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若甲企业位于县城,则其营业用房产不征房产税
- B.如甲企业的房产用来办医院,可以免征房产税
- C.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实际占用的土地单位面积为计税标准
- D.城镇土地使用税采用分类分级幅度定额税率
- A.0
- B.0.25万元
- C.4.75万元
- D.5万元
- A.0
- B.7.56万元
- C.8.4万元
- D.84万元
- A.0
- B.8.4万元
- C.9.96万元
- D.84万元
- A.0
- B.0.24万元
- C.0.84万元
- D.2.4万元
- A.6730元
- B.18630元
- C.21812.05元
- D.23730元
- A.1700元
- B.10200元
- C.17000元
- D.68000元
- A.0
- B.2905.98元
- C.3400元
- D.4096.39元
- A.为销售货物支付的运费应计算销项税额
- B.为销售货物支付的运费可以计算进项税额
- C.本月进项税额为l0270元
- D.本月进项税额为l0487.95元
- 10
-
行政单位的负债包括()。
- A.暂存款
- B.应付款项
- C.应缴财政专户款
- D.应缴预算款
- E.借入款项
- A.7264.96元
- B.8500元
- C.8717.95元
- D.10200元
- A.投资者投入
- B.从外部购入
- C.自行开发创造
- D.职工拥有
- E.接受捐赠
- A.全面核定收支
- B.定额补助(拨款)
- C.定项补助(拨款)
- D.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 E.差额补助
- A.动用备用费
- B.季度收支计划
- C.预算追加、追减
- D.经费流用
- E.预算划转
- A.承包制
- B.银行制
- C.独立国库制
- D.委托国库制
- E.分散国库制
- A.政府基金收入
- B.预算外资金收入
- C.其他收入
- D.财政拨款收入
- E.附加和专项收费
- A.契税的纳税人是我国境内土地、房屋权属的承受者
- B.契税的征税对象是我国境内所有的不动产
- C.以房产投资需要交纳契税
- D.契税纳税人不包括国有经济单位
- E.以房产抵债不需要缴纳契税
- A.境内外资企业工作的外籍人员
- B.在国外打工的中国居民
- C.在我国工作的外籍专家
- D.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企业中工作的中方人员
- E.驻华办事处的外籍代表
- A.税法属于制定法
- B.税法属于习惯法
- C.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
- D.税法属于权利性法规
- E.税法属于固定法
- A.卷烟
- B.啤酒
- C.粮食白酒
- D.薯类白酒
- E.轮胎
- 21
-
税率的基本形式有()。
- A.比例税率
- B.累进税率
- C.定额税率
- D.名义税率
- E.边际税率
- A.企业所得税
- B.城市维护建设税
- C.房产税
- D.营业税
- E.车船税
- A.纳税人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最主要标志
- B.征税对象体现着各种税的征税范围
- C.计税依据是从量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定,是征税对象量的表现
- D.税目代表征税的深度
- E.划分税目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进一步明确征税范围
- A.基金征集较少
- B.对象较少
- C.失业津贴发放是有条件的
- D.失业保险金标准高
- E.保险金发放较为均衡
- A.投资额大
- B.建设周期短
- C.投资回收慢
- D.见效快
- E.易产生较大的直接经济效益
- 26
-
科技三项费用是指()。
- A.新产品试制费
- B.新技术开发费
- C.中间试验费
- D.新技术试验费
- E.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
- A.机构膨胀
- B.人员增长
- C.政府职能错位
- D.政府预算约束硬化
- E.财政收入增长
- A.积累性支出
- B.消费性支出
- C.购买性支出
- D.转移性支出
- E.补偿性支出
- A.资源配置职能
- B.协调利益职能
- C.调节经济职能
- D.收入分配职能
- E.经济稳定增长职能
- A.调整流转税结构
- B.调整所得税结构
- C.调整投资结构
- D.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
- E.调整财产税结构
- A.呈现大幅度增长
- B.呈现小幅度增长
- C.有升有降,但基本保持原来的规模
- D.呈下降趋势
- A.量入为出
- B.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 C.财政分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 D.提高效率
- A.按支出的具体用途
- B.按国家职能
- C.按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 D.按经济性质
- A.公共部门征用土地支出
- B.办公经费支出
- C.建造办公楼
- D.购买交通工具
- A.行政经费支出
- B.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
- C.基本建设支出
- D.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 A.财政平衡政策
- B.财政结余政策
- C.稳健财政政策
- D.财政赤字政策
- A.国家安排工作
- B.国家单位就业
- C.一切用自己的劳动来维持自己生活的活动
- D.劳动
- 38
-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 A.国家
- B.国有企业
- C.主管部门
- D.个人
- A.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 B.受益的非排他性
- C.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 D.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 A.物质条件
- B.政治条件
- C.直接条件
- D.间接条件