
- B.生产物价指数;
- C.GDP平均指数;
- D.以上均正
- A.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 B.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 C.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 D.充分就业和公平。
- 59
-
18.通货是指( )。
- A.铸币、纸币;
- B.储蓄存款;
- C.活期存款;
- D.定期存款。
- A.大于1的正数;
- B.小于2的正数;
- C.零;
- D.1。
- A.增加;
- B.减少;
- C.不变;
- D.不定。
- A.边际消费倾向为0.6;
- B.边际储蓄倾向为0.1;
- C.边际消费倾向为0.4;
- D.边际储蓄倾向为0.3。
- A.消费增加,储蓄下降;
- B.消费下降,储蓄增加;
- C.消费增加,储蓄增加;
- D.消费下降,储蓄下降。
- A.价格水平下降;
- B.收入增加;
- C.储蓄增加;
- D.利率提高。
- A.商业部门
- B.企业部门
- C.政府部门
- D.进出口部门
- A.无效合同
- B.效力待定合同
- C.有效合同
- D.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 A.诉讼时效适用于债权请求权
- B.人民法院不能主动援引诉讼时效
- C.当事人可以约定诉讼时效期间长于法律规定期间
- D.诉讼时效届满只是导致胜诉权的消灭,实体权利不消灭
- A.代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三人不承担责任
- B.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不承担责任
- C.代理人与第三人平均承担民事责任
- D.代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三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 A.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不承担责任
- B.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被代理人不承担责任
- C.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 D.被代理人与代理人各自向第三人承担一半的民事责任
- 70
-
5.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具有撤销权事由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定期限内行使,如果超过该期限,当事人请求变更或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该法定期限为( )。
- A.6个月
- B.1年
- C.2年
- D.5年
- A.附生效条件的合同
- B.附解除条件的合同
- C.附解除期限的合同
- D.附延缓期限的合同
- A.有效民事行为
- B.无效民事行为
- C.效力待定民事行为
- D.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
- A.人的出生
- B.事实行为
- C.自然灾害
- D.时间的经过
- A.因胁迫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
- B.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
- C.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 D.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 A.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C.法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在法人成立时同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同时消灭
- D.17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